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伦理课程建设与探索
2023-04-03韩煜郑秀峰张影沈才有通讯作者浙江省金华高等研究院
韩煜 郑秀峰 张影 沈才有(通讯作者) 浙江省金华高等研究院
作为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驱动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转型,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它也隐藏着各类风险和挑战——就业替代、算法歧视、信息茧房、数据鸿沟、隐私泄露……因此,2021年9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明确提出将伦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为从事人工智能相关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相关机构等提供伦理指引。
●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大家都关注其带来的便利,而研究者则将目光放在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上。因为脱离了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产业就无法可持续健康发展。例如,传统伦理学经典案例——“电车难题”也更新迭代,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无人车难题”。在无人车发生事故时,首先应考虑行人的安全还是驾驶员的安全?驾驶责任如何归属和分配?诸如此类的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当前的法律与人伦规范。因此,当面对伦理问题时,相关规范无法为工程师提供判断依据,这就需要工程师自己做出决定,这也对工程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要求——专业知识过硬、道德水平较高、保持伦理思维。目前,针对前两项要求,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基本可以达到,但伦理思维对他们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高等院校要及时开展人工智能伦理课程教学,培养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素养。同时,社会也要鼓励对工程师继续加强伦理教育。
●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
1.人工智能伦理课程内容要点
人工智能伦理课程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师要将两者融为一体。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挑战:既要熟悉人工智能的来龙去脉,如抖音热门视频背后的推荐算法、火车站入站口闸机背后的人脸识别、唤醒智能语音助理背后的自然语言处理等,又要熟悉伦理学中的功利论、道义论和美德论等内容,还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2.案例教学法在人工智能伦理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从具体案例出发,构建一个具体教育情景,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讨论。其可以化抽象概念为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讨论,提升教学效率,实现课程思政。下面,笔者以三个案例来具体描述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课程中的应用。
(1)国家安全问题
情境创设:社会相关网站会收集数量较大的用户信息,包括人脸识别信息、精准位置信息、身份证号等多类敏感个人信息,如果被不法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安全乃至政治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另外,一些信息技术人员可能会利用网络攻击窃取关键网络设备配置、网管数据、运维数据等核心技术数据。
分析:数据是一种独特的资产,其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数据管理又是跨职能的任务,需要从业者具备多样的技能和专业的知识。因此,研究者和从业者应充分认清数据对国家政治安全的挑战,研究应对之策,有效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课程思政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传媒治理责任
情境创设:在社交平台上,未被开发的泄洪河沟——龙漕沟是一个被打上“网红打卡地”标签的“小众避暑胜地”。部分平台甚至自作主张将它称为“龙漕沟景区”,利用算法将旅游攻略和游玩分享等内容广泛推送给用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游玩。龙槽沟所在地政府曾多次发布提醒,设立栏杆和警示语,呼吁游客远离此处。但仍有不少游客存在侥幸心理,选择冒险游玩。结果,2022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沿沟直冲而下,造成了7人遇难的严重事故。而在事故发生前,曾有用户多次对旅游攻略等内容进行举报,要求平台下架相关视频,但被置若罔闻。
分析:近几年,新技术正在重塑传媒业,出现了“万物皆媒,万众皆媒”的形态。人工智能的融入,使得媒体的主导权从专业媒体转移至技术平台方,但技术方与平台方显然并不熟悉传媒行业,而专业媒体工作者也鲜有人精通人工智能。面对这样的挑战,专业人员需要进行一体化研究,形成整体解决方案。
课程思政点: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3)元宇宙
情境创设:2021年,美国社交媒体公司FaceBook宣布改名为Meta,公司经营重点将转向元宇宙。自此,元宇宙概念风靡全球,众多科技巨头纷纷推出多种VR/AR等智能穿戴设备。而在上述设备中,人工智能技术发挥着支撑作用,让用户畅享娱乐等典型应用场景。
但有研究者注意到,元宇宙提供的场景,是人工智能技术针对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欲望量身打造的桃源秘境,用户一旦进入,容易流连忘返,久而久之,用户便与现实世界脱轨。因而,如何让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连接,合理构建使得元宇宙有序运转的规则秩序,仍是个难题。
分析: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升,还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淡化。
课程思政点:加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线上课程多元化考核方式
随着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工作的深入开展,课程教育改革日益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维能力。因此,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需要做出相应调整。良好的考核机制不仅要为甄别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更要激励学生学习,促使学生查漏补缺,不断自我完善。人工智能伦理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具备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如果简单地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为取得高分,学生势必会采取死记硬背、考前突击复习的方式完成学习。这样就陷入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难受的“死”循环。因此,需构建科学有效的人工智能伦理线上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
多元化考核指的是利用一系列方法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它具有以下特点:非机构化情境、多评价主体,多重标准,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合理地运用多元化考核,可以监控教学过程管理,达到创新教育要求,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笔者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两点。
1.日常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
将考核分为期末考核、日常考核两部分,期末考核成绩占30%,日常考核成绩占70%。日常考核包括考勤、课前预习、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等内容,占比为2∶2∶1∶5,注重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期末考核则是让学生对某一综合案例进行分析,没有标准答案,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果学生无法参加线下课程,可通过钉钉等软件学习,完成考勤、预习及作业等考核内容。
2.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
现代社会日益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期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自由组队,形成若干个小组,组内共同完成任务。上课前将要讨论的问题及相关资料发给小组,每次课程留出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汇报;线上参与课程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汇报。教师与其他组的学生共同参与考核过程,依照讨论过程中学生在问题分析、问题解答和演示讲解等各阶段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
●结语
本文对人工智能伦理课程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进行了介绍,深入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通过营造具体的情境,增强学生的人工智能伦理意识。同时,针对线上课程的趋势,提出了多元化考核模式,做到日常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重点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目前,关于人工智能伦理课程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期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身其中,探索适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的人工智能伦理课程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