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分析
2023-04-04张晓东陈立鹏
张晓东 陈立鹏
自我國在2014年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之后,各高中都在探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教学改革思路,但目前仍有部分高中及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过度重视体育课程的竞技性、忽略身体素质的培养导向,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国家对于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也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作为研究论题。
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之于高中体育教学的意义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之于高中体育教学的意义有三:首先,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民平均身体素质,同时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有利于高中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同时也能为学生未来工作提供良好身体基础,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代表着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了基本保障,使得新一代年轻人能够拥有更加良好的身体素质;其次,在传统应试教育导向下,高中体育课程地位较低,即使能够开展课程,其教学导向也倾向于竞技性能力,而并非身体素质,使得高中以及高中体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做出教学突破,能够显著优化我国体育教学导向,提高体育教学重要性;最后,少年强则国强,标准的颁布使得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得以显著提升,并为我国综合国力提供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2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
2.1 拓展课程内容、保证内容趣味性
传统高中体育教学当中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较低,甚至宁愿在教室睡觉也不愿参与体育运动,而在新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想要起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效果,必须从课程内容角度出发,通过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课程类型更加全面的内容来保证体育教学趣味性,以充分调动学生运动兴趣。首先在课程类型方面高中可尝试参考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结构,将体育课程内容分为活动课,选修课以及必修课三种,必修课覆盖教材内所有运动项目及课程内容,选修课选取学生感兴趣且不在教材内的运动项目,而社区活动课则可选择以提高学生体质为主的休闲型运动项目;其次,在课程内容制定方面,使用情境教学法或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拓展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开展方式,让内容具备更强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最后,教师可尝试使用单课多项目教学模式,在一节课内引入两个以上项目,让学生自行选择,从而保证学生在每节课当中都能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以显著提高学生体育课程参与度并加强学生体质。
2.2 引入功能训练、保证体质导向性
功能性训练认为应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整体,训练中注重完整动作链的行成,而不是将人体训练分解为不同模块进行单一身体部位的单一训练。而在以学生身体素质为导向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可将功能训练应用到体育课程当中以保证体育课程在提高学生体质方面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例如在篮球运球动作教学当中将该动作拆分为多个小动作,让学生对每个小动作进行单独练习,同时保证练习的频次和标准度,从而在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动作的同时提高该部分肌肉耐力及爆发力,实现运动技能及身体素质的双重提升;同时通过功能性训练对动作的拆解,学生在每个动作的练习次数以及实际运动量方面都能得到显著提升,对于学生的体质健康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2.3 提高教育宣传、引导学生运动观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运动意识较为淡薄,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于体育运动以及体质健康的宣传力度不足。因此在新背景下学校及体育教师应当提高对体育运动以及体质健康的宣传力度,让学生认识到运动能够带来的好处以及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在体育理论课上为学生播放某个运动项目的明星运动员,并为学生讲解该运动员的成名经历、取得的成就以及该运动员所在项目的魅力,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运动兴趣,又或者为学生播放纪录片、让学生观看运动所带来的变化,进而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巨大利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运动观。
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实验案例
3.1 教学样本情况说明
本次教学改革实验对象为20名学生(均为男生),实验对象在年龄上基本相同,而且均没有从事过体育训练。对教学改革实验对象分别进行了针对体育高考四项考试项目相关的身体素质测试,再用SPSS 24.0软件对两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进行T检验,得出的结果是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分组合理,在确保整体学生样本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3.2 教学策略及检验方法
