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英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学段衔接策略研究

2023-04-05李翠珍

辽宁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段意识教材

程 浩 李翠珍

(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浑南分校,辽宁教育学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与国、人与人的沟通变得愈加密切,沟通过程中要求我们以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文化的融合和相互促进也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交际学科,在促进文化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发展英语核心素养这一观念,而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之一,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增强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涵养品格,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也已然成为学者和教师热点关注的话题,新课标的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文化意识培养在比较与判断、调试与沟通以及感悟与内化三个方面的不同学段的具体表现和要求,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一定要解读好各学段目标的联系,围绕文化意识培养这条主线,结合学生心理和教学方式的特点,在拓展文化教育渠道、改良文化教育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好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学段衔接。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升,容易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行割裂,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在核心素养的大观念下,将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化意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学生提升文化意识有助于其感受文化差异,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塑造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品格。除此之外,学生文化意识的提升可以使其开阔国际视野,增长知识和阅历,培养审美情趣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逐渐完善人格,最终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二)提高学生交际能力,促进语言应用能力发展

作为一门交际学科,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重点,又要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文化渗透在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而现阶段各学段英语教学中经常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现象,很容易造成因为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误解或沟通问题。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信仰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充分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既能减少彼此之间的沟通障碍,避免表达空洞、缺乏深度的语言现象,又能增强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与文化交际能力,使表达更加地道、得体。

(三)提升文化交流意识,满足社会发展人才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密切,各个行业和领域对外合作交流的机会逐渐增多,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标准也在逐渐提高。单纯的技术型人才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未来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类型。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内容绕不开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势必会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和人才市场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未来,既对西方文化深入了解,又能代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必将受到人才市场的青睐。

二、各学段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一)各学段课程内容中文化意识培养欠缺系统性

各学段教材内容中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衔接不连贯并且缺少一定的系统性。以沈阳市中小学英语教材为例,小学阶段沪教版英语教材文化知识内容比较浅显并且比重不足,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Listen and say”“Look and learn”“Make and say”“Ask and answer”“Say and act”“Think and say”“listen and enjoy”“Learn the sounds”。可以看出,小学教材中单元课程内容的教学环节设计更加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能力提升,缺少专门对文化渗透的教学环节设计。初中阶段所使用的沪教版教材每个教学单元都设置一个“Culture corner”文化角环节,虽然内容占比较少,但教师可以借用本环节对单元话题的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并且在话题上也有像“Traditional skills”“Educational exchange”“Culture shock”这种专门以文化为主的单元话题出现。高中阶段的外研版教材中,虽然没有专门与文化相关的教学环节设计,但在教材的具体内容中有大量关于中西方文化艺术、风土人情、餐桌礼仪等方面的内容供教师来进行挖掘。然而,目前的教材设计形式缺少连贯一致的文化内容设计,这也给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衔接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各学段教师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缺乏连续性

因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和教学任务存在差异,所以各学段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连续性。小学阶段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可以腾出教学时间来设计文化知识相关的教学活动,对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但因为小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教材内容编排也相对偏简单,所以对文化意识的培养呈现一定程度的碎片化现象。而初高中阶段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递,忽视了文化知识的渗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多数教师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教育上,即使有少部分教师意识到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将其真正地贯彻实施,多数教师仍然在教学中倾向于词汇和语法的讲解,不会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

(三)各学段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存在差异性

总的来说,小学生和初中生处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不能在小初衔接环节对其进行区别对待并加强沟通,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小学阶段英语主要是过关性考试,缺少竞争和升学压力;再加上小学生活泼好动,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心态也比较平和;小学英语课堂很多时候会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强化练习,对于一个句型往往会进行多次简单的重复。因此,小学生学习英语相对来说属于比较机械的激情学习,不适合拓展过多的相关文化知识,但可以组织开展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而升入初中后,学生正处于心理敏感期,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很大的心理波动,很有可能会影响之后学习英语的态度;初中英语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信息,并且在课后还要做一系列的巩固练习;除此之外,初中生对待英语学习的心态是严肃的,心情也相对比较压抑。因此,初中教师应该更多地进行文化知识拓展,并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文化意识培养的学段衔接优化策略

