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超星学习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

2023-04-02张丽丽魏勃吕琨

关键词:思政课堂教师

张丽丽,魏勃,吕琨

(1.华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2.菲律宾圣保罗大学 马尼拉 1004;3.华北理工大学 期刊社,河北 唐山 06321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不足愈加突显,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学习获得感,有效利用互联网及数字信息技术等智慧课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如今,电脑、网络、手机充斥着生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坐在大学课堂里的学生是伴随着信息时代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用他们习惯的接受方式传道授业解惑是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对于思政课老师来说,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的新探索,需要统筹兼顾、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课程已经成为校内外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将思政课辐射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课堂,为思政课插上互联网的 “翅膀” 。

一、思政课 “获得感” 之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 “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2]当前,思政课普遍存在教学需求多样化与教学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应深化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所谓思想政治课中的 “获得感” ,是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具体或抽象的收获,从而产生积极而有持续性的主观心理感受。

当前,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不强主要表现为:在心理层面,积极性和意志力获益感不明显;在思想层面,思想境界髙度和深度待提升;在行为层面,学生上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不高。深挖这些教学痛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思政课内容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欠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主观积极性衔接不足、思政课获得感潜隐性与学生主观感受力对接错位、思政课获得感变化性与学生实践运用缺失等。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说: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在学校这片水里,是师生一展游泳技能之所,老师应该是导游者,学生则是从游者,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应处处率先垂范,用自己的高尚无瑕的品德、冰清玉洁的操守,使学生耳濡目染,奋力从游在广阔水面上。惟其如此,不但知识学问可以薪火相传,品德情操可以熏之陶之,化于无形,得之不失。因此,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政课,做好 “引路人” ,让自己的课在学生中喜闻乐见,改变以老师讲为主的填鸭式教学,采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提升思政课获得感,因为教育的初衷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二、提升思政课 “获得感” 之创新实践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统筹教育资源,创新网络途径,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课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发布教学资源,聚焦教学目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课中:以学生为中心,小组讨论协作,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课后:发挥大数据分析优势,追踪记录学习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

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课堂教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现实需要,它对于整合网络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等传统教学问题具有前瞻性意义。

依据2021年新版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如图1 所示。

图1 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教学

课堂教学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循序渐进,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选择不同案例,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同时促进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应用信息技术采集和分析教与学全过程行为数据,进行多维智能评价,打造思政智慧课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让学生真正 “融” 进课堂,让知识真正 “学” 进头脑,提高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有满满的获得感。

(二)具体措施

课前:做好基础准备,搭建线上学习平台与资源,选择好方法和策略,需要明确传统教学中的教学问题;课中:利用数字化课堂记录教学过程,拆解重难点,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考察知识理解,提升思辨能力,巩固基础;课后:认真反思总结,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小组探究,以测促学,以学促教,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认同、协作与互助能力,帮助学生适应新活动与新方法,达到循序渐进之效果。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体现OBE教学理念,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实现更加丰富的教学目标,提升学习效果。具体教学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路线:线上线下混合,体现以学生中心

(三)实施阶段

1.课前阶段

实施线上课程,利用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提高教学与管理成效,通过模块化考核方式对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维目标进行考查,通过讨论、问答、抢答、分组任务、测验、研究报告、课程作业等活动进行。利用前沿技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时调用线上学习资源,将传统课堂变为智慧课堂,既提高课堂互动活跃度又给师生带来高效便捷的体验。具体措施如下:

(1)线上发布教学资料:依据教学目标,通过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视频、章节课件、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书籍资料、期刊论文等。

(2)布置主题讨论:教师以思考题或热点话题的形式发布主题讨论,让学生查找背景信息和知识要点,将新媒体阵地打造成鼓舞干劲的 “加油站” 。

(3)分析在线学习情况:首先,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准确分析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结合不同的案例,以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为出发点,设计专题、选取内容,提升学习的获得感。其次,从超星学习通数据管理平台得出学生课前预习在线时长,总结学生的学习规律,分析预习成效,优化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目标。