本次教学改革内容包括理论课以及实践课两部分。在理论课方面,本次教学改革在课程中加入了4个课时的体育明星讲解、2个课时的纪录片播放,同时在运动项目动作讲解时也功能性训练,为导向将动作进行拆分,提前向学生讲解动作发力模式以及各种小动作组成;实践课方面,将课程结构改为50%必修课程加50%双项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采取功能训练模式来学习运动项目(模拟比赛除外);此外,将每周的必修课程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常规课程学习,另一部分为专项功能训练,以12周作为整个训练周期,每周进行2次训练(根据体育课开展时间决定,周六日学生放假),每次训练为20分钟,其中功能训练内容包括慢跑、直立伸腰、屈腹下伸、弓步转体、侧压腿、抱腿伸展、行进间徒手操,每次功能训练选取其中2~3种,以保证功能训练对于肌肉的锻炼效果;而在双项目课程当中,为学生提供篮球、足球、跳远、100米跑、200米跑、400米跑、800米跑7个项目,每次课程开展选取其中两个项目供学生参与。
在检验方法方面,针对体育高考的四项考试科目,本次教学改革使用五项测试来检验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50m跑主要体现的是爆发力素质,1000米跑主要体现的是耐力素质,坐位体前屈主要体现的是柔韧性素质,负重卧推和负重深蹲主要体现的是上下肢力量素质。
3.3 教学改革数据结果
教学改革实验开始前,对20名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在50米跑测试中,20名学生无一人达到优秀标准,18人达到良好标准,占90%,2人达到及格标准,占10%,所有学生全部达到及格线,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教学对象整体在爆发力素质和无氧耐力素质表现一般;在1000米跑测试中,有2人达到优秀标准,占10%,4人达到良好标准,占20%,14人达到及格标准,占70%,所有学生全部达到及格线,从测试的结果来看,教学对象的有氧耐力素质水平不高;坐位体前屈是检验实验对象身体柔韧性的直观方法,在坐位体前屈测试中,无学生达到优秀标准,达到良好标准的有11人,占55%,有9人达到及格标准,占45%,所有学生全部达到及格线,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教学对象整体柔韧性较差;在负重卧推测试中,完成四个的有3人,占15%,完成五个的只有5人,占35%,完成六个的有9人,占总45%,完成7个的有3人,占15%;在负重深蹲测试中,完成5次动作的有1人,占5%,完成六次动作的有7人,占35%,完成七次动作的有9人,占45%,完成8次动作的有3人,占15%,证明教学对象下肢力量水平不足。
而在进行为期12周的改革教学后,再次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看出,在为期12周的教学改革实验结束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50米跑项目中,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有1人达到优秀标准,占总体的百分之五,有19人达到良好标准,占95%,说明学生在经过教学改革后,下肢的速度和爆发力还有无氧耐力得到了增长。在1000米跑项目中,学生的成绩也有提高,有5人达到优秀标准,占25%,有13人达到良好标准,占65%,有2人达到及格标准,占10%,虽然每个学生的提升幅度不同,但是相对于参与教学改革前提升的幅度较高,说明经过改革教学后,学生的有氧耐力素质得到提升。在坐位体前屈项目中,学生的成绩较实验前有很大幅度的提升,有18人达到良好标准,占90%,有2人达到及格标准,占10%,说明经过改革教学后,学生的柔韧性素质提升效果较为理想。在负重卧推项目中,部分学生得到了提高,有部分同学没有得到提升,做到8次的有2人,做到7次的有6人,做到6次的有8人,做到5次的有4人,所以说明在改革教学后,学生的上肢力量素质有提升但提升效果不明显。在负重深蹲测试中,实验组同学的成绩较改革教学之前来说有增长,大多数同学的成绩有提高,做到9次的有5人,做到8次的有6人,做到7次的有6人,做到6次的有3人,说明学生的下肢力量素质提升效果明显。在为期12周的教学改革实验后,学生在爆发力、无氧耐力、有氧耐力、柔韧性和下肢力量普遍得到了提高。
而对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前后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可得出更加显著的结论,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经过12周的功能训练后,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测试平均成绩均有提高,在50m测试项目中,教学改革前的平均成绩为7.58s,教学改革后的平均成绩为7.34s(p<0.05且<0.01),说明教学改革前后成绩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在1000m测试项目中,教学改革前的平均成绩为246.70s,教学改革后的平均成绩为234.80s(p<0.05且<0.01),说明教学改革前后成绩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在坐位体前屈测试项目中,教学改革前平均成绩为10.94cm,教学改革后平均成绩为13.11cm(p<0.05且<0.01),说明教学改革前后成绩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在负重卧推测试项目中,教学改革前前平均成绩为5.60个,教学改革后平均成绩为6.30个,p<0.05,说明教学改革前后成绩有显著性差异;在负重深蹲测试项目中,教学改革前的平均成绩为6.70个,教学改革前平均成绩为7.65个(p<0.05且<0.01),说明教学改革前后成绩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基于以上数据,说明教學改革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显著性作用。
4 结语
总结而言,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导向下,中小学体育应当向身体素质培养、运动观念培养以及运动能力培养三个维度同时发力,并结合功能性训练、分项目课程选修课与必修课结合等方式,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兴趣及参与度、强化学生运动积极性,同时大力开展运动项目及体质健康宣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运动观,希望本文能够为广大高中体育教师提供教学改革灵感。
本文系辽宁省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学校推进学生达成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践研究”(ZDI202005)。
(作者单位:1.大连市第十三中学;2.大连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