(一)发掘教材中连续性、进阶性文化教育素材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发掘教材中连续的、具有进阶性的文化教育素材是提升学生文化意识、做好学段衔接的首要任务。

首先,挖掘各学段教材中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文化知识素材,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方式开展相对应的教学活动。比如,沪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下册的Module 4 第十一课为Mother’s Day,沪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的Module 1 Unit 1 的More practice 主题同样为Mother’s Day。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记住母亲节日期的英文表达,也可以开展“母亲节英文贺卡制作”和“为母亲唱英文儿歌”等简单且操作性较强的活动;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复习小学教材中关于母亲节的儿歌,还可以在母亲节的基础上拓展父亲节、儿童节、重阳节等节日的日期、庆祝方式和重要意义。

其次,研读新课标中的“文化知识内容要求”,把抽象的内容要求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单元中,在对应学段的教材中找到相关的文化教育教学单元。因为新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本身具有一定的连续性,高级别的内容要求往往是上一级别内容要求的延伸和拓展,所以如果教师能够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就一定能够做好学段之间的课程衔接。以二级和三级内容要求中的第七条为例:二级的要求是“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信息、旅游文化和风土人情”,小学教师可以链接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九单元Great cities of the world,通过教材中英国伦敦、日本东京和中国北京来对此进行拓展和文化渗透;三级的要求是“世界主要国家的名称、基本信息、社会发展,以及重要标志物的地点、特征和象征意义”,初中教师可以链接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容Travelling around Asia以及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教师可以在小学学习三个国家和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国香港和上海、法国巴黎、泰国曼谷等世界主要城市,并了解它们的基本信息、社会发展以及地标建筑物等相关信息。

(二)开展校内外延伸型、开放型的文化教育活动

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育,更应该联系实际,让学生在丰富的、生动的、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教育活动中提升文化意识。各学段的学校和教师要敢于打破学段的限制,大胆尝试,联合校内外其他力量组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化教育渠道。

首先,学校内部应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营造对学生文化渗透有益的教育环境,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学校既可以单独开展适合本学段学生的活动,也可以联合其他学段开展活动。学校可以举办与中西方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演讲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感受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同时,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印象,又能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使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学校可以在中秋节时开展“中西方节日对对碰”文化涂鸦比赛,鼓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同时,找出西方最为相似的节日“感恩节”,将感恩节与中秋节做对比,了解两种节日的日期、起源和庆祝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身看法,并且完成文化涂鸦。

其次,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联合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青少年宫等教育场所开展校外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宽了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加深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鲜活性和实践性。校外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的学段衔接起到了一定的黏合和催化作用,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参观相同的教育场所,虽然可能是故地重游,但参观的目的不同,学生的文化意识发展水平也不同,这就会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从而能够见证自己的成长。

(三)构建形成性、过程性的文化教育评价模式

合理的评价方式对英语教学开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于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评价不同于英语知识和技能,不能采用明确的分数或等级来对其进行评价。王蔷等指出:“形成性评价始于目标确定,聚焦课堂活动,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师生互动,与英语学科的交互性、动态性和生成性等特征吻合,最终指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由此得知,实施形成性评价既是促进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手段。

各学段教师要重视形成性评价的差异,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自身特点,因为每个学段学生的英语学习、理解和认知能力不同,如果采用统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落实差异化的形成性评价,才能够满足学生差异化的英语学习需求,掌握英语学习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文化意识,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小学阶段的文化意识形成性评价应该符合小学生积极活泼的特点,可以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课堂的积极表现、小组的互帮互助等方面;在中学阶段,学生的逻辑辩证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课堂和活动的形成性评价重点可以放在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否进行了积极的辩证思考上面。

各学段教师要重视形成性评价的衔接,形成不同学段之间连贯的、持续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实施目标导向评价,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提供评价方向,在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薄弱之处,并加以提高。同时也要注重评价的促学性,开展鼓励式评价活动,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各学段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形成性评价活动,探索学生的需求点,以此来设定形成性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使他们感知到学习文化知识的趣味和意义,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提高,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各学段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通过研读新课标、挖掘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以及改进教学评价方式等手段来做好文化意识培养的学段衔接工作。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任何一个学段教师单独的任务。因此,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继续发展和完善英语学科的文化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学段意识教材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