2.课中阶段

实施线下课程,教师理论授课的同时穿插学生主题演讲、小组讨论、辩论比赛、经典诗文朗诵等方式,突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角身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管理、评价、深度参与、探究学习中达成学习目标,调动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打破 “老师主导、学生被动” 的传统课堂模式,变为 “学生自主、老师引导” 的新型智慧教学课堂,注重教师的适度引导和总体把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主题演讲中提升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青年学生的朝气蓬勃,使他们斗志昂扬;在小组讨论中提升学生们分析、理解等综合能力;在辩论比赛中重塑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在经典诗文朗诵中提升学生们的共情移情能力,促使其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精选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案例,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措施如下:

(1)每课创新导入:教师应根据每课内容善于运用导入语,以清晰的声音、自身的风度、精彩的语言控制全场,抓住学生心理,起到先声夺人之效。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课程讲解部分,利用学习通平台实时发布提前设计好的抢答、随机选人、主题讨论、课堂测验等功能,以便准确反馈学生的听课状况。

(3)学生结对上台展示:随机分组,确定PPT 汇报的制作内容,明确每位组员分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影视作品和网络资料,或亲自调研获得原始资料,将搜集整理分析的学习成果进行课堂汇报。

3.课后阶段

实施教学评价,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课程视频10%+章节学习次数10%+讨论10%+作业40%+签到20%+课堂互动10%,根据超星学习通系统自动生成的平时成绩,再加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判定,真正意义上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每位同学都是自己学习历史的记录者和塑造者,体现过程性考核意义。

注重过程考核与评价,在评价理念上,树立大数据思维,在评价方法上,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分析和整理,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个性化数据,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自主学习过程和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动态分析研究,提高过程评价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具体措施如下:

(1)学生进行课外拓展任务:每学期设置教学实践活动,明确实践主题,例如红色经典故事讲述、微视频拍摄、情景剧表演、红歌比赛、人物访谈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学期教学实践活动为红色经典故事微视频拍摄,学生自主组成团队,讲述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具体有: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赵一曼的故事,半解皮带的故事,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刘胡兰革命故事,狱中战场唱出红色 “囚歌” ,等等。学生拍摄的这些微视频充满着正能量,通俗晓畅的表达把党史研究转化成为普通人喜闻乐见的视频,让红色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让它们 “活起来” 。视频拍摄的过程,也是学生真正被史籍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的革命先辈们的精神所感动的过程,革命先烈的精神让学生们汲取前进力量,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2)教师布置批改作业:定期在学习通布置作业,纸质版和电子版若干份,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并及时提交,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向学生展示优秀作业并进行奖励。

(3)实施过程性评价:根据OBE教学理念,检验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成效,目标与过程并重,及时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实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

课程实施三阶段如图3所示:

图3 课程实施三阶段

(四)创新点

1.丰富完善线上课堂教学活动

混合式教学理念可以解决 “大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和主体” 这一关键问题,在线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结合,搭建在线电子学习平台,实现学生手机、教师手机和教室屏幕的同步交互,形成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线上线下” 互通、 “课内课外” 并举,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以鲜活的网络育人载体与表现形式,拓宽思政教育渠道,教师引导课堂,学生积极参与并阐述观点,形成新型智慧教学生态。

2.不断提升线下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学习通平台可以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 “时间” 与 “空间” 边界,拓展上课的时空跨度,把理论进行 “整体化” 的重构与 “碎片化” 的解构结合起来,教师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打磨教学设计、思考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理论融会贯通,做到因材施教,增加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提升学生思政课学习获得感,激发思政课堂活力,向大学生传递正确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与青年学生进行最直接的、点对点的互动,阐释科学理论、唱响时代主旋律。[3]

3.构建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机制

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激发学生知行合一,肩负历史使命,做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创造出可亲可信的思政精神家园。

(五)下一步加强和改进计划

1.为思政课提供教学资料

(1)为思政课教学提供齐全完备的教案: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决定其课程目标,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为思政课提供完整新颖的教案,体现出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等鲜明特征。

(2)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件:使广大学生都能对教材知识体系有基本认识和了解,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课件制作上精心设计,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原则,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思想根基,促进学生练就担当作为的硬本领和真功夫。

