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正义视域下养老服务设施的可及性优化研究

2023-04-01吴波王雪琴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11期

吴波 王雪琴

摘 要:科学评估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推动养老资源配置的社会公平。充分利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行政边界数据和建筑物普查数据估计得到空间化的老年人口数据,采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养老设施的可及性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区养老设施可及性表现出高度空间异质性,且总体可及性不足;第二,机构养老设施可及性优于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第三,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中心城区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与老年人口密度在全局自相关上呈现聚类趋势,但部分区域局部双变量自相关不显著,老年人口集聚程度与养老设施可及性不相匹配。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加强养老设施布局优化,积极推动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发展,提高老年人口与养老资源匹配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老年人口;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两步移动搜索法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积极应對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制度框架研究”(22VRC102)。

[中图分类号] D668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1-0172-0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1.013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亿人,占比18.7%,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趋近中度老龄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1]。老年人口规模数量庞大且日益增长,养老服务供给的空间可及性已经成为关系社会公平、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问题。2014年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民政部等4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按照一定规划期城镇老年人口构成、规模等因素,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类型、布局和规模,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置”[2]。2023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养老服务设施是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设施,是养老服务供给的主要场所,其布局的合理性和空间可及性是衡量养老服务便利性、可及性是否得到有效保障的关键指标。

一、问题的提出及学界研究进展

西方学者汉森率先提出可及性的概念来描述交通网络中节点间进行相互作用的机会大小,并应用于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的评价中[3]。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及性逐步成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重要原则,广泛应用于医疗设施[4]、商店[5]、公园绿地[6]等的布局合理性研究。可及性常用的度量方法包括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核心密度法、潜能模型、比例模型、距离法等,两步移动搜索法是在比例模型和距离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其可操作性强、易于理解,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空间可及性测度方法。两步移动搜索法最初由拉德克和兰姆提出,采用划定服务区域的方法衡量和预测可及性水平[7]。德拉马特提出可及性计算应同时考虑绝对和相对距离,因此提出了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M2SFCA),从而解决了传统两步移动搜索法 “最佳”假设问题[8]。罗伟等人认为在设施的服务区内,距离对获得服务能力的影响应该是异质的,因此提出了按时区赋权重的方法,为距离衰减函数提供了新的形式[9]。兰福德等利用精细的路网数据将公共交通和私家车两种出行方式融合到模型中,探讨了不同出行方式对于可及性的空间影响[10]。此外,基于现实条件,还有学者划分多级服务半径以扩大研究区域[11]、根据人口规模和出行状况划分服务半径[12]等。

学界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养老设施的可及性。一是从养老设施与老年人口的空间匹配度出发的可及性评估。养老设施可及性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潜能模型[13]、洛伦兹曲线[14]、区位熵[15]和两步移动搜索法。两步移动搜索法在应用中有较多改进,如用以执业医师数代表养老设施的卫生服务能力[16]、强调出行方式对可及性的影响[17]、融合直线距离法[18]、多尺度两步移动搜索法[13]等方法。二是养老设施的优化布局。养老设施布局优化采用启发式算法或机器学习方法,启发式算法如陶卓霖对北京市养老设施布局的优化研究[19],机器学习方法如汪晓春结合POI数据和六普数据对武汉市养老设施布局优化的研究[20]。三是从生活圈理论出发,强调在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形成养老服务能力,并基于此对城市养老设施的可及性进行评估,如王兰等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上海市社区养老设施的可及性[14],Hu等采用网络分析法计算OD矩阵评估长春市社区养老设施的可及性[21]。总体上看,对中西部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人口规模大的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可及性研究较少;直接应用统计数据、普查数据的较多,精细化的人口空间化较少。重庆市常住人口3 205.4万人,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701.04万人,65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547.36万人[22],是典型的深度老龄化城市。为此,本文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其不同类型养老设施的空间可及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老年人口分布与养老设施可及性的关系。本文的主要贡献一是探索了人口在空间中精细分布数据上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估养老设施的可及性问题,二是为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严重的城市提升养老设施可及性提供建议参考。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基于空间正义视域,审视养老设施可及性对于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的公平正义,从供给侧、需求侧以及整体层面分析城市养老服务的供需匹配关系。

