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类专业“五育并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以“一河风雅颂”浏阳河主题大学生影像展为例
2023-04-02沈倩
沈 倩
(长沙学院,湖南长沙 410022)
*基金资助:长沙学院2022年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文化创意类专业“五育并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7);“马栏山视频文创研究基地”一般课题(项目编号:20SPWC-10)。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时指出“湖南文创很有特色,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现在文化和技术深入结合,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长,这既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也是一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必须格外重视。”国家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赋能下,文化创意人才深耕于内容,承担着文化价值传播的重要责任。长沙学院毗邻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学院加快对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的文化创意类人才需求,落实文化创意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大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力度,强调专业强应用特色,使“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与实践教学各环节充分融合,引导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传播正能量。本文以2021年长沙学院多个文化创意类专业联合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一河风雅颂”浏阳河主题大学生影像展为实践研究基础,探索文化创意类专业以地方文化为创作场景,形成“五育”一体化育人模式,探索文化创意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一、以项目制为驱动,形成“五育”一体化育人模式
“五育并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是立德树人的使命所在,同时也是落实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的关键所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者应该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目前高校在实行之时,由于专业内容的分散链接性不够,导致“五育”分开实行,教学内容的关联性缺乏,无法形成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实现“五育并举”的统一有机整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五育”的融合仅通过单一课程的理论讲授或某次活动的开展较难达到理想效果,主要原因在于课程授课的内容或活动与学生专业关联性不高,目标不清晰,导致育人实践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不够。为实现“五育”相融合的可能性,可从依托专业优势,以特色化项目驱动入手。
文化创意类专业,核心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融入可产生社会效益的社会实践项目中,充分将学生的创造力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中。“一河风雅颂”浏阳河主题大学生影像展项目,为期一年,通过搭建工作室为平台载体,设定举办专业级别艺术展览为目标,项目实行双导师制,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联合指导。展览以长沙母亲河浏阳河为主题,学生在指导下,完成从策展到艺术创作,展览落地的全过程。学生们通过图片摄影、数字影像创作、手绘等方式对浏阳河的自然风貌、传统文化及历史印记上下求索,作品在高校以及专业级别影像艺术馆展出。项目按照艺术呈现形式的不同分为策展组、图片摄影组、数字影像组、动画组、新媒体组等,每个类别下涵盖有具体的子项目内容,例如:纪录片《承浏文韵》、图片作品《有如故人心,万古常青青——谭嗣同故居》等。专业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人才的培养,项目制只是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所有的项目从初始阶段到项目最终的交付都应该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提及的“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一河风雅颂”定义为大学生影像展,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激励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展览设在长沙网红地标建筑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展出,参展群体以年轻人为主。此次展览是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第一次展出大学生群体的作品,对此次年轻的创作者是莫大的鼓励也对他们视觉作品的高度认可。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学生根据专业所长及展览板块(风、雅、颂),向工作室导师申报选题,导师根据选题主题契合度、价值意义以及可操作性决定选题是否立项。成功立项的项目,以申报学生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自行搭建团队,招募团队成员。从项目筹备期对于浏阳河流域红色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调研到身体力行从浏阳河源头大围山的第一滴水到三江汇入口的大型采风实践,学生将感悟所得山川河流之美、人文历史之美转换为艺术创作,形成艺术作品。
“五育”融合以项目制为驱动,实践教学的过程与社会活动相融合,项目目标明确且与专业形成联动,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艺术创作能通公开展览的方式,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形成一体化育人模式。
图1 “一河风雅颂”浏阳河主题大学生影像展展览现场
二、项目立足地方文化,落实“五育并举”育人理念的实践路径
文化创意专业以项目制为驱动的实践教学路径上,项目主题内容是落实“五育并举”育人理念的关键,两者需有共通性。项目主题以地方文化为切入口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地方文化是一个城市甚至国家的精神名片,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资源,特色的地方文化兼收并蓄,历久弥新。高校与地方应协同育人,引导大学生成为地方文化传播的一环,鼓励学生体验地方文化、领悟地方文化、创新地方文化,在艺术创作中融入地方性文化基因,提升文化自信。地方型高校应有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将文化创意类人才的培养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五育并举”与地方文化的感召力融合,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从理论规范的灌输式教育到学生情感的自我感受和生成。再者,地方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传播,不仅仅是文化的生产。大学生群体是数字媒体的重要参与者,地方文化的宣传与传播需要大学生年轻视角的参与。大学生对于地方文化创新探索,是建立其特色的重要手段,“青年视角+数字影像技术”重构地方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风貌,既能促进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及保护传承意识更能为地方文化的传播搭建新视觉场景,引导学生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通过年轻人独特的表达形式以达到互联网宣传的流量转换。
“一河风雅颂”项目实践活动中,以德育为基础的前提下,实现五育融合。传统的德育往往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强调理念和灌输,以教师为主体,缺乏学生的互动与实践,忽略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弱化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感。
