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建构逻辑和路径研究

2023-04-05胡一平苗志良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协同主体信息

胡一平 李 硕 苗志良

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建构逻辑和路径研究

胡一平 李 硕 苗志良

[浙江中医药大学 苗志良为通讯作者]

高校安全稳定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一环,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价值所在。当前,高校安全稳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和新要求。协同治理理论为新时期高校安全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实践指引和价值路径。我们应该从培育高校安全治理多元协同体、健全基于同一性原则的高校安全协同治理制度、建立高校安全治理信息和资源共享协同机制、完善高校应急管理协同机制等四个方面建构高校安全治理体系,提升安全协同治理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

协同治理;高校安全;治理体系;路径

高校安全稳定素有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国内政治形势“稳压器”之称[1],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和高校内部社会化—高校周边社会化—社会变化三个层次的社会影响[2],高校越来越受到内部与外部的、传统与非传统的、虚拟与现实等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冲击,这些都对高校安全稳定带来了新的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些新问题、新挑战和新要求,我们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指引下,深刻把握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的重大意义,不断创新思路,突破传统治理模式,结合现代公共治理理论,从“协同治理”的新视角,研究适应新体系的建构逻辑和建设路径,指导建立符合新时代特点、要求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治理体系。

一、新时代高校安全稳定的价值定位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关于安全生产、平安中国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去理解新时代高校安全稳定的价值和定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高校安全稳定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一环

国安才能国治,治国必先治安。国家安全是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以全社会的安全治理基本路径来思考和保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安全道路,就是各领域、各要素、各层面统筹安全治理,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安全治理新格局。在这个格局中,高校的安全稳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一环。

据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各类高校2738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66.87万人。[3]中国高等教育师生“体量”已是世界最大,也占了国内人口基数的很大比重。这个群体思维活跃、基数庞大,对新鲜事物和思想接受能力强,易受境内外社会思潮冲击,也是境外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而每一位在校学生直接牵连着千千万万的父母和家庭,在高校学生毕业后又会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引领和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高校稳定与发展既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国家保持长治久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变革的重要基础,一旦高校不稳定,形成“蝴蝶效应”,就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二)高校安全稳定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4]高校要高质量发展,也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切实维护高校安全与稳定,这是推动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国家创新型社会的推进、科技的大跨步发展以及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期望,都亟需高校进一步提升质量,推进内涵建设,深化改革。当前,高等教育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如果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内部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甚至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可能会失去。而良好的高校校园安全,能保障和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安全稳定的核心价值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强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是把人民安全定位为国家安全的核心价值[5]。高校安全治理的核心价值定位也应该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一个平安、和谐、积极、健康的校园治理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校园安全治理环境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首先,校园安全稳定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安全、祥和、有序的校园环境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起很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其次,安全素养是每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不能忽略对安全素养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学校良好的安全知识、安全理念、安全行为、安全技能、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不但能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救互救技能等安全素养,也对周边人群和社会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导;再次,校园安全事故本身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它不仅会使学生的身体受到伤害,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大多数情况下甚至还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持久的身心消极影响。

二、基于协同治理的高校安全治理体系的建构逻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要求“以社会治理重点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保障”。社会治理重在提升多元化、多样化的基础性质量与关联性、专业化的基本特征,这为下一步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现代高校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小社会”,既相对独立、自成系统,又受到整个大社会大环境错综复杂的影响,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子系统,其安全稳定工作也既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又有多元性、系统性、动态性、周期性等共性。高水平的高校安全治理迫切需要一个先进的理论进行指导。协同治理理论正契合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特点、方针和策略。

(一)协同治理理论为高校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协同治理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社会治理系统中,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通过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实现,为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共同决策、统一行动,共同治理公共事务的过程。[6]协同治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高校安全治理崭新的理论视角和有效的借鉴方法。通过引入这一理论,可以为转变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思维和模式提供方向和思路,通过积极借助校园内部以及政府、社会、家长、学生自治、媒体等多元共同参与的力量,建立起内外共治的多元化的治理网络,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从这一角度来说,协同治理理论为高校安全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二)协同治理理论为高校安全治理提供价值路径

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的概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管理”到“治理”,体现了理念的深化。“治理”重点强调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更多地体现出民主、服务、参与、互动、市场导向等特征。高校安全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处理理念和原则必然需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特点和公共治理改革方向。现代高校安全治理正处在多个主体协同、服务导向和社会导向的治理变革大趋势中,高校必须及时整合多样化的利益主体的信息、资源、技术等,这样才能实现安全共享共治。而协同治理理论的目的就是通过整合多元资源、信息和技术,共同协作配合,达到效能最大化。所以从这一角度看,协同治理理论与当代高校安全治理有着共同的价值路径。

(三)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建设需把握的几个原则

1.正视主体多样化

高校安全治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利益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在高校安全治理过程中,涉及高校内部宣传、安保、实验室管理、学工等多个职能交叉的部门;涉及公安、消防、交通、食品、卫生等政府职能机关和属地政府、街道、社区,还有媒体、学生家庭以及相关非政府社会组织等。实际上,在我们原有治理模式中,各参与主体已然在对高校安全治理发挥功能或作用,所以我们要正视参与治理的多个主体,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主动加以整合运用,弥补安保部门本身的视野局限,提高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注重过程协同性

