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我国产业低碳转型面临四大障碍

2023-04-04王云平魏丽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碳转型消费

王云平 魏丽

一、产业低碳转型面临四大障碍

产业碳排放是我国碳排放主体,其中工业碳排放占比高达70%,促进产业特别是工业低碳化发展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为避免“运动式”降碳,科学有效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需要破解四大障碍。

(一)高碳排放产业“认知标签化”障碍

“认知标签化”是指将高碳行业、高耗能行业等同于高碳排放行业。其中,高碳行业是以高碳含量原材料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从现有数据看,我国当前高碳行业与高耗能行业确实是高碳排放行业。但从产业特性来看,如果能有效控制住高碳行业以及高能耗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要素加工和能源消耗造成的碳排放,它们就不一定是高碳排放行业,如化工行业通过产业链深加工转化为中间产品,并没有将碳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同时如果能够降低能耗,化工行业就不一定是高碳排放行业。而且,同一行业不同产业链环节在碳排放上会存在较大差异,如钢铁、有色金属的冶炼及压延加工同时列为高碳排放行业,但只有冶炼环节碳排放高;化工行业精细化工环节虽然是以高碳原材料为生产要素,但碳排放量并不高。如果更进一步具体到企业层面,同一领域的不同企业在碳排放量上也可能会因为技术工艺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认知标签化”的存在,地方政府在出台有关政策时往往对高碳行业与高耗能行业实施“一刀切”限制,甚至通过“去相关行业产能产量”降低碳排放,导致了目前许多产业园区大量新材料行业高技术企业由于存在“高碳排放嫌疑”不能落地。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某些行业不能得到发展而最终有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引发结构性矛盾。

(二)产业发展要素“泛优势化”障碍

我国具有明显的“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禀赋特征,基于发挥要素比较优势、节约发展成本以及能源安全考虑,依赖高碳要素投入和高碳能源供给成为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这也导致我国产业低碳转型发展面临以下两方面制约:一是长期以来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但煤发电碳排放量远高于石油与天然气发电,与世界主要国家以石油与天然气消费占据一次能源消费主要位置相比较,这也是我国碳排放偏高的重要原因。二是“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煤化工产业快速扩张,导致大量依赖石油生产的化工产品由煤化工产品替代,而煤化工相较于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能源利用率低,且“三废”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高。

(三)产业高碳技术“锁定化”障碍

我国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陷入所谓的高碳技术的“锁定化”陷阱。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用能技术路线和工艺路线并没有考虑碳排放问题,甚至以高碳能源为基础。推进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相关企业需要进行大量设备更新、研发投入、绿色设计与生产、绿色回收和废弃物处理等,使企业运营成本和投资风险大幅增加,因此现有基础设施及其高碳工艺的配套设施或系统将严重阻碍低碳工艺或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如钢铁行业方面,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工艺流程主要是“高炉—转炉”工艺,占比在90%左右,但碳排放量较高,而较为绿色环保的电炉工艺仅占10%。由于受限于电炉原料废钢使用比例较低,生产成本较高,企业一般不太愿意采用电炉工艺,造成钢铁行业的碳减排较为困难。电力方面,我国发电站绝大部分是燃煤电站,电力部门对煤炭有很大依赖性。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燃煤发电技术,这些电站20年后仍会持续高碳排放。有关研究表明,在不对我国燃煤火电机组进行技术升级与设备改造的情况下,我国2030年的碳排放量或将多出60亿吨左右,可见“锁定效应”十分巨大。

(四)消费需求侧“引导无序化”障碍

消费需求对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引导作用,但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存在引导无序状态,不利于引导产业低碳转型发展,体现为:一是低碳消费无意识,低碳概念近年来才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但人们尚未形成低碳消费观念,大多数人对于是否进行低碳消费处于无意识状态。二是即使人们想进行低碳消费,但当前我国消费品低碳标识不清晰,大多数消费品如家电、建材等,以及中间投资品如原材料等,并没有对产品碳排放程度进行识别,人们消费或采购产品只是根据多数人眼中约定俗成的低耗能行业或者低碳行业来判断产品是否低碳,从而使得人们难以准确进行低碳消费,不利于从消费端引导产业低碳化发展转型。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存在差距,而且大量消费者反映造成绿色消费行为存在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消费者没有渠道识别绿色产品、绿色产品认证体系不健全与不规范等。