(一)理论基础

传统的正义观是“去空间化”的。“空间”概念起源于传统地理学,是指研究对象所处占据的地方或者场所。列斐伏尔提出当代社会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由此提出社会空间的概念,并指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空间剥夺、隔离、空间排斥等空间非正义现象”[23]。空间的非正义问题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城市被视作权力和价值的实现工具,并通过权力运作操纵城市空间以安排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哈维指出“在资本化的空间生产过程中,空间资源占有与分配的非正义性与不平等得到扩大与延续。空间生产过程不断地生产与再生产了社会空间不平等”[24]。

列斐伏尔将正义的空间“前景化”带来了“空间转向”,使得对正义的认识增加了空间的维度。哈维在其工作基础上借用戴维斯“领地正义”的观念,进一步提出了“空间社会正义”(Territorial Social Justice),认为社会资源应以正义的方式实现公正的地理分配,空间非正义是资源选址与分布决策的结果,其源头是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因此只有中断破坏性、剥夺性的积累生产过程[25],才能真正改变资本化的空间生产逻辑,进而重塑空间分配原则,真正实现城市的空间正义。

空间正义,就是存在于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配置领域中的公民空间权益方面的社会公平和公正,它包括对空间资源和空间产品的生产、占有、利用、交换、消费的正义[26],它是“空间中社会正义的简单缩写”[27]。在空间正义视域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一定要保障养老服务供给的空间权益。从空间生产角度看,要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的供给体系,提高养老服务的覆盖水平和供给的多样性;从空间分配角度看,要形成养老服务供给对老年人群体的“去区位差异”供给体验,即在城市的任意区位,能够享有的获取养老公共服务的可能性是大致相同的。

(二)分析框架

资源和服务对所有人平等可达是空间正义的基础[28],养老设施可及性是在老年人口中实现空间正义的具体体现。养老设施是提供养老服务的主要场所,其可及性体现了对老年人口真正的、现实的公正平等,有利于老年人平等地使用和享有城市服务设施。因此,养老服务的空间正义,首先是养老服务泛在可用,养老服务应该惠及全体老年人;其次是养老服务与需求契合,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相互匹配,确保“供给均衡”;最后是养老服务地理可达,养老服务应该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便利性,在可承受的交通成本上获取服务。本质上说,养老设施的可及性是城市空间正义的一种供需匹配关系。

一是供给侧方面,要坚持非排他性原则,惠及全体老年人。城市空间生产要产出与老年人需求高度适配的养老服务产品,形成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要弱化享有的竞争性,一方面要消除老年人享有服务的价格门槛,另一方面更要重视消除“距离门槛”。因此在“潜在可及性”和“现实可及性”两种维度中,应该重点考察其“潜在可及性”,即老年人享有养老服务的“机会”或潜在的可能性,更加注重消除老年人接近养老服务过程中的空间摩擦导致的使用障碍。

二是需求侧方面,要充分掌握老年人群体对养老服务的空间偏好。老年服务的需求具有异质性,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需要提供相对应的营养配餐、健康指导、入户服务、短期托养、长期照护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产品。围绕多样的养老服务产品,老年人的空间偏好有显著差异,要根据所需获取服务的时效性要求,衔接好“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供给渠道。

三是城市养老服务作为整体实现的公平正义,地理空间内的可达是养老服务空间可及性的直观体现,养老设施在城市空间中总是处于不同的位置从而交织成为一个网络,老年群体并不局限于从具体的某一处设施獲取养老服务,随着照料需求、空间偏好、自身情况等条件的变化,其选择获取服务的设施也是处于变化中的,因此养老服务的可及性,要在“潜在可及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养老服务网络整体对城市老年群体提供的养老服务可及性。

三、研究设计

本文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重庆市养老设施台账,根据研究需要,对重庆市养老设施进行分类及定位。在此基础上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对空间化后的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实证检验养老设施可及性。

(一)养老服务供给

由于我国养老模式采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体系,本文依据住建部标准《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 50437—2007)和民政部颁布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MZ 2008—2001)相关规定予以界定,根据设施名称对所有设施进行了分类和归并(表1),最终形成的类型包括:五保家园、供养中心、养老院、幸福院、托养中心、护理中心、敬老院、养老服务站、老年公寓和颐养中心等。在对养老设施可及性评价时,第一类是提供住宿、餐饮、照料等服务的机构养老设施,包括营利和非营利目的,本研究设定其服务半径为3公里内,并以床位数作为服务能力指标;第二类是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主要就近提供养老服务,因此服务半径通常在15~20分钟,即1.5公里内,并设定其服务能力为20个床位。

