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族寻梦记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
2023-04-03孙艳俊解婷张甜甜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城北中学
孙艳俊 解婷 张甜甜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城北中学
●活动背景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天宫课堂”第一课的观看激发了学生对航天科技和科学精神的兴趣。这是开展科技教育、加强学校德育的最好契机。此外,依据当代中小学必备核心素养,结合时代要求,分析学生现有状况,笔者开展了此项活动。
1.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是当代中小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崇尚真知,有严谨的求知态度;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勇于探索,积极寻求问题解决方法。
实践创新: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责任担当: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为。
2.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少年儿童要从小立志向、有梦想。梦想的实现离不开精神支撑,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当前青少年盲目崇拜追星,需要社会各方面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认知。“科星”的平凡与质朴,足以擎起求知者所有美好的追求。而且,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3.学生现状
此外,当前青少年盲目崇拜追星,需要社会各方面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认知。“科星”的平凡与质朴,足以擎起求知者所有美好的追求。
为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探索和热爱、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追星榜样,初步规划未来职业,树立职业理想,结合时代特点,笔者决定开展“追‘星’族寻梦记”主题活动。
●活动目标
①通过观看视频、查阅资料、线上线下参观等方式了解航天技术,并激发对科技的探索和热爱。
②搜集科学家的故事,了解他们的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精神的追求,选择正确的追星榜样。
③观看《大国工匠》,了解各行各业职业特点,进行职业体验,初步规划未来职业,树立职业理想。
●活动对象
四年级二班全体学生。
●活动时间
2021年10月—2022年6月。
●活动过程
1.看“天宫课堂”,激发科技兴趣
紧扣“神舟13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天宫课堂”两大航天科技方面的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内容,激发同学们的科技兴趣、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的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极大激发了学生对航空航天科技的浓厚兴趣,三位航天员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不少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和榜样,这对于激发当代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改变他们盲目追星的现象、培育时代新人是一个极好的教育契机。
2.开主题班会,齐分享定方案
对于科技的兴趣已经成功地唤起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主题班会的召开势在必行。因此,笔者以“科技谱写灿烂星空”为主题召开班会,拓展科技知识,点燃思维火种。
(1)观课感受我来说
在班会课上,全班学生共同交流观看“天宫课堂”后的感受,孩子们兴致盎然。有学生说:“天宫课堂让我大开眼界,让我体会到太空的奇妙。无边宇宙还有更多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我现在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有着非常大的兴趣。”有学生说:“看完《天宫课堂》,我的感受就是—是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登上太空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让我看到了咱们国家的强大。”还有学生说:“想不到太空上的生活这么有趣!咱们国家的航天技术越来越先进,也许再过二十年,等我也成为了宇航员,说不定我也能在太空上和地球上的你们视频!”七嘴八舌的观看感言,正是孩子们探索欲、自豪感的外在表现。
设计意图:央视推出的“天宫课堂”,生动展示了神秘太空中的生活和充满趣味性的实验,这种太空直播与地面实时互动的授课形式非常新颖,也极大地吸引了这些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们。观看之后,他们或对太空生活充满了期待,或对太空实验充满了好奇,或对祖国的强大充满了骄傲之情……。
(2)航天发展我骄傲
抓住学生对航天航空这一话题充满兴趣的好时机,教师借助视频,进一步帮助他们了解我国航天发展史:浩瀚宇宙,星辰无声,但中国航天探索太空的每一步,响彻星空!从1956年2月钱学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开始,到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这是中国航天梦的起点;1958年10月20日,我国最早的航天发射场和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1960年2月19日T-7M探空火箭的发射,开启了我国飞向太空的第一步;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尖兵一号发射升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我国成为第四个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1982年全球十大发射场中局地气候条件最为复杂的发射场之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历经12年终于竣工;1982年10月12日我国首次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火箭准确降落在预定海域,实验获得圆满成功;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发射升空,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外天空的国家,杨利伟成为第一个进入外太空的中国人;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1号发射升空;2008年9月25日,神舟7号飞船发射升空,翟志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1号发射升空;2012年12月27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启服务,它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2016年9月15日,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2号发射升空。