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南县奶牛养殖场常见蹄病的调查与防治
2023-04-03刘晨芳
刘晨芳
(滦南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滦南 063500)
滦南县是奶牛养殖大县,奶牛存栏11.5 万头,养殖量位居河北省前列。奶牛蹄病是奶牛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多发疾病,与饲养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是影响奶牛生产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奶牛场蹄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奶牛蹄病发生的原因,旨在引起养殖者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高奶牛生产成绩。
1 调查与统计分析
通过对王洪林牧场、扒港养牛场、米官营奶牛场等6 个中小规模奶牛养殖场5000 头8 月龄以上奶牛中蹄病发作病例监测数据经过研究分析汇总成表。
1.1 奶牛蹄病发病率调查结果( 见表1、表2 )
表1 5000 头奶牛蹄病发病率
表2 5000 头奶牛变形蹄病发病率
从表1 可看出,5000 头奶牛中蹄部有病的有658 头,总发病率为13.15%,变形蹄、趾间蜂窝组织炎、蹄糜烂、指(趾)间皮肤增殖、和蹄叶炎的发病率分别为9.1%、1.7%、1.0%、0.85%、0.5%,分别占肢蹄病的69.20%、12.92%、7.61%、6.46%、3.81%。患变形蹄的奶牛最多,患蹄叶炎的奶牛最少。
从表2 可看出5000 头奶牛发生变形蹄病的有456 头,长蹄发病的占5.97%,宽蹄发病的占2.07%,翻卷蹄发病的占1.06%;分别占变形蹄病的65.57%、22.71%和11.72%。患长蹄病的奶牛最多,患宽蹄的第二,患翻卷蹄的最少。
1.2 奶牛前后肢肢蹄病发病率对比结果( 见表3 )
从表3 可以看出,患变形蹄、趾间蜂窝组织炎、蹄糜烂、指(趾)间皮肤增殖、蹄叶炎的病牛前蹄发病的牛分别为29 头、2 头、11 头、5 头、2 头;后蹄发病的牛分别为25 头、5 头、3 头、2 头、1头,趾间蜂窝组织炎后蹄比前蹄发病率高,变形蹄、蹄糜烂、指(趾)间皮肤增殖、蹄叶炎前蹄比后蹄发病率高,总体上前蹄发病率比后蹄高。
表3 奶牛前后肢肢蹄病发病率
1.3 老年奶牛与青年奶牛肢蹄病发病率对比结果( 见表4 )
从表4 可以看出,调查的500 头老年奶牛有67 头有蹄病,老年奶牛发病率高于青年奶牛。
表4 老年奶牛与青年奶牛蹄病发病率
1.4 奶牛蹄病治疗结果(见表5 )
从表5 可以看出,变形蹄、趾间蜂窝组织炎的治愈率分别为91.20%和90.19%,效果较好;指(趾)间皮肤增殖和蹄叶炎的治愈率分别为82.35%和86..67%,效果一般;而蹄糜烂的治愈率为71.67%,效果较差。
表5 奶牛肢蹄病治疗结果
2 分析讨论
通过对以上病例及数据的分析,汇总出奶牛蹄病发生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并结合饲养病例总结了一些预防方案。
2.1 遗传可能是奶牛肢蹄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调查发现,多数变形蹄能发生指(趾)间皮肤增殖。各奶牛场变形蹄的患牛基因多数源于同一系。在引进公牛冻精时,没重视公牛肢蹄性状,将有肢蹄缺陷基因的公牛冻精输给了母牛,母牛再传给后代。同时,患蹄病严重的成年母牛持续繁育,也会把蹄病遗传给后代。为了筛除蹄病的缺陷基因,选种时应注意选择无蹄性状缺陷的种牛。
2.2 没能定期修蹄是奶牛肢蹄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调查中发现,不定期或不及时修整蹄部会促使角质变形生长,造成肢蹄受力不均或跛行。比如长蹄所引发的蹄变形占有较大比例,这就说明蹄变形与长期不定期修蹄密切相关。
2.3 营养因素是影响奶牛肢蹄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次调查中发现,饲料对奶牛蹄的健康生长影响很大。日粮中精料过多、粗饲料的缺乏和干物质的不足;矿物质,维生素A、D,微量元素锌、铜等的缺乏导致钙、磷比例失调;蹄角质的营养获取不足。促使蹄质疏松软化或纤维化,加速了奶牛体质下降和蹄病的发作。
2.4 环境卫生是影响奶牛蹄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奶牛蹄病都和不良的环境因素有关。如果奶牛运动场地和牛舍的污泥水、粪、尿清理不及时,牛蹄长期在其中浸渍,会导致蹄部的角质腐蚀、软化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感染;引起蹄部糜烂变形和炎症的发生。