(二)养老需求分布

本文养老需求分布是以老年人口数据的空间化为依据。为充分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和建筑物数据信息,采用面积加权法对老年人口的分布进行估计。以镇街为单位统计了第七次人口普查老年人口的数量,假设同一个镇街内老年人口的分布密度是相同的,则可以先统计出每个镇街用于居住的建筑面积之和,得到单位面积上老年人口的数量,然后以每栋建筑为单位,计算该建筑内的老年人口数量,具体计算方法为:

其中, cellnumij是街镇i分类为j的单元格数量,scorej是第j类的分值,N是街镇数量。

(四)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反映养老设施布局与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的统计量。本研究使用全局双变量莫兰指数(Moran's I)和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对各类养老设施与老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测量。

莫兰指数可衡量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与研究区域内老年人口密度之间的空间关联性,计算公式为:

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LISA)用于反映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与老年人口分布协调或分异的情况,其结果可分为高—高聚类、低—低聚类、低—高聚类、高—低聚类4类。

四、结果分析

根据研究设计,利用ArcGIS技术对养老服务供给及需求分布进行分析,并对养老设施可及性进行总体评价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探析空间可及性现状及原因。

(一)研究区域

2020年5月,重庆市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宣布将原重庆市主城区由原来的主城九区扩容为包含9个中心城区和12个主城新区在内的新地域范围。因扩容后的重庆市主城区具有地域范围较广、环境异质性较强、人口密度高等特征,考虑到数据获取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将中心城区即原来的主城九区划定为研究范围(如图1所示)。重庆市中心城区包括渝中区、渝北区、九龙坡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巴南区和北碚区,即通常所称的主城九区,其面积为全市的6.64%,聚集了全市约1/3的老年人口。

(二)养老服务供给分布

养老设施数据来源于重庆市民政局提供的全市养老设施台账。利用在线地图平台提供的地址配准API,编写了地理编码程序以对全市3 915个养老设施进行地理编码,获取到经纬度坐标,剔除了部分设施类型含混的样本,主要是设施名称为“公司”的样本,最终获得3 780个有效养老设施数据,其中中心城区1 145个。

图2a为重庆市中心城区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中心城区养老设施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上看中心密集,周边较为分散,养老设施主要集中在大渡口以北,南岸区以南的中部区域,渝中区养老设施最为密集。形成了渝北区两路—回兴街道、龙塔—龙山—龙溪街道、江北区五里店—观音桥—大石坝街道、南岸区南坪—铜元局—花园路街道、渝中区菜园坝街道—九龙坡区石桥铺街道等养老设施覆盖集聚区。在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北碚区天生街道等呈现出局部范围的养老设施覆盖区域。

中心城区养老设施核密度图(图2b)显示,中心城区养老设施的服务能力与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具有较明显的一致性。在沙坪坝区、渝中区、九龙坡区等老年人口连片集聚的街镇,形成了较好的覆盖能力。但由于机构养老设施选址中通常考虑在远离闹市、自然环境相对舒适的中梁山脉和铜锣山脉沿线,呈现出沿山密集分布的养老设施能力集聚水平略高于沿山分布的老年人口的密集度。

(三)养老需求分布情况

本文采用建筑物数据加权后的老年人口作为需求分布。建筑物数据是通过网络地图采集而来,具有建筑物轮廓和层数,利用ArcGIS计算建筑物轮廓面积并乘以层数即得到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从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图提取了主城区所有居住用地边界,并利用空间关联功能选出所有居住类建筑。将重庆市中心城区镇街行政区划数据与建筑数据做空间关联,为建筑数据赋予镇街属性后,采用属性表关联(Join)功能,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镇街人口与每栋建筑进行关联。

由于建筑物图斑较为细碎,在中心城区尺度上表达和计算均不方便,因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格网化。一是利用中心城区行政边界建立覆盖整个中心城区的格网(Fishnet),每个网格大小为100m×100m,总共58.3万个网格;二是将格网与建筑物数据进行空间联合操作(Union),将建筑分配到网格当中;三是计算空间联合后的图斑面积;四是按照面积加权的方法,将建筑物中的老年人口按每个图斑中建筑面积进行分割;五是以网格为单元对其中老年人口数求和,至此完成老年人口空间化离散。

