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稳增长 跑出建设“加速度”
2023-04-02中建政研信息咨询中心
文|中建政研信息咨询中心
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给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城镇化相关联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显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作为建筑行业的领头羊——八大建筑央企(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中冶、中国能建、中国电建和中国化学)发展备受瞩目。
新签合同额逐年增长
数据显示2021年,八大建筑央企新签合同总额为134738.06 亿元,同比增长12.8%,占全国建筑企业新签合同额的39.1%。从2016-2021年来看,八大建筑央企新签合同额呈不断增加趋势,年均增速为17.8%。
图1 2016-2021年八大建筑央企新签合同额及增速
图2 2021年八大建筑央企新签合同额情况
中国建筑3.5 万亿的新签额继续领跑,多年来伯仲之间但一直落后的中国铁建新签合同额反超中国中铁,中国能建实现了超过50%的新签增长。
从2021年新签合同额数据来看,8 大建筑央企五个梯队的格局基本没发生变化:第一梯队:中国建筑,以35295 亿元蝉联央企之首,仍然是唯一破3 万亿门槛的企业,当之无愧的建筑央企“订单王”;第二梯队:中国中铁&中国铁建,新签合同额均破2 万亿、接近3 万亿,多年稍微落后的中国铁建2021年反超中国中铁,领先903 亿元;第三梯队:中国交建&中国中冶,新签合同额在1.2 万亿体量,两者相差仅有630 亿元,中国中冶延续高涨幅,中国交建新签涨幅保持与中国中冶同样超过18%的增幅,2021年中国中冶未能赶超中国交建;第四梯队:中国电建&中国能建,新签合同额在7000-8000 亿体量,二者均是电力能源业务上的强企,中国能建2021年实现新签合同额50%以上的增长,一举反超中国电建;第五梯队:中国化学,2021年新签合同额为2697.69亿元,增幅7.4%,绝对量和增幅在八大央企中均垫底。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混改并购发展起来的绿地大基建,广西建工、贵州建工、江苏省建、西安建工是其内部龙头企业。2021年绿地基建产业全年完成营业收入3114 亿元,同比增长33%,新签合同7155 亿元。营业收入、新签合同额等规模指标超过中国化学,接近中国能建和中国电建规模水平。根据ENR 统计数据,绿地大基建按照营收规模来看,排名全国第八、全球第九。
省级建工的龙头企业上海建工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810.55 亿元,同比增长21.5%,新签合同额4425.06 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体量规模同样超过中国化学。云南建投2021年营业收入达到1667.41 亿元,陕西建工2021年营业收入1594.78 亿元,同比增长24.86%,新签合同总额3142.81 亿元,同比增长14.32%,营收、新签体量同样超过中国化学。过千亿的省级龙头甘肃建投、山西建投以超快的增速在拉近与中国化学的差距。
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
从2019年开始,八大央企、新签合同额TOP3 央企市场集中度在快速提升,八大央企新签合同额占比行业新签比例从2016年的30%提升到2021年的39%,TOP3 从2016年的20.93%提升到2021年的26.35%。中国建筑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在逐渐提升,市场份额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尤其是2019年之后该趋势更为明显。
图3 八大建筑央企、TOP3 央企全国新签合同额占比
图4 2016-2021年三大建筑央企公路领域新签合同额
图5 2021年八家建筑央企总资产、R0A(资产收益率)对比表
从近五年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的公路领域新签合同额情况来看,三家央企都登顶过“公路王”宝座,2020年中国中铁以33%年度增幅、4097.6 亿元的新签首夺“公路王”。但在2021年,中国交建以3108.77 亿元新签合同额夺回“公路王”,中国中铁、中国铁建2952.6 亿元、2730.364 亿元紧随其后。
企业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八大建筑央企总资产不断增加,2021年末,中国建筑总资产23882.49 亿元,领先第二名中国交建接近1 万亿元。从资产收益率(ROA)来看,中国建筑排在首位,中国化学排在次席。
总资产排名: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电建>中国中冶>中国能建>中国化学。
ROA 排名:中国建筑>中国化学>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冶>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交建。
营业收入呈现不断增长态势
中国建筑遥遥领先,增长势头强劲。2021年中国建筑蝉联营收榜首,营业收入达到18913.39 亿元,远远领先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分列第二名、第三名);2021年,中国中铁、中国铁建营业收入分别首次超过万亿大关,其中中国中铁营业收入为10704.17 亿元,中国铁建营业收入为10200.1 亿元。
八大央企利润率相差较大,中国建筑盈利能力最佳,且较为稳定。2021年,中国建筑总资产净利润率为3.39%,位居八大央企之首,且连续多年位居首位,中国化学为3.19%,位居次席。中国能建、中国交建近5年来看,总资产净利润率呈不断下降趋势。
组织蛋白、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SZ)试剂盒均购买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院。水蛭素活性测定采用《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的测定方法及陈华友等[12]提供的方法(数据体现时,在相应标号前增加指标英文缩写,如“LSZss”代表配合饲料组嗉囊组织中溶菌酶的活力)。
图6 2017-2021年八大建筑央企营业收入及变化趋势
图7 2017-2021年八大建筑央企利润率变化情况
资产负债率基本可控
2021年,中国电建、中国铁建、中国中铁资产负债率位居八大央企前三位,中国化学资产负债率最低。与上年相比,中国能建、中国化学、中国电建资产负债率有所增加,其中中国能建增加0.66%,位居首位。
资产负债率排名:中国电建>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建筑>中国中冶>中国交建>中国能建>中国化学。
资产负债率变化对于央企来说,影响也不是特别大,最高的资产负债率也仅仅是中国电建的75.09%,尚在可控范围内。反倒是中国化学,资产负债率最小,但根据其企业规模和经营状态,也揭露了其举债经营能力偏弱,或者说企业资金筹集或资源调度还有待加强。
当前中国经济依然面临“需求不足、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压力。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等长期问题也是热点。未来仍将围绕短期稳增长,长期促发展和调结构为主。《“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初步形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框架,建筑市场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建造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加速建筑业由大向强转变。建筑业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发展新路。
