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视域下内科护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初探
2023-04-05李学玲周帆陈莎赵婷
李学玲 周帆 陈莎 赵婷
2019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推广与落实,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职业教育中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对应职业教育“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关乎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是落实“三教”改革,全面提升职教质量的关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护理人才的重要举措。
护理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1.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除思政课程外,专业课等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等综合素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2.是加强护理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做法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将高校课程思政纳入“双高计划”评价标准。“双高”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实现打造“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的关键一步,也是职业院校认识到思政教育是实现“双高”建设目标的关键举措。因此,护理“双高”专业群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落实立德树人,做实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3.是新阶段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医学及护理模式的转变、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及三胎生育政策的落地,人们的健康理念不断提升,对护理的需求越来越高。护理服务领域从医疗机构护理扩展到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对象包括急性期、慢性期和恢复期的患者、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全人群,护理工作不再是单纯的打针输液等,还涉及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需要和病人做好沟通、疏导,体现护理的人文性和专业性。护理内涵不断延伸,旨在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这就要求护士除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情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护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内科护理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使命。需要根据护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紧紧围绕专业育人目标设置课程思政目标,深度挖掘提炼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等角度,增加内科护理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从而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到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的颁布,课程思政建设在各高职院校全面铺开,特别是在2021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背景下,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再上新台阶。纵观这几年的文献,课程思政与多门护理专业课相融合,其中融入基础护理学的研究最多,而融入内科护理学的较少。张玲华等在课程思政融入本科内科护理学的实践中,充分利用信息支持平台,网络搜集资源,运用软件制作微课,建设网上课程,丰富了线上教学资源。
2.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
(1)育人主体课程思政意识薄弱,协同育人机制有待改善
高职院校思政育人主体是由辅导员、课程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构成。目前在高职院校中,除辅导员在履行学生管理职责、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外,其他育人主体课程思政意识还比较薄弱,尚未把课堂作为主阵地充分实施德育教育,更未很好发挥多主体之间的协同育人作用。
辅导员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帮手,但辅导员缺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道德表现评价,没有建立起课外、课内连贯统一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课程教师包括通识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育人主体。目前,通识课教师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与专业连接不够深入,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系统的思政体系规划,尚未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通识课思政教学方案。专业课的部分教师教学理念尚未转变,在课堂中仍然延续传统的“满堂灌”做法,缺乏增加课程思政育人环节的观念。已经开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师,常存在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较少,课程思政融入有限,与思政辅导员、通识课教师缺少交流和沟通,思政教学设计生硬等问题。临床跟岗医院护理导师由于其既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教学经验,又缺少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育德任务的意识,在实践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德育教育观念的培养不够重视。
(2)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思政资源建设缺乏力度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一种新的课程观,强调的是将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甚或是化学反应,以构建出一种新的课程。要想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重点应在“课程”,需要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以思政元素促进课程建设,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灵魂”。就整个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而言,目前整体思政元素挖掘还不够深入,部分课程未确定思政目标,未进行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整合,未针对项目整体梳理思政元素。另外,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思政资源比较少。比如,教材是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介,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途径,现阶段各高职护理院校虽然已经在探索开发新型活页手册式教材,但不具有普遍性,教材改革与课程改革大多并不同步,在课程思政方面,主要表现为思政教育元素体现较少或呈现的形式较为单一、生硬,如只在章节知识点前后附加医学家故事、医学新技术发展等植入思政内容元素,缺少思政元素与技能培养的整合与融入,使得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缺少价值引领作用。
(3)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缺乏融入性设计
“课程思政”应贯穿教学全过程,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想道德目标、素质目标及职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课程思政在护理专业课程建设中缺乏针对性与指导性,大多显现出植入性、灌输式的特点,缺少融入性的教学设计,导致课程思政育人收效不明显。教师对于思政教育采取的方式过于生硬和套路化,对于行业、职业、专业、课程以及学生的差异分析不够透彻,思政元素提取不适当,缺少创新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思政,需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价值塑造“三位一体”,专业课的知识传授不能局限于讲知识原理,还要讲清知识的价值,不能灌输式地讲知识,还要讲清知识的内涵,从而将育“智”作为育“志”的重要基石。也就是说,我们要挖掘专业知识点和思政点的内在联系,将思政点融入知识点中,从而引导学生无形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教学评价体系大多未体现德育评价
现阶段,国内各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多元化,从结果性评价已然过渡到过程性评价,但是多数课堂的“过程性评价”只停留在浅层,如只增加了平时考核的次数,这种考核只从形式上体现了过程性,并未带来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关注,并未发挥出考核对教学的“回流”作用。特别是现阶段虽然已经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实施举措,但忽略了育人成果的表现,在评价指标中未能体现出育人评价的内容、形式及比例,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无法判断是否达成,育人效果缺乏评估工具,也无法形成评价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反馈作用。