重庆市中心城区老年人口呈现较为明显的“中部集聚、东低西高”的空间格局,总体上集聚、连片分布特点明显。一是中部集聚。以回兴、龙溪、龙山、观音桥、石桥铺、南坪、李家沱、九宫庙、花溪和鱼洞等为代表的街道,形成了贯穿南北的“老年人口走廊”。位于“走廊”上的街道,具有发展时間长、建筑密度高、人口密集程度高的特点,相应的老年人口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二是西高。从石马河街道到中梁山街道,沿中梁山脉分布形成了较为突出的主城西部老年人口连片的“亚密集区”。同时,在西彭镇、歇马镇、虎溪、北温泉和天生等街道,出现了“插花式”的老年人口聚集。三是东低。渝北区、江北区、南岸区和巴南区,以铜锣山脉为界的东部街镇,人口密度小、老年人数量也较少。

从区县层面看,巴南区面积最大,占研究区域的38.36%,老年人口占中心城区老年人口总数的13.4%,老年人口密度为137人/km2,属于老年人口总数较多但分布相对稀疏的区域;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渝北区、南岸区老年人口占比都超过了中心城区老年人口总数的10%,但都并非老年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渝中区为重庆市中心城区老年人口密度最高区域,老年人口数量仅占中心城区老年人口总数的6.1%,老年人口密度为4 916人/km2;而北碚区、大渡口区、江北区虽然老年人口数量占比不足10%,但老年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仅次于渝中区,以2 951人/km2、790人/km2、779人/km2的人口密度分别排第二、第三、第四。

(四)养老设施可及性总体评价

养老设施的空间可及性是指从老年人口居住地到达养老设施的难易程度。依据公式(2),本研究用Python语言实现了2SFCA模型。将人口空间离散化格网转化为点数据,获得5.7万个居民点,作为模型的需求输入。用居民点与养老设施间的直线距离作为移动成本,计算得到所有居民点与养老设施间的邻接矩阵,并以d_0为约束计算得到每个居民点能够获取养老服务的养老设施,再利用可及性分析模型计算可及性,并对结果进行综合评分、分类。

由图4可以看出,中心城区养老设施可及性表现出高度空间异质性,且总体可及性较差,两类养老设施的空间呈现多种可及性混杂分布状况。总体来说,以渝中区为主的中部地区可及性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其中中部地区内养老设施的可及性分布较为均匀,距离越远养老设施可及性分布越不均。同时,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以渝中区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在中部地区的渝中区、南岸区以及大渡口区一带出现了可及性高值集中区域。并且,中心城区养老设施可及性空间分布呈现依山分布特征,以中梁山、铜锣山山脉沿线较集中区域向山脉两侧逐步减少。

依据公式(4),计算得到养老设施综合可及性评分,可以更为精确反映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值的具体情况。经数据分析得出主要结论有两点。一是从总体上看,综合可及性评分均值为2.78,高于3分的不足50%,一共有76个街镇,主要集中在沙坪坝区、渝北区南部、九龙坡区、南岸区以及渝中区,这部分区域老年人口密度较高,相应地养老设施可及性也较好。综合可及性分值较低的街镇多分布于北碚区、巴南区、大渡口区以及渝北区北部,尽管该部分区域老年人口总体规模较大,但分布零散、部分区域交通不够便利,在养老设施数量较少,分布不均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养老设施的可及性。二是从局部看,综合可及性评分高于4的一共有5个街镇,分别是沙坪坝区歌乐山街道和联芳街道、渝中区化龙桥街道、南岸区鸡冠石镇,评分为1的有5个街镇,分别是九龙坡区走马镇、北碚区柳荫镇和静观镇、巴南区丰盛镇、江北区复盛镇以及渝北区古路镇,高值与低值区域空间距离较远且交通时间较长,影响了中心城区养老需求有效转移和养老设施共享。