到2030年,中国将逐一组建并完善自己的载人空间站并开展大规模的空间应用。曾经,多少国家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曾经,多少国家对中国的航空梦不屑一顾,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却时刻在教导着我们。近百年的光阴和忍辱负重,从东方红跃然于世,到墨子号飞向太空,从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到北斗系统服务全球,从登月时代开启,到天宫号空间站建立,中华民族百年飞天梦在众多科学家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努力下,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设计意图:了解我国航天发展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进一步了解科技、探索科技的欲望。
(3)科技进步我分享
借助网络交流分享搜集的各领域科技知识,感受科技奥秘。
师:我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也只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一个方面,在医疗、军事、物理、科学等多个科技领域我国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科技的进步,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借助平板小组合作,共同查阅相关资料,整合梳理并在全班交流分享,进一步感受祖国科技的发展。
设计意图:从航天事业一个方面拓展到科技领域的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祖国科技的发展,为后面的系列活动做好铺垫。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查找、整合资料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4)身边科技我探索
伴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因“科技”有了大的改善,我们就是科技的受益者。既然“科技”就在我们身边,那就去一探究竟吧!该怎么探索呢?各小组围绕“怎么探索身边科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策划出一系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探索科技”活动,并按照计划分组行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围绕主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理分工、有效合作的能力。
3.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各项活动
(1)读科普读物
利用书籍、网络等了解科学知识,借助“乐教乐学”进行分享,畅谈收获。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一组学生探索科技的好帮手,学校图书馆、小区凉亭、书店都有了他们认真阅读科普读物的身影。网络资源更加丰富,文字、图片、视频也让他们了解了更多科学知识。课后,在学校学生们聚在一起畅谈自己新的收获,并且回家后借助“乐教乐学”平台继续进行线上分享。
(2)绘科学幻想画
在乐学“活动”中展示交流,评选最具创意作品。
二组的学生个个都是绘画高手。他们先是搜集、整理网络上的科学知识,然后加入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要在火星建立未来新家园,有的要设计灯形潜水舱去海底探索新资源,有的要在未来的城市安装有害气体置换器还世界一片清新,有的想发明改造塑料垃圾的机器人让地球再没有塑料污染,还有的要在宇宙开拓新世界……一个个大胆想象通过一双双巧手出现在纸上,一张张科学幻想作品又通过乐学“活动”板块展现在大家眼前,学生们在网络上交流点赞,评选出最具创意作品并在班级再次分享自己的创意,期待科技让“画”中的场景在未来成为现实。
(3)制科技小作品
运用线上线下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动手制作科技作品,参加学校科技展。
心动不如行动,三组的学生们动了起来。家里的卷纸筒、饮料瓶、纸杯、纸箱、积木、火柴、光碟等都成了学生制作科技小作品的好材料。他们运用网络和科学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制作成磁力车、自动升旗杆、婴儿报尿器、简易捕鼠器等科技作品,在学校的科技展上吸引了大家的关注,为同学们科普了不少科学知识。
(4)开科学讲堂
推选科技制作小能手、科普知识小达人录制科学讲堂,发布到“乐教乐学”平台共享。
科技展上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科技作品新颖有趣,学生的科学知识讲得绘声绘色,其他班的同学也忍不住要学一学啦!于是我们推选出了班里的科技制作小能手、科普知识小达人,贴心的孩子们与家长一起录制了“科学小讲堂”科普视频并在乐学平台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边看视频学习科学知识,边动手制作科技作品,扩大了影响力。
学生们对科技的兴趣愈加浓厚,我们还通过学校组织了机器人大赛、科普知识进校园、科普移动影院体验等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我们身边的科技。
(5)云游科技馆
“科技”走进来,学生们在校园内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大家还想走出去,体验“科技世界”更广阔的天地。正当科技馆研学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策划时,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学生的计划,线下研学不得不暂停。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学生很快又策划了新的研学形式—线上云游科技馆,这也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们通过全班策划分工、小组线上合作,选择感兴趣的科技馆查找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见解,精心制作了云游课件和直播脚本,利用钉钉班级群直播,每周一期的云游科技馆活动顺利开播。同学们还在老师的帮助下将云游科技馆活动做成了云游码书在网上分享,吸引了更多校内科技爱好者的关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分工合作,学生从不同方面深入挖掘、学习科技知识,体验合作成就感。特别是云游科技馆系列活动,结合疫情现状,学生们体验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培养了整理整合资料、借助网络分享成果的能力。
