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探索

2023-04-05张星星孙明阳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途径思政

张星星 孙明阳

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探索

张星星 孙明阳

[作者: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2.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教育途径是指教育者输送教育内容、施加教育影响以实现教育目标所采用的各种路径、方式、方法、渠道等各种因素的总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纽带,也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中介。对教育途径展开研究有助于丰富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研究、探究爱国主义教育规律;新时代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建设可以从构筑显隐爱国主义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模式、重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密切校内校外联系、建好用好网络教育新平台、注重发挥实践育人作用、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等六个方面入手。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2]可以说,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矛盾的转化和时代任务的转变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特点及分类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特点

高校本身集体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显著的特点和功能,爱国主义教育途径也具备了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为系统化、常态化、发展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系统化体现在高校爱国育人元素的全面性,常态化体现了爱国价值观培育的持续性,发展性侧重于育人方式的与时俱进,多样性侧重于育人手段的针对高效,开放性则表明了育人环节的衔接贯通。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类型

根据现有的教育方式,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教育途径按照以下分类方式进行划分。根据教育主体的施教维度不同,可以将教育途径分为理论武装途径与实践养成途径;根据教育途径的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将教育途径分为直接教育途径与间接教育途径;根据教育途径的作用场域不同,可以将教育途径分为校内教育途径与校外教育途径;根据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不同,可以将教育途径分为现实教育途径与虚拟教育途径;根据教育目的是否可以被受教育者所明确感知,可以将教育途径分为显性教育途径与隐性教育途径;根据整个教育环节中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发挥程度不同,可以将教育途径分为自我教育途径与他育教育途径。

二、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建设的时代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标志着人民需要层次、领域的大幅提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更是制定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重要指引。

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削弱传统国家观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指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和政治格局的调整,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标志着西方国家“世界霸主”的传统局面被打破,世界经济重心逐渐向东位移,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高,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规范合理的方向发展,和谐共享的全球共赢局面逐渐形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跻身全球治理主体、贡献全球治理智慧和方案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意识形态弱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斗争日益激烈等现实挑战。伴随着全球治理进程的推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地理疆域和信息隔阂被逐渐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和全球资源的重组,也不可避免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意识形态弱化、社会舆论分化、群体思想极化等挑战。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中外合作交流的加深、多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扭曲、“中国经济崩溃论”等各种不利于中国重塑国际形象的不好声音、境外反动势力利用我国社会内部矛盾散布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质疑等各种层出不穷的挑起意识形态之争的言论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广大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和话语体系建构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挑战。大学生作为成长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背景下的新生一代,其接受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加之本身社会阅历尚浅,价值观尚未成熟定型而极易被西方披着“普世价值”的不良思潮裹挟沦为资本主义的附庸。高校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要高度警惕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袭和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避免对青年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产生解构效应。

2.数字信息时代解构价值共识凝聚

高校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爱国情怀的培育不仅仅是在校园内部完成的,还受到多方面的综合影响。网络之于大学生不仅是一种信息交流工具,更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网络社会环境的开放性、复杂性和易变性模糊了大学生的爱国认知,对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弱化了大学生家国一体的传统观念,世界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地理界限被逐渐打破,国家职能和主权观念被淡化,世界进入“全球政府”时代;二是“后真相”时代解构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入侵明显。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信息隔阂被逐渐打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兜售其制度优势和政治立场,利用各种社会思潮贬斥中华文明、美化反面历史人物、故意唱衰中国经济、发动颜色革命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日益突出。三是尽管我国现代化成就突出,但是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平等现象突出,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尚未全部实现。收入差距较大、环境污染严重、就业形式严峻、分配形式不公、官员腐败现象突出、教育机会均等化建设远远不够、上升渠道有限等一系列民生问题的短板依然突出,人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有限。面对日益内卷的社会风气,一些人开始散布层出不穷的消极化言论,开始动摇甚至丧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信心,向往西方意识形态宣传视角下所勾勒的所谓“美好社会”“平等公民”等,甚至出现大批“移民潮”等。这些层出不穷的唱衰言论、各种弱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质疑声音、多种不良社会思潮的涌现和传播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话语,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效果,不利于巩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信念,不利于巩固价值共识、增强政治认同。

(二)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

1.凸显“中国梦”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并指出:“何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3]2019年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4]中国梦主张个人成才进步和国家富强振兴相结合,有着深刻的历史积淀和民族渊源,契合了广大中华儿女的发展需求,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当今这一关键时刻的历史使命,中国梦作为凝结全体中华儿女精神力量的最大公约数在激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要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精神指引,引领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坚定弘扬者和践行者,其个人成长发展进程与中国梦紧密相连,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理清楚中国梦的实现与个人成长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树立以“中国梦”为核心的价值导向下实现个人成长进步的“小我”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大我”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报国意识,将涌动着的爱国情怀注入民族振兴和国家进步的时代伟业。

2.坚守时代新人的培育使命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同时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时代新人的地位、使命更加明确”。[5]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6]这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基本价值遵循和科学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关于时代新人的重要论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观培育践行的必然结果,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战略支持的必然选择。时代新人包含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六个维度,分别从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素质结构、角色定位等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要求,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精准回答,契合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对于承担民族复兴大任角色的合格接班人的素质要求,顺应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规律,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广大青年重任在肩,应始终以党和国家的时代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将个人成长发展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不断激发其内生动力,勇于担当民族发展大任,在推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放飞青春梦想。

