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视角下的高校体育志愿体系构建研究
2023-04-04刘一刘若艺彭无疾王浩廖章榆
刘一 刘若艺 彭无疾 王浩 廖章榆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体育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社会范围内广泛关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再次将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发展推向高潮。体育志愿者作为体育赛事的参与者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基于此,本文从自我效能感的视角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法统计2022年北京冬奥会高校来源的志愿者样本,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整合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以期研究體育赛事志愿服务对志愿者自我效能感的改变,为探寻高校体育志愿体系构建途径提供学理借鉴。
奥运赛事作为一项大型体育赛事,在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需要广大志愿者共同参与和创造。它的运转涉及到多方面的领域,需要不同的志愿者去负责不同的工作。同时,作为一项大型社会活动,奥运赛事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2008年起,我国掀起了大规模的志愿服务浪潮,围绕奥运会举办的各类志愿项目,在个体组织社会等层面都形成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将这种影响广泛的传播下去,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我国成立了志愿遗产项目。而现如今,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发展仍存在一定困境。由于赛事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志愿服务项目随赛事开始而成立,结束而解散。导致同一支志愿者队伍不能重复使用,造成资源浪费。并且,赛事的举办具有短期性,队伍中管理的弊病也难以被发现。人员流动率高,志愿者也难以搭建社会关系,获得持续参与感。而且,我国志愿服务推行时间短,在社会上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综上,探寻高校体育志愿体系的构建途径具有必要性和及时性。本研究从自我效能感的视角出发,获得相应的实验数据依据,把握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管理的内部机制和结构特点,从而更好的指导体育志愿服务工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22北京冬奥会高校来源志愿者。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研究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
1.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万方等论文网站,检索奥运赛事志愿者的相关文献,通过阅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等刊物有关于体育志愿的相关论文等。对所了解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为本次研究进行理论依据支撑。
1.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和专家进行深入沟通,以了解相关信息,制定方案等内容。
1.2.4 定性分析法
全面了解高校体育志愿体系后,结合数据分析志愿服务的现状及问题,立足赛事志愿者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及合理建议。
2 研究与结果分析
2.1 研究结果统计
对志愿者进行现状分析,结合专家访谈和实际考察的情况,本研究对此进行了归纳和梳理,由志愿者对13个影响因素分别由1至5打分,通过5级量表的形式对各指标的契合程度进行打分,“5分”表示“非常契合”“4分”表示“比较契合”“3分”表示“基本契合”“2分”表示“不太契合”,“1分”表示“可以忽略”。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对于以上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层次分析结构构造。本文基于专家访谈及问卷构建冬奥志愿者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经行了层次分析,为验证评价指标体系各影响因素与相对应维度条目是否符合给定的理论关系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共发放调研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43份,有效问卷343份,问卷回收率95.28%。调研对象人员及数量分布合理。其中体育志愿服务教育、技能培训占的比重最大为0.417148779,其次体育志愿服务参与者的激励措施占了0.29496873,而体育志愿服务文化和体育志愿服务文化占比最少,分别只占了0.158482264和0.129400227。二级指标中只有A33,A41和A42占比较高为0.100483302,0.139049593和0.278099186,其余占比较少在0.1以下。
2.2 研究结果分析
经过对调查问卷反馈情况的总结整理,得出如表2、表3所示数据,得出数据如下:
综合评价得分为4.1432,表示北京2022冬奥会志愿者对志愿服务对自我效能感提升的评价为“良好”。通过表2的调查问卷体育赛事志愿者自我效能感调研数据占比情况,及表3的指标得分情况所示,四个一级指标中,根据各一级指标的满意度综合评分,体育志愿服务文化得分最高,体育志愿服务教育、技能培训其次,体育志愿服务参与者的激励措施再次,体育志愿服务制度化最后,表明志愿者认为体育志愿服务文化对自我效能感提升的效果最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组织方可挖掘体育赛事背后的赛事文化,如冬奥会背后的奥林匹克精神,赛车运动背后的技术冒险精神,足球运动背后的国际主义精神,都是自我效能丰富的源泉;认为制度化规范操作给人带来的自我效能感提升效果最差,组织者应强化对管理制度的制定,能让志愿者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避免人员冗杂、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在工作落实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同时,通过实验数据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得知,良好的(培训体系)会使得奖励机制的效果在根本上得到保障。不同背景的志愿者产生自我效能感的出发点,思考方式和成长速度不完全相同,而标准规范化的培训流程则是给不同志愿者建立了同样的工作效果自我感知与自我评判能力,同时也建立起了志愿者互相之间潜在的良心竞争与互相鼓励的环境,这两点都使得奖励体系更加深入人心并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这种明确规则的做法很好地避免了赛事实际执行层面所会发生的同岗位恶性竞争甚至互相使绊子的情况。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结合以上数据分析结论,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出发,为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管理提出如下可行的志愿服务提升路径:
