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动脉穿刺置管中采用重症超声引导穿刺置管法对减少并发症的作用

2023-04-03熊易之

大医生 2023年6期
关键词:管术桡动脉穿刺针

熊易之,莫 军

(绵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四川 绵阳 621000)

在临床治疗中,危重症患者的病情与普通患者相比较,病情恶化速度快,处于不稳定状态,随时可能出现突发情况,极易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对于危重症患者需要实时监测其血压变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这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着深刻意义[1]。动脉穿刺置管是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的有效途径,能够实时、动态检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并采集患者的血样本,实时分析其动脉血气,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2]。动脉穿刺置管需要对患者实施穿刺置管操作,但是多数患者的身体情况较差,且部分患者合并肥胖、水肿等情况,将会使穿刺的难度增加,导致穿刺成功率受到影响[3]。随着医疗水平提高,重症超声技术逐渐成熟,该技术能够应用至全身范围,而且有着较高的可行性[4]。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绵阳市中心医院接受动脉穿刺置管的90例患者,分析重症超声引导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接受动脉置管术治疗的危重症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48.92±3.56)岁;收缩压105~143 mmHg,舒张压51~80 mmHg,平均收缩压(122.84±17.36)mmHg,平均舒张压(64.92±13.87)mmHg (1 mmHg=0.133 kPa)。对照组患者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8.85±3.50)岁;收缩压103~141 mmHg,舒张压53~78 mmHg,平均收缩压(123.05±17.12)mmHg,平均舒张压(63.18±13.57)mmHg。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绵阳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符合各自危重症的诊断标准并可入住ICU;②不存在中心静脉穿刺禁忌证。排除标准: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无法进行沟通交流。

1.2 穿刺方法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均需要予以ICU常规治疗和动脉穿刺置管术。在患者进入到手术室后,首先需要进行Allen试验,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操作者将双手置于桡动脉和尺动脉上,并进行按压,两处部位的按压应同时进行;叮嘱患者用力握拳和张开手指,这一过程需要多次进行,为5~7次,直到患者的手掌变白。第二步,解除对尺动脉的按压,但是桡动脉的按压需要持续,这时观察患者手掌的颜色变化。第三步,根据患者手掌颜色的转红时间来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桡动脉穿刺,转红时间为<5~7 s、8~15 s、>15 s,分别代表着正常、可疑、供血不足,在常规情况下,转红时间超过7s即为Allen试验阳性,在此情况下桡动脉穿刺不宜适用。

对照组患者采取盲法动脉穿刺置管术,方法如下:让患者保持在平卧体位,将其左前臂外展,角度约为90°,并在患者的腕下位置放置纱布卷以将腕关节托起,再将其手掌摆放为手背朝下,使腕部呈背曲抬高,抬高角度约为40°。然后将患者的手腕进行固定,采取常规消毒,再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处理。使用20 G的穿刺针,选取穿刺点,位置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最为显著部位的远端5 mm处,在进行穿刺时,穿刺针与皮肤保持一定角度,约为30°。将穿刺针直刺入患者的桡动脉,在针尾部出现血液溢出的情况时,需要将穿刺针的角度进行调整,从原来的30°调整为10°。将针芯固定,然后将穿刺针持续向前推进,之后将针芯退出。在动脉后壁已经被穿透的情况下,可以先将针芯退出,然后将穿刺针和注射器进行连接,采取回吸的形式,将其缓慢退后,在回吸血流保持在通畅状态之后,即可继续将针向前推进,在穿刺成功以后,将其与冲洗装置进行连接,最后固定。

