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形态教材建设助推民族院校教材高质量发展
——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
2023-04-05纪宏杨春洪
纪宏,杨春洪,杨 兵
(中南民族大学教务处 湖北 武汉 430074)
1 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2018 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主要目标是到2022 年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随着教育信息化2.0 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极大推动了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校的大规模推广与应用,各高校掀起了课堂教学革命的浪潮。在此浪潮下,教师须提高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通过革新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等教学要素,努力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化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等多样化学习需求。而传统纸质教材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无法满足新时代教与学变革的要求,迫切需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建设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新形态教材成为必然。
1.2 落实新时代教材改革政策的应有之举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对新时代高校教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2019 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 年)》,明确要求“适应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需要,满足互联网时代学习特性需求,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种介质综合运用、表现力丰富的高等学校新形态教材”。同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明确提出高校要开展新形态教材建设。2022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2022 年工作要点,强调要“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体系,推进课程、教材、实验、教研、教管等板块数字化建设,开发建设一批多介质、数字化、智能化、快速迭代的新形态教材”。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高校理应积极推动教材形态改革创新,组织开展新形态教材建设。
1.3 推进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2019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强调建设原则为“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一流课程必须有一流教材作为支撑,一流教材也必然以一流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教材一体化的目的就是促进两者互相补充、同频发展,共同推动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1]。目前,各高校一流课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教育部已认定5118 门课程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一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但传统纸质教材因修订与出版周期较长,很难及时引入最新理论研究和科技前沿成果等内容,导致教材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长远发展。新形态教材因具有内容丰富、更新及时、交互性强等特征[2],能打破课程与教材的边界,为推进高校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 民族院校教材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中南民族大学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根据新时代高校教材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2021 年,学校制订了《中南民族大学教材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发布了《关于成立中南民族大学教材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进一步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材建设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学校教材规划、编写、审核、出版和选用等工作机制,严把教材审核关,教材管理水平逐渐提升。2022 年,学校启动首届校级教材建设项目立项工作,并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高水平出版社联合举办多次教材建设培训会,做好优质教材的培育与出版工作。同时,将国家规划教材、全国教材建设奖等纳入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学术人才支持计划”申报条件,教师编写出版高水平教材的积极性逐渐高涨,教材建设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新时代教材工作新要求,积极开展教材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教材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与教材高质量发展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材思政建设比较薄弱,教材育人水平有待提升
教材思政建设就是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材内容建设中,包括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通过基于教材的课程教学,润物无声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积极的影响[3]。目前,学校教材思政建设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教材选用、编写、审核等环节。首先,教材选用方面,以2021-2022 学年为例,选用近三年出版教材的比例为57%左右,选用的教材整体上先进性不足,部分教材未能及时体现最新的思政教育元素;其次,教材编写方面,近三年编写出版的教材中,仅1 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以专栏的形式体现了思政元素,即在每一章最后添加了课程思政融入点;最后,教材审核方面,无论是选用审核还是出版审核,都比较重视政治把关,以确保教材无方向性问题,但是对教材的思想性把关不够,忽视融入思政元素的教材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价值导向作用。
2.2 教材检查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教材质量提升受阻
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加强对教材编写、审核、选用质量的检查监督,是推进教材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保障。目前,学校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以重视结果导向的静态评价为主,缺少重视过程诊断、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评价机制。首先,教材编写方面,主要对编写完成的教材进行出版结论的诊断,而对教材编写过程缺少必要的监控与指导,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教材审核方面,主要采取“学院提交审核结果——学校重点抽查”的形式,对学院审核过程缺少全方位的监督与检查,导致少数学院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不强,审核流于形式;最后,教材选用方面,主要在教材使用前对其政治性、学术性、适宜性等进行把关,而对教材使用过程中师生反馈的数据未进行及时的评估与分析,缺少教材质量评估反馈机制,影响课程教材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3 教材建设滞后于专业课程发展,特色精品教材不足
为满足新时代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学校积极对接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和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全力做好培育和申报工作。目前,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 门,近几年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取得突出成绩,但与之配套的教材建设比较薄弱,教材数量与质量对标建设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还有一定差距。首先,支撑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教材不足,目前只有1 部国家级线上金课配套教材——《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正式出版;其次,体现学科优势的特色教材不足,近年来学校平均每年编写出版教材7 部左右,其中体现民族特色的优质教材非常少;最后,国家级获奖教材不足,国家级规划教材至今只有4 部,在2020 年教育部开展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推荐工作中,学校没有教材获奖。
3 新形态教材建设背景下,民族院校教材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新时代下,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现,由于新形态教材的物理形态会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用而不断演变,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其概念的界定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4],但对其特征的概括高度一致,即表现形式丰富、内容更新及时、适应教学变革等。面对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新形势,民族院校迫切需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积极探索破解当前教材工作困境的有效路径,实现学校教材的高质量发展。
3.1 突出教材思政建设特色,不断提升教材育人水平
建设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教材,是构建新时代高校高水平育人育才培养体系的迫切需要。民族院校课程思政的突出特色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5],如何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特色思政内容创新融入教材建设,是民族院校提升教材育人水平的突破口。首先,新形态教材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多元表现形式生动、直观地呈现课程思政内容,使思政内容更具活力和亲和力;其次,新形态教材可以承载更加丰富的数字资源,使思政内容得到无限拓展和延伸;最后,新形态教材可以实时对关联的数字资源进行更新,使思政内容更具时效性。因此,民族院校应以新形态教材建设为抓手,将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教育内容多元化、外延式、实时性地融入教材内容体系,突出教材思政建设特色,不断提升教材育人水平。
3.2 完善教材监测评价机制,助力教材质量全面提升
监测评价是教材管理的重要环节,科学精准的监测评价机制是新时代高校教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相比传统教材,新形态教材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智能化教学环境,有助于构建数据驱动下的方式多样、主体多元、奖惩结合的教材评价体系。首先,新形态教材具有强大的教学数据跟踪、统计与分析功能,能对教材编写、审核、选用、评价等过程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教材动态评价机制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其次,新形态教材的强交互性使得教师、学生、专家等多元主体同时对教材开展客观、公正的评价成为可能,而且评价结果可以实时开放共享,有助于教材编写与使用的不断改进。最后,对新形态教材建设全过程数据的追踪监测,有助于教材编审用责任追究制度的全面实施,通过奖优罚劣机制,全面加强教材建设相关主体的责任意识。民族院校应以新形态教材建设为契机,构建多元、立体的教材评价体系,以科学精准的监测评价推动教材质量全面提升。
3.3 推进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打造系列精品特色教材
随着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深入实施,高校课程教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相比传统教材,新形态教材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契合高校课程教学变革的趋势,是高校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推手以及精品特色教材打造的关键突破口。首先,五类一流本科课程虽然建设类型不同,但对与时俱进的内容建设要求是一致的,新形态教材配套的数字资源不仅内容丰富且可实时更新,能较好满足高校课程教学变革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其次,新形态教材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开展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能较好适应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要求;最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原则之一是扶强扶特,这些课程现有的优质特色课程资源,尤其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方便、快捷地向新形态教材转化,是高校打造精品特色教材的重要来源。民族院校应以新形态教材建设为契机,不断推进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与改革,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精品系列教材,为申报“十四五”本科规划教材、全国教材建设奖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