图8 2021年八家建筑央企资产负债率
未来建筑业将基于新战略、新阶段、新格局、新征程、新理念五位一体的发展态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引领建筑业技术升级,通过创新、技术、改革、人才四大驱动,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将重点在两新一重、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军民融合等领域,以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构建新格局,实现产品高质量和产业高循环,推动建筑业的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才能赢得未来
一是建筑央企强势增长,行业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建筑央企大多保持超过20%的高速规模增长,“十四五”期间仍将维持高速增长,继续霸榜ENR 全球排名,多个工程局“十四五”新签合同额规划超万亿、并将大概率实现该目标。2016-2021年,八大建筑央企新签合同额年均增速17.8%,2021年八大建筑央企新签合同额占到全国新签合同额的39.1%,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行业引领作用凸显。
建筑央企依托充沛的银行信贷资源和项目开发能力,由业务从“建楼”向“建城”转变,从单纯施工向咨询、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的全产业链模式发展,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跑马圈地,保持规模高速增长。规模是央企的第一优势,在行业利润率偏低的情况下,只有大企业才有建筑产业化、智能化所需的技术研发投入和市场应用空间,目前央企在这一领域已占先机。
二是地方建筑国企增速异军突起,市场分化越来越明显。从上市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数据来看,地方建筑国企增速超过央企,平均增速达到27.7%,上海建工、云南建投、陕西建工、广西建工、北京建工、北京城建超千亿,湖南建工、山西建投、贵州建工、甘肃建投、四川华西等企业接近或迈向千亿。“投融建运一体化”“建工变建投”等趋势下,地方平台公司下属建筑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地市级平台公司下属建筑企业业务规模增长迅速。
三是民营建筑企业市场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发展放缓。2021年前三季度上市建筑民企平均增速10.4%,低于建筑央企和地方国企增速。与此同时,房地产的强调控让建筑民企发展进一步受伤,受困于资金实力、融资能力、技术能力、商业信用等实际问题,“十四五”期间民营建筑企业的发展任重道远。如何发挥民营企业船小好调头、机动灵活的优势,顺应高质量发展趋势设法破局,是民营建筑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是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成立的混改企业成为一支重要力量。混合所有制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尝试,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系统的提出。随着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成为本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中央先后推出四批混改试点,试点范围已从央企层面扩大至地方国企。“十四五”期间,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混改大潮中,混改企业将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为“十四五”的转型发展注入活力。
五是并购重组与市场出清步伐加快,行业进入快速变革期。我国建筑行业已经进入低速增长的稳定成熟期,并购重组、市场出清是该阶段的行业发展规律。叠加混合所有制改革、房地产调控、资质改革、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银根收紧等一系列外部因素,行业并购重组和市场出清速度加快。优势企业并资质、并市场、并能力、并产业为目的的并购重组仍持续。市场出清速度超过预期,大量资质交易背后折射的都是市场出清,大量中小民企、经营不善的国企被市场竞争被动出清。
六是投融建运一体化成为中大型建筑企业的共同选择。无论是需求端地方政府等客户缺钱,还是客户需求从单纯工程建设变成一揽子解决方案,市场在快速催化建筑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型。融资、投资、建设、运营、维保全价值链一体化能力成为衡量现阶段建筑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标尺。PPP、EPC 以及EPC+F、I+EPC 等层出不穷的商业模式,背后反应的都是从单纯的“建设施工”转向投融建运一体化。
七是政策推动EPC、装配式建筑落地普及。EPC 模式、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等国家层面相关配套政策、地方政府落地政策会继续深化。行业工程组织模式、商业模式的变局持续演化,为众多领先企业带来了转型、扩大优势的市场机遇。叠加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建造,未来建筑企业的生产效率将会有政策、技术两个层面的助推。
八是绿色发展成为建筑行业主旋律。为推动“双碳”目标落地实现,国家陆续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双碳”目标的影响下,将颠覆涉及建筑设计、施工及运营全过程的产业链,并将加强工业化、绿色化的趋势。建筑业围绕全生命周期的“双碳”目标将走向深化,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面临外部政策约束,降低碳排放将贯彻到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保等建筑全生命周期。“十四五”期间,绿色将成为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底色”。
九是建筑企业呈“K”字形发展,“强身健体”是关键。随着政策的调整、竞争环境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变革,建筑企业可能会朝“K”字形发展,建筑央企、国企逆势而起,民企分化持续加剧、发展缓慢。未来建筑企业要想寻求突破,务必坚持创新,深化改革,以“五以六划”为指导思想,以“建筑业+”为方向,重新定位发展战略、商业模式、核心能力等长期议题。在此种模式下,中国建筑企业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要进一步向国际建筑企业看齐,逐步形成在前端建设上量(更多贡献营业收入规模)、后端运营谋利(更多贡献净利润)的结构。无论什么量级的企业只要致力于发展,都要不同程度的强身健体,塑文化、创模式、调组织、引人才、动机制、夯管理、升资质、扩产业、搞混改、勤学习、强合作,才能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从而推动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