4.走近科学家,感受科学精神
云端科技之旅让学生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这背后离不开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科学家们,请学生借助网络、书籍走近邓稼先、钱学森、杨振宁、袁隆平等科学家,借助思维导图、手抄报,读科学家故事的读后感,一起感受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设计意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科学家虽然也会出现在课本和新闻中,但是当代学生知之甚少。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科学精神,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激励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5.看《大国工匠》,了解行业“明星”
梦想因人而异,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为科学家的梦想,更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能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无不是具有科学精神的人。因而聚焦平凡岗位上的人,向学生推荐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帮助他们了解各行各业的行业“明星”,了解科学精神在平凡人身上的体现,感受其身上的工匠精神。
设计意图:从了解科学家到了解各行业“明星”,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求真、求实、严谨、持之以恒的品质促进个人进步、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达成引导学生正确“追星”的目标,也为树立职业理想做好铺垫。
6.筑梦未来,规划未来职业
(1)未来职业我了解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国工匠》中的“明星”们在不同岗位上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匠心筑梦,我们也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那就先从了解未来的职业开始吧!请同学们借助网络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不同职业,了解职业特点、优秀代表人物以及胜任该职业需要具备的技能。
(2)未来职业我规划
心动不如行动,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接下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尝试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并确定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从现在开始努力,写下各个阶段要实现的目标,好好学习,做一个有远大理想、追求上进的好少年。
(3)未来职业我体验
有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为了进一步了解自己心仪的职业,周末和假期学生还在线下深入各行各业,体验各种职业:科技馆解说员、甜点师傅、农学家、记者、飞行员、水污染治理技术师……通过体验,学生们认识到要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不仅要掌握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更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精益求精,那么,就请大家从现在开始为了梦想而努力。
设计意图:了解航天发展史、搜集科技资料、学习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最终目的还是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和特点进行未来职业规划,从小树立职业理想并为之努力,落实到每一天、每一节课的行动中。
●活动反思
1.设计亮点
(1)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活动内容
整个活动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抓住航天科技引发的学习热潮,同时,疫情影响了线下研学,于是笔者创新活动内容,开展云游科技馆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巧用信息化的能力,又借助远程资源实现了连续性实践的开展,提升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温度。
(2)由点到网,信息化技术手段涵盖整个活动
①组合使用乐教乐学的“讨论”“活动”,以及钉钉群课堂“直播”等线上互动平台进行展示、评价、反馈,展开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②本班学生可利用平台的回放功能,反复观看学习。云游码书在学校公众号共享,其他班级的学生也可自行扫码观看学习。这些活动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开放性。
(3)多种评价促发展
在活动中,笔者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线下评价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线上评价借助班级优化大师,实现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的具体化,并通过前后可视化对比帮助学生找准转变方向,有效促进了学生持续性的进步。
(4)知情意行的统一
从了解航天科技出发,以多种方式在行动中探索交流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最后根植于心的民族精神,外显于行,落实于初步的未来职业规划,并将职业梦想融于学习、生活的点滴之中,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活动设计由简单走向复杂,有递进性。
2.活动效果
这次活动,学生生发出对科技的热爱,激发了对科学精神的追求,能正确选择追星榜样,初步规划未来职业,树立起职业理想。
最后,笔者用一首小诗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长征火箭力拔山,神舟载人把梦圆。
科技明星来引路,工匠精神永相伴。
疫魔阻路网络连,线上云游知识传。
少年有志早规划,追星寻梦在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