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语文课堂的实施策略之六
——诗意课堂的诵读:体现诗的音乐性、艺术性

2023-04-05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孙鸿飞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惊涛黄河文本

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孙鸿飞

我国传统私塾的主要教育方式是诵读,要求学生把每个字读得字正腔圆。叶圣陶先生认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诵读是“表”,思维的渐进和情感的提升是“里”。

可以说,诵读是诗意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诗”这一文学样式的重要审美方式,正是通过读者的诵读,诗的音乐性和艺术性才得以更充分地表现,“诗” 才会在口耳相传中千年流传,经久不衰。

一、诵读以学生独立阅读为前提

诵读必须是以学生为阅读主体的自主阅读,一定要保证学生在不受外界任何干扰下进行独立阅读。对于长篇的文本,可以采取默读的方式,如《台阶》《伟大的悲剧》。对于中篇,可以采取在预习基础上有方向速读的方式,如教学《心中的鹰》一课时,让学生速读1-14 段,去书上找找描写鹰的句子,把它们画出来。对于短篇的文本或者诗歌,一定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如教学《黄河颂》时,让学生反复吟诵,按照自己的速度来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自己的阅读体验,也才会有自己的阅读思考。

朗读与诵读属不同的表达形式。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出文字;而诵读则要求用抑扬顿挫的腔调读出文字。朗读的主要任务是传情达意;而诵读的声音要求更风格化、情感化,讲究形体、手势、表情、眼神的和谐统一。相对来说朗读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偏重理解;而诵读是一种特定的审美教育活动,侧重欣赏,更具艺术性。所以,诵读是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更高品位的语文活动。

二、诵读以明确的目的和指导为关键

片段一:《台阶》

师:(屏显:父亲老了)让我们重读“老了”,把我们的心疼献给我们的父亲。

生:父亲老了。

师:让我们重读“父亲”,把我们的敬重献给我们的父亲。

生:父亲老了。

师:让我们再读一遍,把我们的感恩和我们的祝福都献给我们的父亲吧!

生:父亲老了。

片段二:《黄河颂》

此课以诵读作为课堂的主线,通过学生的诵读实现教学目标,在诵读中见到黄河,在诵读中感受黄河精神,在诵读中涌动民族自豪感。

师:你从这一句中感受到力量,但读得是水波微澜,这样,请你把这一句中最能让你感受到画面的词重读、顿读,你试试。

生:我从“澎湃”一词中感受到了画面,“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学生重读澎湃。)

师:加重语气,注意停顿,就能读出画面感和语境感。“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师示范,学生齐读。)

师:读这一句时有一个词不知不觉我们都加重了语气。

生:万丈。因为这个词形容黄河的气势比较适当。

师:黄河流至晋陕峡谷,水面由400 多米骤然收束至几十米,从数十米的高空垂天而降,在诗人李白的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请你读出万丈的长度。

生: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在“万丈”一词加重了语气。)

师:读出了气势,还要读出长度,停顿一下,再读。(师示范,学生齐读。)这一句的动词“掀起”运用得也特别有味道。

生:这个“掀”字用得好,黄河的宏伟和震撼全在这个词中。

师:李白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光未然认为黄河是迎天击水,一个是诗仙的浪漫想象,一个是巨人的势不可当。“掀起”真是神来之笔,你有一颗诗心。你能不能读出这种力量。

生: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读得有气势。)

师:(指一男同学)你一定也能读出这种力度、气魄。

生: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有力量,掀起一词力度不足。)

师:所有同学,我们一起读,注意我的手势指挥。

生: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师生同读,在读“掀起”一词时,教师做有力量的掀起动作。)

师:诗这样去读,就有了画面,文字就有了温度。诗是热情的火焰,诗是情感的巨浪,诗的更大魅力在一句诗中,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词语可以感受到画面。诗是立象而尽意,通过一个个画面而表达作者的情感,在诗人眼中,文字是有画面,有温度的,画面美是诗的一大特点。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指导学生重读、顿读;读出气势,还要读出长度(延长时值);在教师的手势指挥上迅速读出力度等。统观《黄河颂》一课,教师进行了具体有效的指导,如运用模拟黄河“几”字读出“九曲连环”的曲曲折折;运用手势读出“结成”的力量和坚不可摧;指导女同学读出母亲河的柔情;指导男同学读出巨人的坚强,等等。只有教师有明确的诵读目的技巧指导,学生才能通过诵读把自己的思考和体验表达出来,这种表达的形式(即诵读)不仅是语文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更是一种学生审美能力、认知能力高层次的反映。

