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几种策略

2023-03-31陈欣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3年11期
关键词:贺铸凌波青玉案

陈欣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培养学习能力,以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他们讲解不同的知识,推动其全面发展,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笔者就举例谈谈。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阅读群文

一些高中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会阅读一些价值不高的书籍,如言情小说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鼓励他们阅读经典作品,以提升其审美品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群文的价值,激发其阅读兴趣。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可以让他们了解其他名人对这些文章的评价,可以讲述一个与群文的议题相关的历史故事,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应的图片、视频、音乐……

例如,我们可以以“看不见的愁”为议题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春晚》、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组合在一起。上课铃声响起,我们可以缓步走上讲台,提出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愁是什么吗?”学生纷纷表示难以描述。此时,继续引入话题:“‘愁是一种情绪。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无色无味,无声无形。那么,在古典诗词中,人们是怎样写愁的呢?他们笔下的‘愁可真是多种多样呀!有漂泊在外的人怀乡思亲的乡愁,有黯然销魂、难舍难分的离愁,有失去故国、壮志难酬的悲愁,也有欲说还休、羞于启齿的情愁……它沉甸甸地压在人的心头,让人难以释怀,难以逃避。古们将抽象、模糊的‘愁写得形象、生动、可知、可感,令其仿佛有了生命,有了味道,有了重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春晚》、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看看古人是怎么写‘愁的吧!”这样,借助一个问题引出话题,可以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四首词作。

二、传授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阅读多篇课文,在理解作品内涵同时探究其艺术特色。因此,我们有必要为其传授阅读群文的方法。

《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春晚》《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都是词作,内容非常精炼,内涵十分丰富。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播放名家的朗诵音频,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欣赏词作的韵律美,之后鼓勵他们自主地朗诵作品,试着自己去断句。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阅读群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三、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找出文本之间的异同点

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群文的美之后,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引导他们寻找文本之间的异同点。具体来说,可以引导他们思考老师为什么要将这四首词组合在一起。这个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这些词作在意象、写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春晚》、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为例。针对这组群文,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这组群文有何特点?老师为什么会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2.李清照、李煜、贺铸分别是如何写愁的?他们笔下的“愁”各是什么样的?

3.你觉得谁写得最好?为什么?

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些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具体来说,他们可以从“愁之重”“愁之长”“愁之形”“愁之广”等角度进行思考。比如,李清照就着重写了“愁之重”,她将“愁”搬上了船,用夸张的比喻来形容“愁”的分量,将看不见的愁化为具体的有重量的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让人不仅可观看,可触摸,而且可掂量,凸显了愁的沉重和让人难以逃避——“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富有新意。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与李清照《武陵春·春晚》中的“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煜则着重写了“愁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的愁绪就像满江春水一样向东流去。他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苦,极为贴切形象,不仅写出了愁苦的悠长深远,而且写出了愁苦的汹涌翻腾,充分展现了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量。贺铸则着重写了“愁之广”,“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突出了愁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给人一种密、广、深的感觉。可见,在词人的笔下,愁不仅有重量、有长度,而且有形状、有情态。

四、布置阅读任务,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主场,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为了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群文,我们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分组之前,要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等,使分组科学、均衡,以确保交流讨论时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当然,每个小组的成员不宜过多,每组5个人即可。在小组交流活动开始之前,需布置明确、具体的任务。

针对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春晚》、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我们可以布置以下任务:

1.这组群文由四首经典词作组成。请你诵读这些词作,把握民族文化的血脉,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2.请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体会作品中的复杂情感,深入理解“愁”的内涵。

3.选择你有所感触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情的。

4.这些词作中用来表现愁思的意象有相同的吗?如果有,请你将其找出来,并结合词作的内容进行分析。

5.请你结合这些词人的生平经历,谈谈其词作中的“愁”有什么区别。

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往往能帮助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群文中找到它们的异同点,感受其艺术特色。

五、借助“下水文”引路,帮助学生拓展延伸

群文阅读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收获满满,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可能会渐渐有所遗忘。所以,拓展延伸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可以借助“下水文”来引路,帮助学生拓展延伸。

比如,引导学生学习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春晚》、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后,我们可以展示自己所写的“下水文”。

示例:

愁是人的一种忧虑、悲伤的情绪,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古代文人却能用优美的词句将抽象的“愁”化作具体的形象、可感的事物。在他们的笔下,愁可以是淡淡的一片云,可以是袅袅炊烟;可以弥漫在满城的风絮中,可以隐藏在无边的细雨里;是舟载不动的,是刀砍不断的;是春水,是长江,是雨丝……

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古诗词及课外的古诗词,想一想老师所写的这篇文章中涉及古诗词中的哪些名句,以此来开阔他们的阅读视野,鼓励他们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古诗词。

总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上几种策略,在帮助学生提升审美品位的同时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贺铸凌波青玉案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看你
花神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贺铸:人生总有一段路要自己
近十几年来贺铸词研究综述
十里荷香赏荷归来
锦诗: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