3.1 构建高校体育志愿服务文化
在上述几个指标中,冬奥产品的制作参与度较低,每个志愿者都有其需要完成的工作,并非每个志愿者都可以参与到冬奥产品的制作中,而对于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冰雪运动以及冬奥志愿服务文化的构建参与度良好,可见高校体育志愿服务文化构建良好。
赛事体育运动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延伸出新興的潮流文化;同样,体育赛事也会有相应的历史、文化。挖掘体育赛事与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打造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文化潮流。打造志愿者文化符号,设计冬奥志愿者Logo,印发志愿者徽章,推动体育赛事特有的徽章交换活动;同时,志愿者自发发挥自身特长,进行冬奥志愿文化创作,拍摄冬奥vlog,绘制冬奥漫画、动画,创作场馆志愿者主题曲等等。这些志愿服务文化活动使志愿者参与到文化构建中,不仅创造文化产品,提高了志愿者本身的能力,也为志愿者自身带来了成就感、归属感,提高志愿者对赛事志愿服务的认同感,为社会带来文化效益、教育效益甚至经济效益。
3.2 推进高校体育志愿服务制度化运行
比较几个指标可以看出,由于志愿培训的不足,一些志愿者未能有条不紊的完成活动,出于每个人性格差异等原因,与同学伙伴交接工作时闹了些不愉快,在组织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延续性、持续性,管理制度尚不全面,造成人员冗余、尸位素餐等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说明高校志愿服务制度并不完善。
结构性、体系组织的问题需要制度规划的改变来解决。一方面,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工作类型繁多,不同领域之间的工作配合与交接需要具体详实的管理制度规范行为。另一方面,赛事志愿服务的管理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志愿者个体化的需求,使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施展自身能力,满足志愿者的个人需要,从而激发和强化志愿者的服务,提高志愿者服务热情。管理体系高效与个性并济,使每一位志愿者能够充分将自己的力施展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增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3.3 完善体育志愿服务参与者的激励措施
上面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指标得分中,二级指标得分高低兼有,例如:“能够在工作中获得老师、同学的肯定和赞美”得分高,这反映大部分志愿活动者在活动中经常鼓励赞扬别人。另外,有得分不高的二级指标,如:“能够获得以北京冬奥会周边产品为主的激励物资”和“能够在冬奥会中拓展人脉、丰富阅历”,可能志愿者并没有获得等同志愿劳动相对应的纪念品。可能因为疫情管控,志愿者分区管理,难以接触更大圈子的志愿者。由此,志愿活动组织者需要为志愿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给予正向反馈,通过嘉奖、激励、优惠、回馈等吸引他们持久参加志愿活动,为志愿者提供情绪价值。激励措施的形式丰富,以北京冬奥会为例,除了以冬奥周边、冬奥志愿者周边为主题的激励物资以外,各级团队还组织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激励活动,如文艺晚会、团建活动等;冬奥会期间的小年、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结合传统文化和各地民风习俗,组织者积极开展了庆祝活动,满足志愿者的内在需要,使志愿服务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这些好的激励措施是我们广大志愿活动需要参考学习的。
3.4 鼓励志愿服务教育、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常态化
在上面指标得分中,“能够掌握更多志愿服务技能”得分较高,这与志愿者亲身参与各种“接地气”的志愿技能要求培训分不开,这也体现了北京冬奥会志愿方非常注重志愿者的个人技能培养和培训,我们应学习。但好中不足,“能够学习更多志愿服务文化”这项指标得分较低,这可能是志愿组织方只注重个人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志愿服务文化的宣传,如定期组织观看优秀志愿活动成功视频等。因此,应多注重志愿服务教育与志愿服务技能培训,提高志愿者培训的质量。在培训中融入志愿服务教育视频观看、志愿者普法教育讲座、责任品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培训。
4 结语
2022北京冬奥会是中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一次成功实践,是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学理研究中的优秀研究对象。本文以此2022北京冬奥会高校来源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层级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使北京冬奥会志愿者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影响因素,为高校中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效益提升提供了如下建议:构建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文化、推进高校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制度化运行、完善体育志愿服务参与者的激励措施、鼓励志愿服务教育、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常态化,为今后高校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组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课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2213002。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