观察组患者采取重症超声引导下动脉穿刺置管术,具体措施如下:参与护理的相关人员需要取得重症超声规范化培训项目结业证,然后才能够上岗执行相关的护理工作。实施穿刺时所采用的仪器为线阵探头(迈瑞,型号: DC-80),对探头的频率进行调整,设置为7.5~10 MHz。在进行穿刺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全程佩戴无菌手套,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穿刺部位予以常规消毒处理,将耦合剂涂抹于探头表面,左手持探头进行扫描,扫描应当以垂直的角度来对患者的前臂轴线方向进行扫描,采用多普勒对患者的桡动脉情况进行观察,能够清晰观察到患者此处动脉的波动和血流情况。在明确患者的桡动脉位置后,使用探头对患者的桡动脉进行横轴按压,以此来确定穿刺点。在进行穿刺时,操作者以左手持探头,将其在患者的桡动脉上方部位进行引导,让动脉位置能够处于图像的正中心位置,然后使用穿刺针进行穿刺操作,超声探头中点和皮肤的交汇之处即为穿刺点,在进针时,穿刺针应当与皮肤呈30°。在动脉被刺破以后,穿刺针内存在着回血的情况时,需要对穿刺针的进针角度进行调整,将针尾压低,或10°,再将穿刺针推进2~3 mm,然后将套管送入,并将针芯拔出,然后与换能器相连接,对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最后对患者实施消毒、固定等处理。如果两组患者在进行首次穿刺时,未取得成功,则需要再次进行定位,然后实施穿刺,在穿刺失败大于3次时,则需要选取另一侧桡动脉或者其他部位进行穿刺。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效果,记录护理人员的穿刺时间和穿刺次数,并算其平均值,来对穿刺效果进行评估。②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穿刺置管情况,记录穿刺过程中,首次穿刺成功、二次穿刺成功、三次穿刺成功以及穿刺失败的例数。③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人员记录两组患者在穿刺期间出现血肿、神经损伤和感染等的发生例数。在穿刺之后,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观察,明确其穿刺部位有无局部血肿现象;在穿刺期间,询问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出现触电或者麻木等症状,将其作为神经损伤的判断依据;在穿刺24 h以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观察患者的白细胞水平变化,以此作为感染的判断依据。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进行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进行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穿刺效果比较在经过穿刺后,观察组的穿刺时间和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穿刺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穿刺效果比较(±s)

组别 例数 穿刺时间(s) 穿刺次数(次)观察组 45 15.08±4.49 1.13±0.60对照组 45 18.32±6.57 1.51±0.86 t值 2.731 2.431 P值 0.006 0.014

2.2 两组患者的动脉穿刺置管情况比较观察组穿刺首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穿刺失败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动脉穿刺置管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在穿刺期间均出现了并发症,但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患者,其病情易反复变化,存在着较大的波动,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恶化,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加强对其病情的监测,及时予以对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5-6]。血压水平监测是掌握患者病情变化的有效途径,了解患者的血压水平变化,对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帮助,因此,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予以动脉置管术是不可或缺的[7-8]。

以往的临床护理中,采取的是传统动脉置管术,即为盲法穿刺置管,这种方法的应用十分普遍,但是这种操作方法有着非常明显的缺陷,在对患者实施穿刺置管的过程中,对操作者的专业能力有着较高要求,需要其有着丰富的护理经验,并具备熟练的操作手法,这样才能够确保置管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否则容易出现穿刺失败,需要再次进行穿刺,使患者的不适感增加,且极易引起血肿、动脉痉挛等症状,不利于临床疾病的治疗[9-10]。因此,需要选择更加高效的动脉穿刺置管方案。随着超声技术的成熟,在重症治疗和护理中,超声越来越发挥起重要的作用,这项技术不但能够起到检查观察的作用,而且重症超声还能够为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这对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帮助[11]。重症超声是全身超声,在重症领域的治疗和护理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各种穿刺、快速心脏检查、颅脑、肺部等超声检查中均有良好的应用优势,能够连续且动态地监测和评估多个器官之间的关系,这种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无创等优势,并且费用较低,能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穿刺首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穿刺失败率低于对照组,穿刺用时和次数均要少于对照组,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也要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在动脉穿刺置管中,结合重症超声能够减少穿刺次数,促进穿刺成功,降低穿刺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穿刺前需要对患者进行Allen试验测试以判断患者是否适用桡动脉置管穿刺,保证患者的安全。

综上所述,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的动脉穿刺置管中,采用超声定位,能够对患者的动脉情况进行详细观测,掌握动脉的管径、走行和周围血管组织的位置关系等,提高了穿刺成功率,能够有效预防穿刺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管术桡动脉穿刺针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异位及术后门静脉积气发生情况分析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不同时段颈内深静脉置管术对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探讨
基于全麻下不同径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腹膜透析置管术中行腹壁固定与非固定两种方式的效果差异分析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
静脉壶插入法在血透结束后穿刺针拔除时的应用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