内科护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素质提升为关键、项目实施为驱动的工作思路,基于护理岗位能力标准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在大健康产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心、有爱国情怀的高素质护理技能人才。
1.加强课程团队育人能力,提升协同育人作用
组建由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组成的结构化内科护理课程思政教研团队,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由负责人全程组织统筹安排。研究初期以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加强教学团队思政育人能力为主,通过线上平台专家课堂、线下工作坊式活动研讨增强团队教师育人意识。建设中,紧紧围绕内科护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按照建设内容及时间节点逐步推进,定期召开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广泛征求团队成员建设新思路。比如针对内科护理教师缺乏对学生特征的了解,采取了一教师结对一导员一班级的做法,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学情问卷内容在专业知识、技能层面上增加了素质理论测试,素质理论测试题由教师、辅导员和班干部共同拟定,同时针对辅导员未走进课堂,没有建立起课外、课内连贯统一的现状,建立了每月辅导员进入课堂一次的制度,这样就可以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的各自优势,提升育人主体的协同育人作用。
2.探索构建“两课堂三队伍四阵地”课程思政模式
本课程的建设在护理专业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结合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时代需求,由课程团队深度挖掘贴合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立足学生职业认知、价值观等认识的学情,通过深入梳理与分析,设定了医者精神、科学家精神、社会责任意识、科学发展观、护士职业道德等六大思政目标。根据临床内科岗位需求和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内分泌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风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和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等八大模块。以“学好专业知识、讲好医者故事、厚植职业精神”为思政教育主线,找准每一个思政教育目标与专业内容的最佳契合点,借助相应的教学资源,通过“两课堂(理论及实践)三队伍(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四阵地(校内理论、校内实践、院外实践、线上)”的课程思政模式,有效达成思政教学目标。
(1)思政教育融入理论课堂主阵地
课程组结合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选择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映射点,制订专业知识的融入路径和方法,系统性地做好课程思政的案例设计,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例如,在肺炎病人护理的理论课堂中,紧紧围绕新冠肺炎疫情,从肺炎的预防、肺炎的重症治疗及肺炎的排痰护理三大知识点出发,挖掘了“敬佑生命、健康第一”的民族精神、“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者精神、“关爱病人、仁心仁爱”的职业情怀三大思政元素,同时确定了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方式为“知识点—思政点—思政元素交互偶联”。为有效达成课堂思政目标,搜集整理了以下教学资源:陈薇团队研究疫情的新闻报道、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视频、肺炎患者案例,整个课堂设计为基于内科护理在线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特别是将思政教学活动贯穿在了整个教学过程,如课前给学生布置了“搜集新冠肺炎抗疫感人图片及逆行者事迹报道”的任务,课中结合课前任务让学生谈体会、分享心得,在学习肺炎病人护理的过程中,围绕思政元素、设计“案例教学+问题导向”的融合探究教学模式,课后给学生布置了美篇制作任务“肺炎的鉴别与预防”,对学生进行了能力拓展。
(2)思政教育贯穿实践教学各环节
针对以往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常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在内科护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为加强此环节的育人作用,将内科护理技能点进行了整理,再对接六大课程思政主题进行了思政元素挖掘,将课程思政落实于仿真实训室、跟岗实习基地、社会实践等场景,将学习态度、言行举止、组织纪律列入考核指标,发现问题及时联络学工老师,共同说服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①校内仿真实训室
内科护理仿真实训室是学生校内专科技能训练的唯一场地,常结合典型病例、围绕工作任务,通过设置一定工作情境,采用小组合作的办法,针对标准化病人、模型人进行技能练习,是学生岗前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以实训项目血糖监测为例,结合操作步骤挖掘了“严谨慎独”的责任意识、“规范操作”的职业原则、“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等思政元素,设置了一老年糖尿病并发症病人入院的场景,由教师利用标准化病人进行规范示教,之后要求学生在仿真模拟环境下通过角色扮演分组练习,强调语言沟通、人文关怀等细节,要求各小组将练习操作视频及时上传至平台。学生练习结束后,要求通过平台,组织各小组研讨对各组操作进行打分,评选出得分最高的小组,最后由得分最高的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在观看过程中总结不足,提出建议,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及团队协作精神。
②临床见习
临床实际病例评估和操作见习,训练交流沟通能力,体验家属的心情,体会内科护士素质要求,体会急危重症情况下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感受慎独精神的重要性。课程结束前在实训室进行临床模拟综合素质考核,多维评价思政教育效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内科护理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③社区调研与日常生活渗透
利用世界疾病主题日对常见病进行社区调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科研意识;通过传统佳节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节假日期间积极参与家务劳动,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要求,倡导学生在家期间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面对面向家人展开健康宣教,实现所学内科专业知识的转化。
(3)思政教育覆盖课堂内外全过程
①课堂内授课教师言传身教
教师授课佩戴党徽,充满自信与激情,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满怀关爱,对生活乐观向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开心快乐地生活。
②课堂外教师关爱学生
邀请优秀辅导员、思政教师作为课程共建人,采取辅导员工作入课堂、课程育人到课外的方法,摸清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兴趣点、困惑点和冷漠点,结合学生思想和需求开展教学,确保课程思政效果。
③思政教育全方位延伸
通过课程教学平台、班级QQ群、微信群与学生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其需求和困难,实现课程思政线上线下全贯通。
3.建设融合思政资源的教学资源库
课程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思政优势,共同研讨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搜集思政资源,撰写典型案例,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该资源库以“结构化设计、颗粒化资源”为理念,根据护理专业特色,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健康产业政策、护士职业道德等开展资源建设,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素材与资源支撑。
4.建立多维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1)学生考核评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内外、校内外全过程评价,将思政目标转变为具体可量化或可表现出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过程环节,把课程思政目标融入评价模式中进行考核,使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
(2)教师考核评价:从学生评价(40%)、教师互评(40%)、教师自评(20%)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时反馈。
结 语
对内科护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本文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总结,后续将围绕该课程的系统化建设思路继续开展研究,做实做深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期实现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