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小学美术作业优化策略探究

2023-04-05于秀娜江苏省南京市丁家庄第二小学210046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美术课双减美术

于秀娜(江苏省南京市丁家庄第二小学 210046)

小学美术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能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双减”政策影响下,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教师的作业设计也更为优化,学生在减压减负的教学模式下,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一、 践行分层设计理念, 构建“双减”作业设计的执行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小学生之所以对美术作业感到厌烦,最主要的原因是面对美术作业不知何从下手,从本质上来讲是因为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设计美术课后作业时,应当首先践行分层理念,让学生通过更有趣、更易接受的课后作业逐渐转变对美术课的刻板印象,实现美术素养提升工作的减负增效。

1.完善对学生学情的搜集工作

小学是学生身心发育的“提速阶段”,由于受先天因素和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会逐渐强化。小学美术教师要尊重这一客观事实,在设计作业前,应首先对学生美术方面的综合情况做出个体调查,包括每个学生的美术基础、认知思维、学习能力以及日常的美术兴趣等,其次构建出与之相匹配的多元化信息获取路径。这样才能构建起更为翔实、完备的学生情况档案,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参考。

例如,教师可以在第一堂课上先和学生进行一次“茶话会”,聊一聊彼此和美术有关的日常兴趣,如大家喜欢看什么类型的漫画、最喜欢哪一部动画片、平日里有没有画画的爱好、喜欢画些什么,还可以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或者在全班面前开展一场即兴创作,从中获悉学生的美术认知、体验和创作条件等。这样,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方向,也可以避免学生“不会也要硬着头皮做”或者“会了还得耐着性子做”等问题。

2.差异化课后作业设计方案

在完成学情档案的收集工作之后,教师要结合档案内容具体落实差异化课后作业的设计工作。设计的过程要体现出两个方面的原则:一是体现出“能力相符”的原则,对标不同学生在美术基础、执行能力、思维认知习惯和兴趣等方面的多元化条件设计出更具适配性的作业内容,也要适当融入具有一定挑战性、创新性的成分来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稳步提升;二是体现出“扬长补短”的原则,给学生布置一些对标其美术创作优势的作业内容,更要结合学生的美术短板开展针对性的补齐、强化引导工作。

比如,在设计“儿歌与童话”这一课的课后作业时,面对底子薄或者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并从中挑选出自己最欣赏的故事角色来为后者画一幅简单的自画像;而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采用命题式方法选择儿歌或童话故事,要求学生试着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儿歌、故事中的某一个具体场景、情节。

借助这样的方法,美术课后作业将真正成为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美术素养提升的“私人助推器”,并在客观上达成彰显美术课堂个性化塑造作用的理想目标。

二、 践行趣味设计理念, 优化“双减”作业设计的执行条件

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一定要找准学生的趣味点,紧紧围绕“生活”和“实践”两大主题做好相应的工作,以此让学生在兴趣的加持下产生更强的驱动力,从而在客观上促进“减负增效”目标的有效达成。

1.依托生活元素设计美术课后作业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因此提出以“生活认知论”为核心的陶行知教育理论。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但是这让他们对身边的人、事、物怀有非常浓厚的认知兴趣,也十分乐于在学习活动中融入这些生活元素。立足这一客观事实,小学美术教师不妨将更多的生活元素融入课后美术作业的设计中,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作业设计的素材、对象、载体和内容,不仅引导学生利用既有的生活经验来降低完成作业的难度,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美术认知、创作素养的形成,可谓是“一举三得”。

例如,对于“线条的魅力”这一课的课后作业设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家中、小区中或者学校里的场景作为对象,利用不同形式的线条和线条组合勾勒出这些场景的样子;或者试着让学生用线条为自己的家人、同学、朋友、教师等画一幅另类的肖像画,看看谁画得最传神、最有创意。

这种类型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美术—生活”认知和创作热情,为他们更好地完成作业注入强劲的内在动能,并且可以从更高维度激活学生的美术认知、实践能动性。