(五)分类别养老设施的可及性评价

分类别养老设施可及性结果如图5所示。图5(a)反映了机构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分布状况。从总体上看,机构养老设施可及性均值为2.99,大渡口区、渝北区、渝中区以及沙坪坝区的可及性平均值高于3,养老设施的可及性因居民点的区位不同产生差异,出现了多种可及性在小范围混杂分布的现象,较突出的区域集中在中梁山山脉沿线、缙云山脚以及渝中、渝北、江北交界一带。在街镇层面,重庆市中心城区内154个街镇有68个街道的可及性评分高于2.99的均值。其中可及性最高的是渝中区化龙桥街道,可及性值为4.35,这主要是因为化龙桥街道内设施资源丰富,且地理位置较好,能够共享周边养老设施资源。评分在3以上的占比40.26%,主要分布在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槽谷地带,由于歌乐山脉沿线有大量养老机构分布,形成了沿山自北向南的密集高可及性区域连续分布。评分在3以下的占比57.14%,主要分布在中梁山以西、铜锣山和明月山以东的部分区域,同时在杨家坪、渝碚路、长生桥和两路街道附近有部分街道形成了低可及性的连续区域。

图5(b)反映了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分布状况。从总体上看,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可及性均值为2.97,略低于机构养老设施可及性均值。其中南岸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和渝中区的可及性平均值高于3,可及性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中间低、周围高”的特征,与老年人口数量分布恰好相反,并同样呈现出了多种可及性在小范围混杂分布的现象。在街镇层面,有83个街道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评分高于2.97的均值。评分在4以上的占比1.95%,有沙坪坝区的井口街道、磁器口街道,渝北区的回兴街道,江北区的寸滩街道,南岸区的鸡冠石镇和渝中区的菜园坝街道。评分在3以上的占比41.56%,集中在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槽谷地带,并在铜锣山以东界石镇向北到长生桥镇、从长生桥镇到木洞镇的高可及性走廊。与机构养老服务设施不同,在歌乐山脉沿线不存在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密集高可及性区域。评分在3以下的占比56.49%,主要分布在中梁山以西、北碚區大部分镇街、大渡口区、巴南区南部和渝北区玉峰山镇至双口河镇连线以北的区域。

(六)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进一步探讨养老设施可及性与老年人口密度的空间相关性,揭示养老设施布局存在的问题。根据公式(5),全局双变量莫兰指数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重庆市中心城区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与老年人口密度在全局自相关上呈现聚类趋势,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通过对比各类型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机构养老设施和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均呈现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的聚类趋势,但机构养老设施与老年人口密度相关性略低于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与老年人口密度相关性,其原因可能与我国长期以来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关。为适应“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未来养老设施规划布局还需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为基础,科学构建新的养老设施分类定位体系。

图6为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与老年人口密度的局部双变量LISA聚类分布。一是重庆市中心城区有将近一半的区域局部双变量自相关为不显著,说明该部分区域养老设施可及性与邻近位置老年人口密度对全局关联性影响较小。二是高—高聚类主要分布在渝中区及临近地域,该部分区域具有养老设施充足、老年人口聚集且交通便利的特征,有利于跨区域的养老设施资源共享。三是低—低聚类是老年人口密度较低、养老设施布局相对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东部的渝北区、巴南区,以及九龙坡区的铜罐驿镇一带,此类地区由于老年人口密度低,养老服务尤其要依托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完善。四是低—高聚类,即老年人口密度大但养老设施可及性较差,主要集中在铜锣山山脉沿线一带的九龙坡区、南岸区、江北区以及渝北区等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建成的区域,城市扩张的同时养老资源布局尚未完成,此类地区有条件布局机构养老设施作为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补充。局部双变量LISA分析表明,重庆市中心城区养老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中心城区中部的规划程度高于周围其他地区,不同聚类结果的分布具有聚集性。

五、结论与建议

以建筑物信息为基础,将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空间化,为在更微观的尺度上评估养老服务设施可及性提供了基础。本文的研究表明,在设施数量多、服务供给能力多样、人口分布异质性较强的超大城市,人口普查数据空间化结合两步移动搜索法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该方法对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可及性评价具有可推广性。

(一)研究结论

第一,养老需求的分布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城市既有的居住格局和城市化进程共同塑造了中心城市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发展时间长、建筑物密度高的老城区,是老年人口密集的区域,也是养老需求相对集中的场所。在此背景下,养老设施的布局优化应避免脱离人口分布的空间均衡,而是综合统筹当前和未来老年人口在城市空间中分布的特征,实现供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

第二,养老设施可及性不强。机构养老设施呈现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但与人口集聚态势不相一致,导致机构养老设施可及性较弱。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分布较为均匀,但可及性弱于机构养老设施,其原因是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总体数量仍存在不足,由于居家养老要求更短的出行距离,总体数量不足则设施的服务能力就难以形成全面覆盖。