(3)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与时俱进的案例:案例应用以新教材为基础,内容上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重复,而是选用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学习把握教材理论的基本精髓,力求达到与新教材优势互补。

2.后续改进措施

(1)构建多元化过程性考核与评价的反馈机制,确保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研究的持续进行,让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评价深度融合,让过程性评价得到充分体现,理论知识与综合素养并重促进完善激励机制。

(2)深化理论研究阐释,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主渠道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关系、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课本理论与课外实践的关系,推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这一模式的重构和完善。

(3)探讨高校思想政治课混合教学的内涵和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对 “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课程逻辑构建,总结提炼思政课程现有模式。

三、提升思政课 “获得感” 之途径

(一)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师树立积极主动的教学理念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思政课教师应当忠实信仰,模范践行,让基层 “战斗堡垒” 更加牢固,在学生困顿的时候给他们指引方向,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信仰成为青春最美底色。

思政课教师还应该从站在新的时代历史方位、站在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坐标、站在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三个层面来看待思政课改革,以身作则、引领格局、唤起学生奋进热情。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教育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研室全体老师在当地博物馆广场主席像前和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纪念碑广场,开展了现场集体备课活动。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有机融合

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中汲取养分,借助诗词、歌曲、历史故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地运用在理论性很强的思政课教学里,是每位思政课教师要尝试和探索的讲课方式,让思想之力借助传统文化之美得以更有效地传播,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师的个性标签。理论要有力量,首先要掌握群众,混合式思政课就是非常好的渠道,理论也一直在发展,要追踪最前沿,这决定了思政课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传统文化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讲授概论课第一章《毛泽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过程中,通过对毛主席诗词的欣赏,加深了学生对伟大领袖了解和热爱,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伟大的诗人,毛主席诗词植根于中华悠久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孕育于革命征程的跌宕起伏之中。它们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艰辛历程,记录了近代中国的兴衰变迁,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史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毛主席诗词始终散发着灿烂的光辉。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当思政课教师运用传统文化的力量讲好思政课,课程的影响力也将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4]在思政课堂上,采用 “问题链式” 教学,启发学生激活思维,让学生变客为主,随时和老师互动,他们对于平铺直叙的理论不感兴趣,需要把理论转化为问题,让一个个问题带着学生往下走,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产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之感。

要利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将之变成学习利器,采用新技术超星学习通,鼓励同学们通过主题讨论的方式在课程进行中随时和老师互动,针对每一个问题,超星学习通都会分析同学们的作答数据,为老师授课提供支持。

因此,无论是问题式授课方式、新技术的广泛运用,还是学生自制情景剧、抗疫期间布置的抗疫主题网络课堂、线上制作抗疫海报,举办思政主题的辩论赛、拍摄微电影,这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都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中的有益尝试。[5]

通过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深度结合,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思考,充分利用好新思想在实践当中的鲜活案例,学生不仅在课堂当中汲取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把根扎在中国大地上,在实践当中来读懂新思想。

(三)高校应创新思政育人模式

为构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育人体系,高校应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创新思政育人模式,加强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注重把课内和课外打通,注意把思政课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把校内和校外打通,注重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坚持以社会的重大问题为思政课教学的兴奋点。高校应不断探索思政课堂新路径,依托信息技术这一具有数字化、信息化等特征的平台,建立仿真虚拟教学体验室,提高课堂到课率、抬头率和参与率,使学生听得进、有兴趣,增强教学实效性。

大学思政课培养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思政课首先应当是信仰课,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统一,最终引导学生做到行胜于言、知行合一。高校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建设中应坚持 “内容为王” 的理念,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从单一教学手段向综合应用的转变。[6]

四、结语

马克思说: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一堂好的思政课要如盐在水、润物无声,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教学和 “翻转课堂” 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的因材施教,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明显增强,用兴趣探索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令思政课真正发挥思想上的引领作用。00后学生是平视世界的一代,要将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自信从理论上、学理上转化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思政课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的主阵地,思政课对大学生来说,不仅可以使他们的思想有所改变,还可以使他们的个人素质提高,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人间的真善美,怎样去适应这个社会,明辨是非善恶,怎样了解他人,懂得换位思考,善待他人,完善自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思政课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