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为本:刘增杰老师印象

2023-04-05河南张宝明

名作欣赏 2023年7期
关键词:师母文学院刘老师

河南 张宝明

我是元旦那天得知刘增杰老师去世消息的。无法前往南京给老师送行,在心中满怀伤感的同时,也平添了一份遗憾和歉疚。

人们常说岁月不饶人。从我第一次来开封见到刘老师算起,倏忽之间,已经过了三十八个春秋。1985 年春,应该是4 月中旬的一天,我从芜湖乘车到开封参加研究生复试。那时只有铁皮车,整整站了十多个小时。见到刘老师是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东南角河大家属院任访秋先生家里,当时参加复试的老师除了任先生、刘老师之外,还有赵明和王文金两位老师。复试的形式是采用抽签的方式进行的。只记得刘老师说了鼓励并安慰我的话,大意是欢迎我千里迢迢来到河大。说句实话,虽有刘老师的鼓励与安慰,但置身复试的场景中,仍然是让我紧张而忐忑的。我抽到的题目、回答的内容以及追问的问题都不太记得了,毕竟这中间隔着几十年的光阴,但是刘老师严谨而平和的神态,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这之后,又在课堂上和他家里有过很多次的见面聚谈,初见时的印象却始终刻印在我的脑海深处。

那一年9 月中旬,我来到河大中文系报到。那时刘老师担任中文系主任,在十号楼办公。由于他行政工作忙,记忆中,似乎绝大多数情况下,只在上课到他家才能见到他。在我印象中,一见到他,他给我们聊起的所有话题,都跟学术有关。记得他在上课时不止一次说:“系主任的工作是一份责任和付出,学术才是本职。”原话不一定是这样,但大意应该是不错的。有一次,我们研究生参加系里的会议,刘老师作为系主任发言,也同样讲学术:“现在不能满足于戳戳报屁股的文章。”他鼓励老师和研究生多参加学术交流,至今我还记得他引用鲁迅“由聋而哑”的话提醒我们:“由聋而哑,没有前沿信息和对话,就不会有一流的学术。”所以,专注学术,关心前沿,并且热情地鼓励学生开拓研究视野,不断求新,这是当年的求学生涯中刘老师在日常的庄重与谨严之外给我留下的主要印象。

除了专注于学术,刘老师还心系河大文学院的学科发展,这一点,在河大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体会得不够深刻,但记得毕业之后,我去南京大学读书,刘老师还委托我给叶子铭先生捎过一封信,内容就是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要知道,那时候通讯还不够发达,所以,刘老师就借助一切可能的机会,将他对于河大文学院学科发展的关切,通过学生辈的我们传递出去,而河大文学院的学科建设这么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同行中获得广泛的认可,与刘老师这样的前辈学人的拳拳之心分不开。

记得2014 年10 月,我回母校工作后到家里看望刘老师和师母潘老师。刘老师在谈话中流露出更多的是对学校和学科未来发展的关切与厚望。临行,师母硬是让我带走她洗好的西红柿。这让我想起我们一个年级的师兄妹在导师家第一次吃上冰镇西瓜的情形。对我,毕竟是第一次将西瓜和冰箱联系起来。回想起来,刘老师的表情总是严肃且平静。在我的印象中,他逢人说项的按捺不住一定都是在为门生们的学术成果而得意。用今天的话说,学术置顶是先生一生一世的情怀。

想不到几年之间,刘老师和潘师母先后离我们远去。在怀念师母随和亲切的同时,也不禁时时回想起刘老师严肃甚至有些刻板的表情下深藏的温情和暖意。逝者如斯,请原谅我用这样语不惊人的文字追思这样一位以学——学术、学科、学生——为本的先生。或许刘老师所坚守的以学术、学科、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我们念兹在兹的大学之道。

猜你喜欢

师母文学院刘老师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文学院学人新作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喧噪
刘老师想开小车
咏 河 大
幽默的刘老师
你的微笑
——写给我们亲爱的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