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好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小学思政课

2023-04-04司世超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法治道德

司世超

《义務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指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懵懂可爱,需要教师精心引导和培育,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对如何上好小学思政课的粗浅看法。

传承红色文化,上好红色思政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使红色文化深植孩子们的心灵,我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让红色文化成为思政课的“活教材”,让思政课活起来。在学校的组织下,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固始县往流镇张唤民革命烈士红色教育基地,聆听革命先烈的事迹,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受我校邀请,老山对越作战一等功臣侯泽友同志以《弘扬老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题,为学校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侯泽友同志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铁血战士,如何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在敌人炮火连天的轰炸下,肩扛手扒,衣服、皮肤被划破,血流如注也不顾,置生死于度外的一个个战斗后勤供给故事。他和战友们一次次地冲锋在最前沿,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为了人民不惧枪林弹雨。老山英雄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了解了那段陌生的历史,并将“从小学英雄,长大做英雄”的种子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田,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里扎根。

让中华优良传统走进思政课堂

泱泱大国,中华优良传统生生不息。传承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自从学校实行校外供餐以来,我发现学生就餐时浪费粮食现象比较严重。为此,我在教学中开展了一系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些专题活动,孩子们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等古训铭记在心,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建立科学的消费观、价值观。

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政课紧密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意见》要求,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基于此,我在思政课堂中创新教学方式,从课堂走向自然,从书本走向实践,注重教、学、做相结合。我校在全县率先建立了校外研学基地——宏远书院,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创新的劳动课堂让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也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学会了珍惜劳动成果。在劳动中,孩子们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认识自然,认识自身的价值,在劳动体验中悟出面对生活的态度。

理论教育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学生在自主性的合作探究学习中,应该怎么学?是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还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多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在教学中,我尝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课前,抛出需调查的问题或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课中,师生通过讨论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强调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必备品格。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们的好朋友》时,我是这样做的:提前一天给学生下发调查表,让学生记录一个好朋友的姓名、外貌、性格特点,以及好朋友之间的一件开心事;课堂上,选取具备代表性的事情,讨论探究成为好朋友的原因,辨析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把学生引向预设的课程目标;在课后实践部分,则以朋友之间友谊出现裂痕为切入点,让学生共同探究友谊出现裂痕的原因和处理办法,同时为下次课堂做准备。在教学中,我多以学生亲身经历的素材和问题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与语文学科相融合

道德与法治、语文两门学科的教材虽然迥然不同,但课程主题有相同的部分,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教育等。那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主题内容作为案例应用到课堂呢?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话要算数》时,我尝试引入三年级语文课《我不能失信》;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时,引入语文课《遨游汉字王国》;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我参与 我奉献》时,引入语文课《落花生》;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时,引入语文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时,引入语文课《千年梦圆在今朝》……如此,岂不是既可以对语文学科知识进行巩固,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各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反思?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作为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如何有效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思政课教师要严格落实“六要”精神(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上好有魅力的思政课。《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以德为先,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时刻反思自己,在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等方面为学生做出示范,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而言,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存在的意义是指导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而精准、细致的研读才是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发挥作用的关键。让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有效地指引我们的每一次备课、上课及反思等教学行为,使其最大化地发挥指引作用。

另外,思政课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也是思政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言行之美、品质之美、情操之美和理想之美,将课堂、教师、学生三者融为一个整体,发挥思政课的塑造作用,扮演好“领路人”角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将思政课打造成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绿色空间。

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实践,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提升课堂效率,结合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需求,努力打造新时代思政课堂,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课程,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本栏责编 马孟贤)

猜你喜欢

思政课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