二、破解产业低碳转型障碍的建议

(一)树立“只有高碳排放企业,没有高碳排放行业”的政策思维

推動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的政策对象由行业整改转向根据行业差异来制定降碳标准,针对企业主体进行低碳改造,科学界定高碳排放行业的企业准入门槛。借鉴发达国家做法,加快建立完善以产品全生命周期降碳为导向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围绕终端产品,从原材料生产采购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系统碳核算,评估和披露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建立包括原材料、中间品、制成品、销售商、消费者等在内的全产业链碳排放数据库,向产品授予“碳标签”。推进产业链重点环节降碳,扶持再生原材料产业发展,完善废钢铁、废铝回收等相关机制。

(二)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促进产业用能结构优化

在能源结构优化上,发展清洁能源是减少生产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以促进产业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应在推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基础上,加快优化产业用能结构,推动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氢能等新能源在产业供给侧广泛应用,并形成以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低碳产业用能体系。引导煤化工企业走好低碳转型之路,加强对煤化工企业碳排放指标监控,限制新建煤化工企业和项目上马,鼓励现有煤化工产业链技术改造和不断延伸。推动高耗能行业打造一体化节能循环产业链,如推动电解铝清洁能源自备电厂使用,支持有水电资源的地区做优做强水电铝材一体化产业链;大力推动余热回收利用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钢铁、建材、石化等产业链大量应用。

(三)促进低碳技术研发,实施产业技术装备低碳改造战略

加快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培育转型发展新优势,掌握新一轮国际绿色竞争主动权。构建中国低碳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重视低碳环保领域的通用技术开发,吸引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加盟,共享资源、信息、技术与服务等,并为低碳技术转化和相关企业提供必要的通用技术服务、低碳技术试验等便利条件,降低企业低碳技术开发与技术应用的信息成本。建立国家低碳创新信息系统,加快低碳技术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低碳技术、低碳市场、低碳服务、低碳产品等信息集成与更新,促进低碳环保领域的信息公开与数据共享,为有效开展低碳环保技术攻关、低碳产品生产、低碳技术应用提供信息服务,构建低碳环保数据共享与创新服务体系。要通过落实电价补贴、防污补贴费用、财政信贷支持等,加大对燃煤火电机组改造的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国家碳中和基金,优先扶持绿色低碳复苏、有序退煤等领域。通过设置国家和企业重大技术专项、引導大企业布局重点实验室等方式,加快推动零碳排放相关重大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氢能、储能等领域技术制约,加速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工业化应用推广。设立产业低碳化改造基金,帮助重点企业加快低碳技术改造;建立低碳型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制度,实施税费减免,促进企业更新低碳设备和改造工艺技术。

(四)建立产品“碳标签”制度,完善低碳消费市场

发挥低碳消费引导产业低碳转型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建立产品“碳标签”制度。健全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加快制订产品生产过程与终端产品的碳排放标准,动态调整并不断提高产品的碳排放准入门槛,选择食品类、纺织类、鞋类等测算标准易于统一、生产过程减排效果较大、消费者购买量较多的行业开展试点工作。二是完善低碳消费市场。促进绿色低碳产品流通渠道的畅通,优先畅通绿色低碳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并促进“线上”与“线下”的合作联动。三是完善低碳产品采购和补贴政策。制定政府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的相关制度,通过扩大宣传、积分奖励、消费补贴等方式对企业和居民在采购绿色低碳产品上进行积极引导。在公共机构内部停车场扩大建设电动汽车专用停车位。进一步落实新能源汽车用电价格优惠政策与充电设施奖补政策。四是规范低碳消费市场秩序,提升低碳标志权威性,对于滥用认证标志行为加大惩罚力度,使绿色低碳产品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和信任。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

猜你喜欢

高碳转型消费
高碳醇/膨胀石墨复合相变热沉多目标优化
中国高碳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强度榜
中国高碳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总量榜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40年消费流变
转型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