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
2023-04-05高清
高 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要投入,将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制造业,贯穿于生产的上游、中游、下游环节,是加快二、三产业融合的关键所在。
江苏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品牌发展、开放发展,持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其成为我省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有力支撑。
系统谋划,持续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顶层设计。2022 年12 月,省发展改革委提请省政府出台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围绕“构建与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相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现代化发展阶段相协调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体系”,着力发展全产业链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业等十个重点领域,提出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年营业收入增速力争高于全省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两业融合标杆引领示范典型、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创建数量中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占比超过70%;到2030 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 万亿元左右,比2020 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一倍,实现倍增目标,积极助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江苏服务业新体系。2022年,全省规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1.63万亿元,增速为6.8%,高于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速0.6 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3%、12.2%和11.4%。
积极探索,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积极推进省级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工程,持续探索两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继2019年在全国范围率先试点确定159 家试点单位后,2022年又确定152 家单位为全省第二批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包括28 个区域和124 家企业,并在其中优选确定了47家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包含10 个区域和37 家企业)。我省8家两业融合试点单位(张家港市和常州天宁经济技术开发区2家区域和中天科技、徐工集团、双良集团等6 家企业)成为国家两业融合典型。南京市、常州市支持服务业稳定发展和推进两业融合经验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官网推介。
协同创新,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型升级。坚持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提升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检验检测等业态发展水平,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在线研发、数字金融、智慧物流、在线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在线新经济,推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区块链等技术在咨询、信用、知识产权、广告等服务业领域的应用。2022 年,规上互联网生产服务平台、应用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物联网技术服务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9.6%、18.3%、34.6%、16.6%,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互联网广告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劳务派遣服务同比分别增长5.7%、20.4%、13.1%。
主体培育,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活力。围绕《江苏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江苏特色“775”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331”工程。“十四五”期间已优选培育了巨鲨显示、鱼跃医疗等50家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和常州大数据产业园、苏州(太湖)软件信息服务业集聚区等53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综合评价择优遴选华泰证券、满运科技、润和软件等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领域领军企业(142 家)和昆山花桥商务集聚区、中国(南京)软件谷等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集聚示范区(156 家)。鼓励发展平台经济,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平台、新零售电商平台、数字内容平台等平台发展。
品牌塑造,提升江苏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竞争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标准化+”行动,实施服务标准化品牌化提质工程,加快推进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江苏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孩子王、斑马软件3家企业,以及徐州市入选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第一批典型经验做法,连云港食品药品检验监测中心等12家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获专项支持。创建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特色品牌。开展“江苏精品”品牌认证工作,2022 年认证了金鹰国际、波司登等105 家企业的105个产品(服务)。推动国内外知名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在江苏集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内外知名品牌。
开放合作,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服务业全方位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港澳地区的服务业合作,扩大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示范引领效应,建成一批服务业对外开放强支点,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利用南京成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把服务业开放创新与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示范区紧密结合,全面拓展东西双向开放、陆海联动开放;聚焦服务业重点行业和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分类放宽准入限制,着力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开放格局;聚焦“产业开放+园区开放”,着力突破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跨境资金流动和结算、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重点事项。2022 年,江苏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74亿美元,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总量的57%,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5.4 亿美元,同比增长20.8%。
夯实基础,进一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体系建设。优化健康发展良好生态。深化服务业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新兴业态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在营商环境建设和监管模式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要素支撑保障体系。优化财政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苏服贷”等普惠性金融产品作用,吸引撬动社会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2022 年协调江苏银行、招商银行等8 家银行对143 家现代服务业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3.9 亿元。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用地保障,探索采用符合两业融合特点的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改革。强化服务业人才支撑,大力引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才和团队,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2021年,10人被省政府授予“江苏服务业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省有关部门正联合我委建立制造服务业数据资产名录,探索建立数据确权体系。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经验案例推广机制,利用媒体积极宣传,切实增强典型示范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