三、诵读以艺术多样的形式为表现

诵读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认知。教师要在诵读活动的设计中思考多方面的教学目的,既要在诵读中给予学生必要有效的技法指导,又要创造性地通过肢体、眼神、体态等推动学生在诵读中对于内容的体会理解,还要在诵读中创设一种情境,形成一种意蕴,使学生在诵读中见到、感受到、体会到,最终通过诵读实现文本与学生的心灵共鸣,使文本的情感、精神注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憧憬,对假、丑、恶的憎恶、愤慨,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教师课堂的引领。培养自己的诵读能力,这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在课堂中,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要为学生进行必要的文本诵读,教师诵读的意义并不在于示范,诵读没有了个性的理解和思考,就没有了生命和灵魂。但教师的诵读一定给学生一种心灵的触动,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中,水到渠成地成为教学内容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诵读的魅力,又使学生了解了这样来读会更触动人心,更重要的是诵读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和浓厚的氛围,使教学活动得以更加顺畅地进行。

课堂由教室、教师、学生组成,教师本身就是课堂的一部分,教师一定要将自己的生命状态融入课堂,和教材的生命、学生的生命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用生命唤醒生命,用生命相遇生命,用生命感动生命,诗意的课堂定然是生机盎然、生命呈现的课堂!

2.学生诵读的多样。课堂中呈现出多样的诵读活动形式,既是对学生不同角度与层次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诵读热情的调动和保护,当然,更是对文本理解的深化。以《黄河颂》诗歌教学中运用的多样诵读活动方法为例:有强调学生独特体验的自由诵读:请同学们以自己的速度,读一遍这首诗,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有配合学生理解的手势辅助诵读:“结成”要重读,读出速度和力量,一起读。学生全体读,在读到“结成”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手势指挥。用黄河的形貌流向速度读“九曲”,再在“连环”上重读。师生一起边做手势边读“九曲连环”,连读两遍。有教师一句一句地教读:让我们饱含激情地一起再来读一读这节诗,我读一句,同学们再重复读这一句。让我们读得浪涛滚滚,排山倒海,让我们读得天风海雨,电闪雷鸣(“黄河颂”音乐起: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情感饱满,激情飞扬)。有女同学合作的齐读:以呼唤母亲的深情来呼唤我们的黄河(“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有男同学互相邀请后的部分男生齐读:有了她的保护,我们抵御了多少外族入侵;有了她的保护,我们才绵延了几千年。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强大,男同学再邀请几个同学一起读,读出了黄河的英雄体魄,无限力量,读出了我们对黄河巨人的赞颂之情(男同学邀请10 多名同学一起诵读,激情饱满)。

师:黄河,你是摇篮,你是母亲,你哺育了我。女生读,读出对母亲的深情。(女生齐背,诵读。)

师:黄河,你是坚强,你是巨人,你保护着我,男生读,读出对巨人的敬意。(男生齐背,诵读。)

师:你是英雄,你是民族,我成了你,你就是我。齐读,读出中国人的骄傲。(全体齐诵。)

师:班长来报幕,包括我们的表演篇目、表演班级,领诵人、指挥人就是孙老师了,我们准备一下,全体起立,统一左手平端诗文,身体挺直,目视前方,声亮,气足,注意第一节齐读,第一个“啊黄河”女生合读,第二个男生合读,第三个至结尾合读。(音乐起,老师指挥,学生报幕,全体演出,屏幕显示黄河视频,背景音乐为《黄河颂》。)

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诵读活动中,学生对黄河母亲的情感越来越浓厚,对中华民族的黄河精神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自己作为中国人越来越自豪。在诵读中渗透理解,渗透点拨,在诵读中实现自然升华。每一次多样的诵读活动结束,课堂上都会响起自发的师生掌声,这掌声是对学生提升和进步给予的表扬和肯定,更是对多样的诵读形式给予的赞扬和认可。特级教师王君在谈到诵读型文本课堂设计中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诵读的层次性、阶梯性和丰富性,我深以为然。

值得一提的是在诗意课堂的诵读中,音乐的作用和价值必不可少,诗本就与音乐、舞蹈同根同源,诗意的课堂不能离开音乐。有人曾经质疑语文课堂中的音乐元素,在这一点上,我与王崧舟老师的观点完全一致:没有音乐,语文课堂将失去一半的美。

意大利人维柯在他的《新科学》中说过:“中国土俗语只有三百个发音的元音词,它们在音高和音长上有各种不同变化,来配上他们一万二千个象形文字,因此,他们是用歌唱来说话。”是呀,语文课本身就是用歌唱来说话的,就是一首首美妙的歌。

当然,在语文课堂上,还是要少用、精用、妙用音乐做背景,要与文本情绪、课堂氛围高度融合,恰到好处。其实,背景音乐对语文而言,还是一种外烁的关系,真正的音乐性在语文内部,这就是语文本身的诗性美。

猜你喜欢

惊涛黄河文本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鸭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惊涛“怪”浪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海上惊涛野狗浪
冯锡玮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