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现代通信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4-03曹璐云廖梦笔莫哲儒华艳文
曹璐云 廖梦笔 莫哲儒 华艳文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0
1 职业院校通信专业人才供需现状
5G及其相关产业是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点领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对我省制造业(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把握5G带来的产业发展新机遇,实现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是助力我省实现“三高四新”战略的重要抓手。
自201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5G应用”产业得到爆发式发展,而市场对通信人才需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相对于高端知识人才,产业对高职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旺盛[2]。然而,我省“5G应用”产业发展与高职技能型人才存在不协调的现象,典型表现为:
(1)高职院校输出人才数量远低于产业需求量。以基站建设为例,2020年湖南省5G基站建设共2.9万座,而我省开设“通信”类专业共9所,学生数量不足1000人,招生人数远不如产业需求,专业人数占基站建设总数的3%。
(2)高技能的5G复合人才缺口极为严重,人才难以倚赖高校单方面培养输出。5G不只是单纯的信息通信技术,而是“5G+工业互联网”“5G+智慧城市”等产业融合的牵引力,因此产业的发展要求通信类人才需掌握更多学科(云计算、大数据等)知识。而这样人才储备太少,企业不得不通过高薪引进方式填补人才空缺。
(3)高职通信类毕业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5G应用”产业创新高地发展战略下,5G通信基础设施需与千行百业融合,因此用人单位对就业者创新精神、发现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等综合素质有更高要求。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在项目案例和实训产地更新速度无法跟上产业变更速度,且均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高职学生无法在项目实战中深刻地感受创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对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造成人才输出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根本原因是:以培养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与本土产业发展、地区经济没有深刻对接和联动起来。
(1)高职的人才培养计划与“5G应用”产业的人才需求没有成功对接,导致以5G技术为首的新一代信息产业结构在不断转型过程中,高职院校电子信息、通信还是以培养传统产业人才为主,因此导致了许多新兴产业严重缺乏人才的问题。
(2)高职院校课程做设计时,没有深入了解本地区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并按照实际情况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导致培养的毕业生还需要企业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培养才能胜任岗位任务。
(3)学校和企业各司其职,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没有相互借用彼此的优势来补短板,导致培养人才的方法较为简单,方式不科学。
2 职业院校通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方面研究较早且取得很好的成绩,与其国家特点密切相关。例如,德国“双元制”职教的培养模式是建立严格的专业标准上,正常情况下需要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制定一个新职业培训条例[3]。美国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宽口径的通用人才,专业培养计划灵活,学生在专业指导教授的指导下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彰显个性化教育理念。
国内职业在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究较多,但是结合现代通信技术分析得少。在中国知网检索页输入主题“高职”+“校企合作”,对主题文献进行检索,共45142篇。进一步输入关键词“通信”,结果显示共167篇,其中2016年1月至今共25篇,对这25篇文献进行分析可得:
(1)从地域上看,湖南省仅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发表过1篇关于高职通信类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发表较多的地区为湖北武汉和江苏南京。
(2)从人才培养模式上来看,大致分为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培养、专业群发展等方式来提高人才质量。具体分析文献中提到的人才培养模式,虽具备一定的推广性,但也有不适合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现代通信技术的地方。例如,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校企双元文化融合的“全程共育、分段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组建“校企混编”的专业教学及学生教育管理团队,实现了学院三个年级52个班级真正地进行职业化培养,但是人培能达到效果的前提是:职业院校与中兴这样的大型企业已有深入合作,企业能有足够的场地、师资、项目来接收大批次教师和学生完成企业实践培训,而且学校和政府方面也有完善的政策和足够资金给予保障;又例如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取得不菲的成绩,前提是学院隶属于中国电信湖南公司,在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一定保障。综合分析以上文献可知,由于我省1516家通信类企业大多属于规模小的创新型公司,无法提供大规模场地和项目来完成学生在通信工程建设、通信系统优化与维护等方面的技能提升,再加上湖南省在高职教育方面的经费十分紧张等因素,所以湖南省大部分开设“通信”专业的高职院校不能单纯地照搬上述培养方式。
3 职业院校通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意义
湖南“5G应用”产业的关键在于技术上的创新,推动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则在于能否培训出在技术上有所创新的人才。然而,想要培育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和5G相关企业必须走出各自领域,加强校企合作,合力保障人才培养与本土产业发展、地区经济的有效对接和联动。因此,如何结合我省通信类专业办学特点和“5G应用”产业现状,探究一种可操作性强、具备时代特点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实现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目标——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机制的研究与实施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对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很高的意义和价值。
3.1 丰富校企协同育人理论研究
可以丰富高职院校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国内外众多学者目前对于校企合作相关研究多数集中在以某个专业为例通用的校企合作方式等,结合本土产业、本土经济具备时代性的校企合作研究则相对少。本文将结合我省“5G应用”产业现状、本土企业特点及高职现代通信技术办学规模,结合探究一种可操作性强,同时符合我省“三高四新”创新发展高地部署的具有时代性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弥补了我省当前研究领域中的空白,丰富与完善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理论价值。
3.2 提高5G应用产业发展软实力,助力“三高四新”战略实施