3. 坚持国际视野的培育立场

“很长时间以来,爱国主义话语被当作是强化或激发一种对维持一个民族同自由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热爱,也就是对共和国的热爱。”[7]爱国主义教育是全世界各国普遍进行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承担着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使命,应该常学常新、与时俱进。当前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仍在加快,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也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仍然要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历史传统,在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基础上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广大青年学生意识到爱国报国不再是一种响亮而又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口号、一种盲目抵制外来优秀产品、文化价值观的狭隘民族主义,而是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维护国家利益、坚持民族特色、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正如总书记所提出的那样:“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8]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绝不是狭隘的、利己的爱国主义,而是共赢开放的、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主张实现全人类和谐发展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价值观符合中华民族上千年来的历史传统,更有利于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三、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拓展的对策

(一)构筑显隐爱国主义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模式以促进二者共生互促

显性教育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活动、爱国主义专题性理论讲座、国家政治形势报告会、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等等,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计划,具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主次化、教育内容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教育方式是直接的、公开的等特征。”[9]隐性教育侧重于以潜移默化的、不为受教育者所感知的方式从事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具有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和教学过程的愉悦性相统一的特点,是对显性教育的有益补充,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0]“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应采用辩证的眼光科学认识并对待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德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理念上认识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机制上系统安排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效衔接,在实践中灵活处理好显性与隐性的相对采用程度”。[11]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将两种教育模式有机结合,在保证二者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协调性和教育空间的延展性、教育环节的衔接性的前提下不断发挥作用合力,实现“1+1大于2”的教育效果,为新时代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培养人才。

(二)重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以不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

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将自身作为教育客体,自主、自觉地按照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提升,以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过程,其实质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同一性。“对于教育个体而言,外在的教育影响并不能直接的、自动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而只能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教育者把正确的道德和思想规范传递给广大群众,更重要的是要人们通过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即自我教育达到用正确思想来克服错误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身观的目的。”[12]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旦不重视发挥自我教育这一环节的作用,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就失去了根本指针,不能保证教育目的的如期实现。所以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要高度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不断激发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和自我认同的需求,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

(三)密切校内校外联系以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外领域

2017 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13]要着力构建起协同育人的全员育人格局,在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同时积极实现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实现教育三方的协同配合。拓展校外教育领域需要注重家风熏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14]学校应该致力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协同统一,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来,搭建家校合作平台,为家长参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供支持。拓展校外教育领域还需要培育社会良好风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与学校系统性的德育工作相比,社会以其更加广泛的参与程度往往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更为深刻。要善于挖掘和利用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德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在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目标与民族复兴大任相统一的过程中注重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

(四)建好用好网络教育新平台以唱响互联网爱国主旋律

网络载体以其不受时空限制、使用便捷方便、信息承载量大、能够集图、文、声、像一体等优势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逐渐成为新时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的优势,重视热门网站和微博、微信等网络自媒体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网站、网页类、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建设,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重视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爱国污名化现象,牢牢把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权和主动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6]在运用网络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要保证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优质供给,又要兼顾以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交流政治见解,传递爱国情感,在保证意识形态教育方向性的前提下生动活泼地开展教育,实现良性循环。

(五)注重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以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活化

“实践构成了人类特殊的生命形式,即构成人类的存在方式。”[17]社会实践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利于丰富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促进青年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健康成长。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是一种把价值取向引领和道德行为实践相互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在理论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丰富学生的爱国认知,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走出学校的象牙塔去体验生活、感知国情、了解社会,进而在思想上、行动上不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央陆续下达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2005]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15号)《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21]15号)等文件中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挖掘社会实践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大学生参与爱国实践的长效机制;在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和与相应课程的有机结合,在各科理论教学中实现与爱国社会实践的有益补充;其次利用好重大纪念日、重大场合、特殊时间节点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创新教育话语表达、全方位满足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的有力方式。

(六)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18]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进行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理论先导,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爱国教育思想和真善美的范例是引领学生爱国价值取向的宝贵资源。自然科学课程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仿佛没有什么关联,但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两者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自然科学课程中也包含了一定的爱国元素。以数学课教学为例:中国是初等数学主要的发源地,涌现出了许多成就卓然的数学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数学理论和成果.高校教师可以在向学生展示我国优秀人物事迹和真实具体数学成就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传达“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思想观念。除了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之外,高校还存在各种体育类、艺术类、选修类课程等,要注意各类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挖掘利用,“科学认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性质与定位,在处理好课程思政多样性与思政课程主导性、课程思政分散性与思政课程系统性、课程思政隐含性与思政课程外显性、课程思政间接性与思政课程直接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和同向同行”。[19]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29.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

[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

[7]毛里齐奥维罗里.关于爱国:关于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M].潘亚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8]习近平在出席国家金砖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N].人民日报,2013-03-19.

[9]黄建军,赵倩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内在逻辑与路径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118-122.

[10]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

[11]曹金龙.关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12):58-63.

[12]黄建军,赵倩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内在逻辑与路径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118-122.

[1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N].人民日报,2017-09-05.

[14]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

[1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17]李秀林,王于,李怀春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8]中共中央宣传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高君.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122-128.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途径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