协同治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治理过程的协同性。随着高校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治理和高校安全治理利益相关主体的不断多元化,高校内外部组织结构和形态越来越复杂多样,不同信息、资源、技术分布掌握在不同组织和群体中,无论是内部组织还是外部机构都需要通过信息、技术、资源等要素的共享和协同才能实现安全治理目标,所以,在建设新治理体系时须坚持治理过程的协同性。

3.坚持规则同一性

如何让共享和协同得到稳定的实施,这必须基于一个各参与主体共同认同的规则。在协同治理理论中,正是注重各参与主体在平等自愿的原则下,自愿牺牲一定的权利,共同制定规则,在规则框架下参与治理。高校安全治理过程中,也只有做到各参与主体的目标一致性和行为协同性,才能整合发挥各自的力量,促使共同目标的效能最大化。所以新治理体系必须坚持多元主体在同一规则及同一数字化平台下,共同参与治理。

三、基于协同治理的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建构路径

(一)培育和建构高校安全治理多元协同体

按照协同治理理论和高校安全治理多元主体的具体情况,建构高校安全治理多元组织协同体有以下两个重点:一是积极培育多元的参与主体。可以通过引入市场化主体参与,运用市场机制购置保安服务企业的优质安保服务,充实到校卫队力量,这既可以提高高校人财物的优化配置,也可以减轻高校人事管理成本。另外,可以积极培育学生自治组织,通过大学生退伍士兵社团、大学生普法协会等自治团体,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利于快速舆情收集、信息共享和共情管理等等。二是组建常设性的协同治理组织。在校内应逐级设立校级和院级“平安校园建设委员会”等综合指挥和决策机构,建立全覆盖的安全网格体系,委员会成员主要包括宣传、安保、实验室、学工、人事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学院、学生自治组织代表等,也可以下设不同工作小组和平安办。校级平安办作为一般性事务处理机构可以挂靠安保处,行使委员会的日常职能。在校外可与公安、消防、城管、卫生、属地街道、园区其他高校等建立如“1+X平安校园联席委员会”或者依托党组织组建“党建联盟”等组织,协同开展校园安全综合治理。

(二)健全基于同一性原则的高校安全协同治理制度

协同治理作为多元主体在一定的时效和环境下去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为了打破部门和单位间的壁垒,防止多头管理、信息不畅等问题,需要以“平安校园建设委员会”等为依托,研究、制订一个能得到各个参与主体都认同的共同治理规则,这是前提。在规则制订过程中,各参与主体要基于相互平等、信任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共同目标,同时自愿牺牲各自的一部分权利,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和定位,共商一系列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譬如规定共同的可量化目标、权利和义务、主要评价指标、信息共享和公开制度等,确保行动实施过程的一致性和可协调性,以最大限度实现各参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和组织效能最大化。

(三)建立高校安全治理信息和资源共享协同机制

协同理论中有一个要素是“协同信息”,是指在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组织中,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协同利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资源也是如此,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高校安全治理的信息以及资源的共享协同机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积极建构一个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脸识别等现代技术的信息管理、预判分析和共享的“多跨协同”综合应用平台,集成安保、教学、科研、学工、后勤等多个部门信息,通过数据深度挖掘、信息动态控制、对重点防控对象或特定危险行为进行分析预警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其次,建立信息交流沟通的机制。通过对“多跨协同”综合应用平台设立分层分级的信息共享权限是进行信息沟通一种途径,我们还应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或内参简报等,整合分析信息,制订商议工作方案。最后,要做好信息保密和信息公开的工作。要加强信息监管,做好保密管理;同时,对于一些应该公开的信息主动、及时公开。

(四)完善高校应急管理协同机制

高校安全治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是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处置和恢复总结,学校要按照系统性、整体性、闭环性等原则和要求建立健全高校应急管理协同机制,有效提高高校危机应急处置能力和效果。一是要科学制定应急预案,根据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不同类型突发事件进行分组分类,明确响应等级的划分、参与的主体以及各自职责。二是要定期开展多方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对疑难复杂事件要研究推演,不断完善预案,提升实效。三是做好事后秩序恢复重建、心理修复和总结完善工作。要尽快消除负面影响,恢复正常教学、科研、生活秩序;要及时做好涉事人员的心理疏导;要举一反三、认真总结,及时清除根源和隐患。四是严密监控、研判并及时干预突发事件的舆论舆情,协调各参与方统一信息披露口径,及时发布权威、动态的事件信息,积极利用媒体方主导正面信息和舆论。

[1]魏凤琳,刘义飞,朴文山.浅析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地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02):129-131.

[2]赵丽丽,申怡添.北京高校安全防控组织结构转型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02):71-79.

[3]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地质教育,2021(03):106-110.

[4]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03):129.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 -10-28(001).

[6]黄思棉,张燕华.国内协同治理理论文献综述[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3):3-6.

[7]王雨祥.托马斯·内格尔道德动机论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2019.

2021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保卫工作分会重点研究课题——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107)

(责任编辑:胡新龙)

猜你喜欢

协同主体信息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订阅信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展会信息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