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析赏悟 促进古诗词教学进阶式发展
——语文学科小学初中衔接课程的实践探索
2023-04-05胡东辉
胡东辉
(辽宁教育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202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人的发展,确立了素养导向的基本原则,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顶层设计规划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特别强调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注重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加强一体化设置,体现不同学段目标要求的层次性,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教学衔接(以下简称“小初衔接”)研究,提升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就是落实新课程方案的先进理念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在实践层面的研究、探索和行动。
2022年11月,辽宁省召开了义务教育学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暨小初教学衔接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聚焦课堂,一体化设计和实施衔接课程。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语文学科自2017年起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统编教材对语文教学板块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古诗词的比重,1 至9年级古诗词选篇在教材总篇目中占比近40%,总数量达到213 首。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连贯性和整体性,讲究课内外古诗词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倡导“自读—教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强调古诗词的积累与拓展,凸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但是,从平时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结果中我们发现,小学到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并不理想,甚至存在脱节现象,不少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不太适应初中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语文总体成绩难以提升,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古诗词学习也成为小升初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薄弱点。
为解决以上实际问题,辽宁省小学、初中语文教研核心团队和名优教师工作站成立了小初衔接教学——古诗文教学研究项目组,在大量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团队分工合作,梳理出了“读、析、赏、悟”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读诗篇——童蒙养正,声入心通
(一)读准字音
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诵读,离开吟诵,古诗词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美感。鲁迅先生曾说:“诗之美有三: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古诗词中有很多字音同现代文的发音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每个字音都读准确,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诗词大意。
(二)读出节奏
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不同的诗体要读出不同的节奏。例如:五言诗有读“221”节奏的,也有读“212”节奏的。无论是“221”节奏还是“212”节奏,一般都可读成“二三”式节奏。五言诗读成“二三”式节奏,有利于读者更灵活地处理诗句,增强诗的味道,更好地体会诗情,展现诗的意境。七言诗同五言诗的朗读节奏有所不同。七言诗有读“2221”节奏的,也有读“2212”节奏的,无论是“2221”节奏还是“2212”节奏,一般都可读成“四三”式节奏。无论是五言诗的“二三”式节奏,还是七言诗的“四三”式节奏,每句诗的后三个字都有很强的独立性,总是构成一个整体,具有独立的语言意义,这是格律诗在句式结构上的一大特征,也是把五言诗和七言诗读成“二三”和“四三”式节奏的重要原因。
(三)读出韵味
诗词是要押韵的,能否读出韵味,在于能否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语音语调的轻、重、缓、急。如果能够找准韵律,分清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就不仅能充分展示诗歌的艺术境界,而且诵读悦耳动听,读来朗朗上口。诗词除了用韵还讲究格律,也就是平仄的变化。绝句和律诗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都有四种基本形式,词的创作也要严格依据词牌要求,每一个词牌都固定了平仄、段数和字数,所以写词也被称为“填词”。
(四)读出情感
诗人创作作品时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后人诵读其作品时,也应饱含感情。那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只有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对诗歌有深刻理解,能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才有可能做到。一首诗词确定了感情基调,朗读的语气和语调,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朗读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则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叙事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这样一区分,诗词作品就能读得抑扬顿挫,也就容易读出情感了。
古诗词“读”的教学策略,不论是读字音、读节奏,还是读韵味、读情感,都要着重读字,要把“读”这种最常用的策略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始终。教师的指导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以达到童蒙养正、声入心通的目的。
二、析诗意——学思并进,言意兼得
(一)析大意
古诗词教学要凸显语文特点,析文释义,练言固本。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抓住关键词句,通过认真思考、仔细揣摩,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的意思,自然也就理解了全诗大意。
(二)析修辞
古人在创作诗词时,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修辞手法,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能陶冶情操,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析意象
在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是一个最重要的抓手,诗人往往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意象来表达情意。意象是古诗词文与意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载体。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把握好诗中的意象,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借助诗歌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四)析写法
一首诗词,我们不但要了解它写了什么,更要知道它是如何写出来的,也就是要掌握诗词创作中的修辞与写法。诗词的写作方法非常丰富,如比兴、象征、比喻、夸张、双关、曲笔、烘托、渲染、用典、互文、想象、联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虽然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但欣赏诗词的水平却不高,诵读能力也不强,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析”的指导。当学生了解了诗词大意,对作家作品有了兴趣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点拨,让学生析大意、析修辞、析意象、析写法,要指导学生字斟句酌,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古诗词的写作方法,从而学思并进、言意兼得。
三、赏诗华——丰富积累,意趣盎然
(一)赏名句
佳作名句千古流传,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之美。古诗词充满了诗情画意,常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受经典名句的魅力。
(二)赏画面
中国素有诗书画同源之说,古代文人也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及课内外资源,努力做到诗画相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教授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古诗配画,此举一方面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三)赏结构
绝句和律诗都是格律诗,律诗字数多一些,有四联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常常对应着起承转合。绝句也大多如此,四句话各司其职又相互照应,彼此关联,有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之美。
(四)赏意境
意境是作者借助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简单地说就是诗人通过意象勾勒出来的情境。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体味诗人的情绪,进入诗人创设的场景,从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已经能隐约感受到诗词之美,但对具体美在何处却往往不甚了然。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诗歌的赏析方法,比如可以运用赏名句、赏画面、赏结构、赏意境等策略,通过提问或是互动环节创设适宜的赏析氛围,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学会审美和鉴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四、悟诗道——文化滋养,践行追远
(一)悟诗情
古诗词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每一首古诗词都饱含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和情感。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透过想象造境悟情。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入境悟情。
(二)悟诗理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叶嘉莹先生对古诗词教学曾提出这样的主张:“读者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还要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隐意识中的某种心灵和感情的本质,从而自其中得到一种感发。”这就是说,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大意,还要体会作者表达的内涵、情感及揭示的道理。
(三)悟思想
诗词教学虽然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但它并不神秘。一首优秀的作品历经千百年历史,我们需要详尽地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不仅教师本人要对此了然于胸,还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因为诗词的创作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所处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四)悟文化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明璀璨的明珠,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从古诗词中汲取养料,弘扬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培养高尚品格。学习古诗词需要静下心来,走进作品,教师应从“文道统一”的高度讲清楚学习古诗词的意义,既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知识,又让学生体悟到品德情意的价值,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读析赏悟”教学策略的提出可以让教师掌握较为丰富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但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情、不同作品,教师要认真分析,选择符合学生需要且能够抓住作品突出特点的策略进行解读。目前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在进行小初教学衔接的研究,笔者希望能依据新课标,立足统编教材,设置衔接课程。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尤其是阅读和写作方面,设计具体、可操作的衔接课,细化教学设计,明确衔接内容。教师可以在第三学段的六年级和第四学段的七年级开发小初衔接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系列微课,以系列微课设计为引导,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利用微课对写作重难点进行适当点拨,为学生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