2.5 预防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肢蹄病的发生,选种时应优先选择无蹄性状基因缺陷的种牛和无蹄病症状的成年母牛进行繁育。粗饲和精料合理搭配并补充各种营养元素;定期对变形角质的牛蹄削整。牛舍及运动场所要保持干燥卫生、定期消毒,及时清理污物、更换垫草,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饲养员饲喂奶牛时应仔细观察奶牛站立或运动时有无肢势和步态异常,加强对牛蹄的监测;如发现有蹄病症状的奶牛,要单独隔离饲养并及时诊治。
3 常见蹄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比较常见的蹄病有变形蹄、趾间蜂窝组织炎、蹄糜烂、指(趾)间皮肤增殖、蹄叶炎几种。由于其发病原因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治疗也要采取辨证施治。虽然几种常见蹄病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但是都如出一辙的影响到病牛的运动肢势和产奶量。
3.1 变形蹄临床症状
变形蹄根据蹄的外形可分为长蹄、宽蹄、翻卷蹄;会导致蹄底磨灭、负重不均,引起肢势变化,行动困难;是奶牛常见病,一般不影响精神、食欲。
3.2 趾间蜂窝组织炎临床症状
本病多发于后肢,奶牛先是轻度跛行,病蹄肿痛以蹄尖轻触地支撑,经验丰富的饲养者往往能在几小时内发现处理。病变发生18~72 小时后,病牛疼痛剧烈、病肢常离开地面,蹄冠和球节发红肿胀,系部似木蹄。再过1~2 天,趾间皮肤组织出现剥离坏死。
3.3 蹄糜烂临床症状
病牛站立时频频换蹄,病蹄不愿着地,角质发黑。炎症向深层发展后蹄底或球部糜烂出小洞,流出深灰色腐臭味脓液;炎症蔓延到蹄冠和球节时,关节肿胀、喜卧,呈现体温升高、消瘦等全身症状。
3.4 指(趾)间皮肤增殖临床症状
指(趾)间皮肤增殖初期,皮肤红肿,增殖形似(舌状)隆起,有时见破溃面;随着病程逐渐发展隆起不断增大,表面受摩擦挤压感染后有恶臭渗出物,疼痛导致跛行加剧引起蹄变形。
3.5 蹄叶炎临床症状
急性蹄叶炎发作突然,病牛体温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出汗且肌肉颤动。病蹄冠肿胀不愿触地,重者难站立。
慢性蹄叶炎一般全身症状轻微,站立肢势改变、躯体僵直、运动步幅强拘、蹄底负重倾斜,可导致蹄骨变位和蹄变形。
4 治疗方法
4.1 变形蹄的治疗方法
通常采用修蹄的方法进行矫正:
4.1.1 长蹄:使用蹄铲刀或蹄钳切削蹄尖部过长角质,对蹄底和下缘适当修正,使蹄纵径缩短到正常形状。不宜一次切削过多,最好多次修削直到彻底矫正。
4.1.2 宽蹄:首先应剪去蹄远轴侧过宽的角质,重点放在蹄座上,对蹄底和蹄壁打磨修整,使蹄底负重恢复正常。
4.1.3 翻卷蹄:对翻卷侧的增厚角质和趾间隙的角质充分削除,经多次切削打磨至蹄底踏于地面上翘消失。
除了定期修蹄外还要保持肢蹄的干燥清洁。
4.2 趾间蜂窝组织炎的治疗方法
肌肉注射盐酸头孢噻呋20 毫升,局部用4%硫酸铜或消毒防腐液蹄浴2 次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另外口服补锌制剂也有一定疗效。
4.3 蹄糜烂的治疗方法
先刮除糜烂的角质和组织,然后用10%硫酸铜或消毒防腐液冲洗患蹄;涂抹蹄炎膏或土霉素加松馏油包扎。对深部炎症感染伴有体温升高、无食欲时可采用磺胺类或抗生素药物肌肉注射,如青霉素肌肉注射200~250 万国际单位,每天2 次。
4.4 指(趾)间皮肤增殖的治疗方法
对增殖物较大的病蹄可采取手术根治,增殖物较小的可采取烧烙的方式去除。
4.5 蹄叶炎的治疗方法
要以预防蹄骨变位、缓解疼痛和酸中毒为原则,配以地塞米松等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如氢化可的松0.2~0.5 克溶于500 毫升生理盐水静脉注射。
5 结论
在滦南县6 个奶牛场的5000 头奶牛中,据调查监测奶牛常患的蹄病主要有变形蹄、趾间蜂窝组织炎、蹄糜烂、指(趾)间皮肤增殖、蹄叶炎5种类型,这些病都是牛场中奶牛发病率较高的蹄病,往往都有群发的表现。从统计数字中发现,变形蹄发病率高,也是最容易治愈的蹄病 (见表5)。从发病率上看老年牛发病比青年牛多,是因为老年牛身体机能下降恢复力差;变形蹄治愈率高、蹄糜烂治愈率低是因为变形蹄只需要进行修蹄矫正就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蹄糜烂则需要抗生素类药物和蹄部修正的双重干预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几种蹄病的发病诱因往往具有连带性,比如变形蹄如果修治不及时趾间开叉过大逐渐会引起指(趾)间皮肤生成增殖凸起物;而趾间蜂窝组织炎和蹄叶炎的炎症蔓延到深层组织都可造成牛蹄部的化脓和溃烂。所以说,对奶牛蹄病的诱发要以预防为主,多种蹄病的发生都和奶牛的饲养管理和生活环境密密相关,首先要从源头上杜绝造成蹄病的种种因素;其次要勤于对奶牛状态进行检查,发现异常要及时判断诊治,才能保证奶牛的健康生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