通过创新实践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依托校内实训平台,构建“校、企”互利共赢契机,促使真实项目、真实操作场景融入教学、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解决产业真实项目中收获乐趣与技能,引导学生从“被动适应5G应用产业”的求职者转变为“主动适应甚至挑战‘5G应用’产业”的建设者,从而提高5G应用产业发展软实力,助力“三高四新”战略实施。
4 服务湖南“5G应用”创新发展高地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路线
4.1 研究内容
本文提出的一种职业院校通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其研究及实践内容包括:综合分析已有的高职通信类校企合作模式,结合湖南省“5G应用”产业用工需求量“大”且用工要求“高”,而高职通信类专业建设规模“小”、建设资源“小”的现状及本土通信类公司“小”而“散”特点,寻求一种适合“小”专业规模和“小”企业的合作方式,探究基于校内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实训室为平台“1+N”(1个学校+N个企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和优化配套机制,确定制定校企合作章程,规约各方的资源投入、权利义务、利益分配等行为。机制具体如下:
(1)校内通信实训平台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建立一系列平台建设运行机制:政府投入带动机制、校企利益驱动机制、合作项目遴选机制、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协调机制、质量监控与绩效考核协同机制、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均衡机制、信息沟通机制等。
(2)高职通信学生技能提升策略机制建设。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基础上,寻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之间寻找经营成本最小化的供需匹配策略,包括供需匹配策略(选拔优秀高职就业生,记录技能强项和考核结果,同时记录企业用人需求,建立学生库与企业需求库)、供需调节策略(供需调节:学校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共同投入设备与资金搭建企业真实任务工作场景,“校企混编”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工作)、校企供需培养模式探索[校企供需培养模式探索:联合申报湖南省教育厅项目(专项课题培养)、联合申报政府重大项目(项目实践培养)]等。
(3)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师生日常管理机制。因本土大部分企业承接的5G应用项目周期短(三个月内)、用人急且用工量大特点,需制定一套师生日常管理机制,用于灵活调整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具体包含规范在校学生、教师、辅导员在校内基地和企业实习单位的工作责任、任务、时间及考核方式,以及与常规教学工作、教学出勤考核、教学评定成绩等日常教学管理制度衔接处理规章制度。
(4)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考核评价体系机制建设。建立一套以“校内老师”与“企业老师”双导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在实践过程中,“校内老师”通过访谈、调研等检验考核学生实践成效及企业教学质量,梳理评价“1+N”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配套机制合理性和完整性,并不断优化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4.2 研究路线
4.2.1 总体框架
服务湖南“5G应用”创新发展高地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研究步骤主要分成项目筹建、项目资料收集、项目执行和项目评价与推广四个阶段。其中,项目筹建阶段主要是组建微信团队工作群,确定相关负责人及对接人;项目资料收集阶段主要是梳理分析人才培养质量与5G产业发展协调原因及适合本土5G产业发展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关键要素;项目实施阶段主要是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学校和企业为实施主体,建立及优化基于校内通信校内实训平台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具体包含通信校内实训平台运行机制建设、高职通信学生技能实践提升策略建设、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师生日常管理机制建设、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考核评价体系机制建设;项目评价与推广阶段主要是在项目实施后,罗列“5G应用”创新发展高地战略下产业对通信类应用型人才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以及本文提出的“1+N”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施后对质量进行评价、优化和总结,并形成论文形式推广应用。
项目总体框架图
4.2.2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著作,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下通信人才技能需求,对人才需求要点有一个理论认知。同时了解最新通信类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梳理,取其精华,后期将用这些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来指导通信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等方面改革。
调研比较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和企业走访等形式,了解企业合作意愿、规模及用工需求、请教兄弟院校校企合作成功经验,结合调研结果分析校企合作利益契机,梳理人才培养质量与5G产业发展不协调原因和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确定本文提出的“1+N”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框架。
实践探索法。在实际运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期间,需要通过实践探索方法来解决突发状况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真实有效地与以影响力大的企业为代表的企业联盟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多次企业走访、座谈交流分析校内实训平台反馈的数据,建立和优化校企合作机制、通信校内实训平台建设运行机制、高职通信学生技能提升策略、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以获得具有特色的发展路线。
综上所述,本论文提出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究路线为:首先,收集、整理国内外理论文献,对湖南省高职通信类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下通信人才技能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及分析,对现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了解。其次,研究和分析人才培养质量与5G产业发展不协调原因及适合本土5G产业发展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关键要素。最后,成员分工并开展相应研究工作,研究与探索基于校内通信校内实训平台“1+N”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完善配套制度。
结语
本文在正确把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基础上,提出“小”专业与“小”而“散”企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方式,探究基于校内实训平台“1+N”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校内实训平台运行模式及学生技能实践提升模式,激励学生学习志向,达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之间经营成本最小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