图2 许光达故居图片摄影作品—作者:黄慧琴
以影像展作品中参与“许光达故居系列”图片摄影学生的创作阐述为例——《将军却又像鸟儿一样,满身轻盈》,“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从未亲临炮火轰隆、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别说那般刀割铁削的苦痛与艰难。也许,去到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想办法抓住他们留下来的跨越时空的痕迹,是我们能做到的离他们最近的方式。我想,我大概知道了我为什么觉得“许光达将军既像一位将军,又不像一位将军”了——许光达的担当、谋略、胆识,和超乎常人的耐力与毅力让他丝毫不愧为一名将军,而这样一位研究坦克大炮的将军,却又像鸟儿一样,“满身轻盈”。这是一位十八岁大学生的创作感受,真实且动人。学生的体验从调研查阅许光达将军的生平故事开始,再深入故居进行艺术创作,学生的认识以及行为以情感为基础,形成了自我的情感体验。
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积极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也充分体现“五育”的充分融合,尤其在德育教育上,学生完成了从认识、体验、创作到形成感悟的过程,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创作出更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老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营造情境化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对于正式自我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对艺术创造的实践和艺术欣赏来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以美育人、让学生在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素养[1]。走访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等方式深入了解革命伟人与历史,创新德育教育手段;通过参与浏阳河两岸非遗的手工制作流程,感受匠人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项目以创新性手段对浏阳河流域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拓展,增强影响力,注重学生在地方实践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在实践理性的关照下,能做到知行合一。
图3 《源》系列摄影作品—作者:丁子豪
三、探索双创教育内容,融合“五育”教育理念
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在于从业人员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是以文化产业为基底的新兴产业,自主创业成为行业趋势。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内容,双创教育融入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引领学生寻找自身发展空间,改变传统就业概念,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大学生自主创业是顺应社会发展、市场趋势,推动文化创意行业活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高校逐步重视双创活动的开展,依托特色,构建专业双创教育核心内容[2],在全校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为学生提供创业信息与资源。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比赛,比赛通过设立红色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鼓励学生们关注红色革命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双创教育目的是希望学生深入社会与市场的认知,在生产实践中充分运用专业,激发创业的热情,增强创业知识,培养一定的创业基础。高校目前的双创教育课程多以理论课的形式出现,课程内容并未针对各专业的实际市场情况设置,所以存在理论较多,但是未能有实际案例的指导,弱化了课程的实践环节。文化创意类专业可依据专业强应用特点开辟双创教育融合的新路径,通过专业实践课程与双创理论课程相融合,实现实践教学项目与创新创业项目相转换。
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专业实践中,以市场文化产业生产需求或社会公益服务精准定位教学内容,凸显专业应用型的特色,鼓励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培养创业的意识与热情,如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广大青年的寄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做到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一河风雅颂”影像展采风的过程中,学生们沿河跋涉4785公里路程,调研采访沿岸数十个村庄,感叹于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革,团队成团们基于双创教育的理论学习,围绕乡村振兴,将此次实践转换成为双创项目,积极参加双创比赛,项目以浏阳河为实践教育与艺术策展结合的样本案例,致力于为地方IP打造提供新的模式与内容,以地方多样文化资源及精神内核为创作内容,将大学生创意成果转换与地方文化IP打造相结合,通过数字版权交易、文创产品售卖等营收模式打造再现湖湘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形成可盈利的商业模式。项目在双创省级比赛中获奖,实现了实践教学项目与创新创新项目的初步转换。
文化创意类人才的双创教育与“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构建,在人才目标培养内容趋近相同,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创业生力军,将承担起文化生产与传播的重要社会责任,在艰辛创业的过程中,对创业者的身体、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业者需要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在德智体美劳的育人过程中,依托专业特色,稳固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和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教师有方向性的引导学生关注创业的领域和方向,使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展示才华,服务社会。“五育”育人体系的引入,将在双创教育下形成更为完善的育人过程,培养学生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业型人才,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文化创业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正逐步成为具有无限潜力的新兴产业经济门类,是面向未来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5G万物互联的时代,将深刻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环节,产业的变革将为人才带来机遇与挑战,对于文创产业人才数量与质量的需求逐年攀升。此次“一河风雅颂”浏阳河主题大学生影像展是高校对文创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项目整体完成度较高,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将“五育”融合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立足地方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社会新变革,创新发展科技文化新领域,完成教学实践项目与创新创业项目的转换。文化创意类人才的培养,应继续完善健全的项目运营制度,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基因,形成以青年视角为特色的持续品牌效应,人才培养紧贴市场需求,坚持“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做到双创教育与专业实践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