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2023-04-05王钰金

科教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信息化素养教学模式

王钰金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教育信息化一直是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对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 年4 月18 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强调要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2]。《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点》也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列为重点任务。强调以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3]。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给教育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挑战。本文主要对高校“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进行研究,以推动信息化时代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常态化以及优势

何克抗最早提出了混合学习的内涵,即把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4]。在混合式学习的基础上,后继学者们继承发展了混合教学模式,将其大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混合式教学是结合传统与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创新性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5]。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已大规模地渗透在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不断促进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促进着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一方面,线上教学为“教与学”提供着“时间”与“空间”的便利。以往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线下授课,要求课堂教学的空间一致性。但线上教学打破了这一壁垒,使教育教学不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教师和学生依托信息化技术进行跨时空的交流与对话,实现了教育教学的空间无界化。另一方面,线上教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与共享。线上教学模式依托信息化技术传播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技术手段,尤其是送优质资源下乡,到偏远与贫困的山区。截至2022 年2 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超过5 万门,选课人次近8 亿,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6]。优质教育资源满足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乡村学校的师生学习需求,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摆脱地域和经济状况影响,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鸿沟,促进城乡间的教育公平,实现弯道超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2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面临的困境

2.1 课程内容缺乏创新

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包括智能化教育的发展,在线教育规模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线教学课程体系不断完善,高校课堂教学日趋多元化、人性化。但线上教育也暴露了很多问题。一方面,在创新上,以“数字化”为主导的人工智能时代,多样化的文化知识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看世界的角度与认知。高校教师更需依靠信息化技术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而不是将线下课堂原样照搬到线上,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并无更新,学生在线听课学习时感觉枯燥,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课程资源种类上,高校虽积极推动优秀教师开发大量的线上精品课程,但目前高质量的课程资源种类较少,满足不了大学生日益增加的学习需求。且线上课程资源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激发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积极性。

2.2 学生核心素养不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多样化文化与知识的涌入,高校大学生越来越多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与观念的冲击,且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被替代,给大学生带来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需顺势而为,同时代与社会的高速发展结合起来。而当前,大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暴露出核心素养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创造力的缺乏。创造力是潜藏于内的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是隐性的,它与大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所拥有的发展创造力的环境和机会、接受的评价和鼓励方式有关。第二,主动性缺乏。大学生在线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学习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环境等进行积极主动链接的过程[7]。而当前的在线教学模式中,学生依然是学习的“被动”者,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个体心智情感的参与和投入严重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够;第三,国际视野的匮乏。高校学子们关注于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在线上教学时也只吸收符合自身环境的系统知识,而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学习与社会和实际相结合的知识与技能。

2.3 教师信息化素养缺乏

向磊等人对信息素养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四个方面进行界定[8],并据此衡量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并明确指出“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9]。”当前,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缺乏,表现在信息化意识与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一方面表现在信息化观念不足,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常态化”的实践时间较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习惯于传统的线下规制型教学、互动型教学、反馈型教学,对“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相关理念不清晰,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仅限于将信息技术用于课堂辅助教学等片面化认知,这种习惯性思维难以适应线上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能力不足,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发展速度不匹配,不能充分融入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而在信息技术能力的获取上,大多数教师主要是通过自学等单一化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培训获得的教师比例较少,导致教师对相关的教学平台与相关技术操作不够熟练,在课堂上出现因技术不熟而多次停顿的情况,导致课堂教学难以顺畅进行。长此以往,高校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养匮乏成了阻碍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绊脚石。

3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3.1 课程内容“多元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对高校课程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高校转变课程建设理念。课程建设不以知识体系的建设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以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为载体,不断进行学法与教法创新融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创新能力。第二,积极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建设动态化课程。高校应积极推动课程发展,依托信息技术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材,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引入大量实际案例,增强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注重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课程思政,融入诚信教育和团结合作、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打造智慧协同教育,推动课程协同设计与教学。依托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促进多位优秀教师以智力资源协同、共享的理念为核心,共同驱动优质课程的不断生成、优化、迭代升级,促使优质课程内容的丰富化。

2.3 加强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跨学科学习

核心素养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满足自身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这种关键能力是需要高校整合多个学科资源,形成跨学科的共同培育与学习共同体而完成的。跨学科学习包含以下方面:一是以某个“现象”或“主题”进行探讨;在真实的情境下对现象进行探究,整合多个科目或多个学校的科目进行综合性研究;通过真实的社会情境,使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积极思考而提出切实性意见,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二是基于问题的项目式学习,比如“stem”课程的实施。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应遵循几点规律:首先,跨学科的学习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大学生探究世界的欲望和好奇心;其次,跨学科的学习要以大学生学习为中心,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与环境发生联系,学习现代社会发展与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使大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2.4 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在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以应对时代变化之需。一方面,转变对信息化教学的观念。教师的观念与理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性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新型教学方式。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新时代,教师需要秉承“时时学、事事学”的理念,不断锻造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将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入学科教学,促使单一化课堂教学向多样化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推进课堂教学的变革。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培训,激发教师提升自身信息化能力的积极性,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相关主题的讲座、参与关于信息技术的相关研讨会等,不断汲取专业知识,自觉在实践中结合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应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作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大先生”“大老师”。

猜你喜欢

信息化素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月“睹”教育信息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