第三,老年人口集聚程度与养老设施可及性总体协调,但在微观上有较大改善空间。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养老设施空间可及性与老年人口密度在全局自相关上呈现聚类趋势,说明在整体上养老设施的布局与老年人口分布是有一致性的。但局部双变量自相关在较多的区域不显著,说明在微观尺度上,老年人口的需求与养老服务的供给不协调的问题仍然突出。考虑到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模式,在微观上供需的空间协调,尤其应该重视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布局优化和点位加密。

(二)政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29]。在快速老龄化趋势下养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养老设施的供给总量、供给结构和空间配置将迎接挑战。要提高养老服务的空间公平,一是要坚持“以需定供、动态调整”的原则,动态掌握老年人口的规模、养老服务需求的变动趋势,超越行政边界计算需求缺口,完善养老资源的指标配置体系。二是要因地制宜,构建丰富的养老服务产品体系。在老城区和新城区,要采取不同的办法,完成各类养老设施的“就地均衡”,实现养老服务真正在空间上对老年人口的公平可及。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得到以下三条政策启示。

1.超前谋划,保障养老服务供给充足

一是掌握老年人口变化趋势。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根据逐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做校正,对未来五到十年老年人口数量变化形成预判,动态掌握城市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利用大数据、GIS和智慧城市数据成果,强化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动趋势预测的科学性。

二是梳理现有养老需求总量。建立以全口径老年人为服务目标的需求评估方法,以了解老年人照料需求为调查目标,以街道(乡镇)、社区为单元分析老年人养老需求,测算各类养老设施的人均指标,结合老年人口变动趋势估计养老设施和服务的供给总量。

三是预测未来养老资源缺口,制定供给计划。根据老年人口总量、养老形式和养老需求,结合当前养老服务规模,估计养老资源缺口。例如上海市在2020年出台的养老设施规划中,在传统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年龄平移法精确测算出老年人口峰值593万人,以此为依据为不同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制定精准化的养老设施服务配置。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机构养老设施

一是机构养老设施要从“全局均衡”转向“就地均衡”。机构养老设施选址多受到地价、环境、区位等因素共同影响,从选址看通常远离老年人原有的高频活动空间,入住后势必脱离原有的生活和社交圈,从而产生社会隔离的问题。特大、超大城市的机构养老设施布局要统筹考慮中心城区、外围城区和乡村地区,实现“内优外扩、增存并举”的总体布局。

二是在老城区要盘活资源。老城区的机构养老设施床位规模存在较大缺口,但受制于建设条件难以大规模新建养老机构,因此宜以存量挖掘潜在资源为主、新建新增机构设施为辅。采取包括现有设施提质增效、闲置设施改建盘活、结合旧城改造新增机构设施等多种途径,加大老城区的养老设施供给。

三是在新城区要重点新增养老服务资源。以工业园区、经开区等为代表的城市新区是未来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区,建设空间相对丰富,应以新增机构养老设施为主。要鼓励新城区养老机构多元发展,超越原有的“景区导向”,更加支持“交通导向”“健康导向”“生态导向”等模式,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交通条件便利的区域,提前预留养老设施空间资源。

3.全面覆盖,加密社区居家养老设施

一是构建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网络。在老城区,采用存量盘活、提质增效的策略,对难以进行大型开发的空间改建再利用,将其改造为养老设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存量。在城市新区,综合建设具有老年人服务功能的综合型社区服务中心及活动中心。实现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考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服务站、活动站等进行整合。

二是打造丰富多样的社区养老生活圈。以步行时间长短划分社区生活圈,形成分级设置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布局。在步行5分钟范围内设置老年活动站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在10分钟步行范围设置老年活动中心。加强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与社区内部文化活动室、社区公园、社区广场、老年食堂等设施的衔接,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三是探索多样嵌入服务模式。探索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与机构养老设施融合发展的路径,实现机构养老设施服务能力通过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向社区渗透,创造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空间组织的模式。突破传统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功能,形成“社区医疗+居家养老”“康养+休闲养老”“旅游+候鸟养老”等新的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4-02-13].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hengce/zhengcefilelib/201402/20140213_217067.html.

[3]  Walter G Hansen.How Accessibility Shapes Land Us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59,25(2):73-76.