2.依托实践性元素设计美术课后作业

在设计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要摒弃传统画画写写的思想,将更多的实践元素融入其中,借助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推动他们完成作业和提升素养,促成学生对既有美术学习成果的二次消化和灵活运用,以此提高美术作业的设计质量和生本执行高度,从而全面迎合“减负增效”的“双减”作业设计要求。

例如,在进行“理想的居住环境”这一课的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除安排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来完成一些任务外,还可鼓励学生试着用搭积木、剪纸甚至简单的橡皮雕刻等方法,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住宅环境用更加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或者建议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去自己喜欢的风景区将风景拍摄下来作为组成理想住宅环境的素材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就有了更强的参与感,也自然能够实现行为诉求方面的满足,同时体会到美术作业带给自己的无穷乐趣,完成作业的疲劳感也会被大大削弱。

三、 践行生本设计理念, 打造“双减”作业设计的主体框架

教师在课堂上常说“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却不知道这一点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也理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贯彻。小学美术教师要在作业设计中摆脱“牵引”式和“灌输”式理念的影响,在保证课程基本目标达成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让他们能够根据个人条件和兴趣来对作业的内容、形式做灵活的选择,这样才能让“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效果得到真正体现。

1.给予学生更多的作业选择空间

在作业方面,很多小学生已经习惯按照教师的“吩咐”行事,甚至在潜意识里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作为完成作业的唯一标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针对这一问题,小学美术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当将作业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教师指定,对标目标课程的基本目标;另一部分则由学生自行决定,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关于本堂课内容的理解和兴趣自由开展拓展性的任务。

例如,在设计“我爱运动”这一课的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利用课内教授的笔法完成一些简单的运动人物的绘画,表现出人物的动感和张力;而后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名人或者记忆中和家人、朋友一起参与运动的画面,将这些内容还原到画纸上,在体现运动绘画要素的同时加入一些人物表现方面的内容等。借助这种方法,学生对于作业的认知变得更有主动性,完成作业的兴趣和动力将得到增强,同时对于学生自身的个性化美术素养的构建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2.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性作业活动

小学美术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有意识地提高合作性作业活动的比重,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一项作业任务,促进他们个体美术资源之间的能动交流,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美术是提供给他们积极沟通、彼此融合和共同升华的平台。

例如,对于“向动物朋友学习”这一课的课后作业设计,教师可鼓励学生结成二人或四人小组,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幅《百鸟图》或者《百兽图》《百虫图》的绘画任务,根据本组成员所擅长的画法、所喜欢的动物等安排具体的分工,再一起撰写一份本次绘画任务的心得。

这一形式的作业在量上实现作业任务“化整为零”,给学生提供借助集体活动增强个人行动兴趣、能力的条件,最终促成“减负增效”作业设计理念的实质性落实。

四、 完善作业设计内容, 提高“双减”作业设计的执行维度

小学美术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不但要对标于学生美术知识、技法体系的构建,更要涉及对学生美术情怀和审美素养的培养,积极融入思政要素来提高作业的设计高度和执行维度,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深化自身对美术的认识,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美术艺术修养。

例如,对于“美丽的园林”这一课的课后作业设计,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浏览我国各地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群,选择其中自己最欣赏的一座进行简单的绘画复刻,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美术气质,以此树立起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这一举措,美术课后作业的执行效果将得到增强、优化,对学生综合美术素养的提升作用也能实现进一步强化,而学生自然也会在这些成果的作用下表现出更为强劲的美术学习和作业完成动力。

五、 结语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发展个人认知、提高能动素养的有效载体,应得到更为科学的研究和优化设计。小学美术教师要深刻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点,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方案,结合学生的个性化条件布置更有吸引力的作业任务,鼓励学生以自主、积极的状态实现美术素养的稳步提升,同时扩大美术作业的综合执行维度,以此为学生将来更高阶段的美术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美术课双减美术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美术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创意美术
一节有趣的美术课
趣味美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