[4]  Dai D. Black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disparities in spatial access to health care facilities, and late-stage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in metropolitan Detroit[J]. Health & Place,2010,16(5):1038-1052.

[5]  DAI D, WANG F. Geographic disparities in accessibility to food stores in Southwest Mississippi[J].Environ  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2011,38(4):659-677.

[6]  王子琳,李志刚,程晗蓓.中国大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公平性研究——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22(4):621-635.

[7]  John Radke & Lan Mu.Spatial Decompositions, Modeling and Mapping Service Regions to Predict Access to Social Programs[J].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 2000,2(06):105-112.

[8]  PAUL L. DELAMATER. Spatial accessibility in suboptimally configured health care systems: a modified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2SFCA) metric[J].Health and Plac,2013,24:30-43.

[9]  Luo W, Qi Y. An enhanced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E2SFCA) method for measuring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primary care physicians[J]. Health Plac, 2009,15:1100-1107.

[10]  MITCHEL LANGFORD, GARY HIGGS, RICHARD FRY. Multi-modal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analysis of primary health care accessibility[J]. Health and Place, 2016,38:70-81.

[11]  MATTHEW R. MCGRAIL, JOHN S. HUMPHREYS. Measuring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primary health care services: Utilising dynamic catchment sizes[J]. Applied Geography,2014,54:182-188.

[12]  徐怡珊,周典,仇志伟,等.基于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养老设施规划布局研究[J].建筑学报,2017(9):74-77.

[13]  Cai E, Liu Y, Jing Y, et al. Assessing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public and private residential aged care facilities: A case study in Wuhan, central China[J]. 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2017,6(10):304.

[14]  王兰,周楷宸,汪子涵.健康公平理念下社区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布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人文地理,2021(1):48-55.

[15]  罗欣然,岳邦佳,林爱文.基于多元交通方式的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及公平性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6):883-893.

[16]  倪丽丽,郄茗,周志宇.基于老年可达性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适老化布局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J].城市问题,2022(8):42-51.

[17]  程敏,黄维维.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上海市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129-136.

[18]  高向东,何骏.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可达性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8(2):116-125+128.

[19]  陶卓霖,程楊,戴特奇,等.基于公平最大化目标的2020年北京市养老设施布局优化[J].地理科学进展,2015(12):1609-1616.

[20]  汪晓春,熊峰,王振伟,等.基于POI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的养老设施规划布局——以武汉市为例[J].经济地理,2021(6):49-56.

[21]  HU S, SONG W, LI C, et al. The spatial equity of nursing homes in Changchun: A multi-trip modes analysis[J]. 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2019,8(5):223.

[22]  夏元.重庆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出炉” 10年来重庆人口增加320.8万人[N].重庆日报,2021-05-14(008).

[23]  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24]  戴维·哈维.叛逆的城市:从城市权利到城市革命[M].叶齐茂,倪晓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5]  Davies, Bleddyn P. Social Needs and Resources in Local Services: A Study of Variations in Provision of Social Services between Local Authority Areas[M]. London:Joseph Rowntree,1968.

[26]  任平.空間的正义——当代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的基本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6(5):1-4.

[27]  Pirie, G. H. On Spatial Justice[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1983,15(4):465-473.

[28]  SOJA E W. Seeking Spatial Justice[M]. Minneapolis:Univ of Minnesota Press,2010.

[29]  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J].求是,2023(10):4-6.

Evaluation of elder-care facilities acces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justice: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Wu Bo1  Wang Xueqin2

(1.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CPC Chongqing Municipal Party School,Chongqing 400041;2.CPC Beibei District Committee Party School,Chongqing 400701)

Abstract: Accessibility of elder-care is one of critical indicators in the actively addressing population aging, and important to promote social equity in the allocation of elderly care resources. Gaussian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 i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accessibility of elder-care facility, with fully utilizing data from the 7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administrative boundary data, and building census data to estimate spatialized elderly population data.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accessibility of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in central urban areas exhibits high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overall accessibility is insufficient; Secondly The accessibility of institutional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mmunity home-based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Thirdly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has a clustering trend with the density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 global autocorrelation, but the local bivariate autocorrelation in some regions is not significant, and aggregation degree of elderly population does not match the accessibility of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home-based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and improve the match quality betwee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nd elderly care resources.

Key Words: elder-population; elder-facitliy; spatial accessibility; Two 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