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沪苏浙皖代表热议长三角一体化

2023-03-30

上海人大月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创长三角人大代表

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过去一年,三省一市交出来之不易的成绩单:2022 年,沪苏浙皖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4.1%,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国的29.8%,数字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等合作加速,通苏嘉甬高铁、沪苏嘉城际铁路等项目开工,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长三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举足轻重。在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沪苏浙皖四地代表围绕更高质量一体化,建言献策共谋发展。

共推产业集群整体发展

在全球化出现波动的当下,上海产业要素齐全、科研院所丰富,更应在“固链、补链、强链”中发挥关键作用。

数据显示,全国每三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产自长三角。

长三角地区发展新能源汽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表示,要发挥好沪苏浙皖地区各自优势,深化产业链合作,聚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整体升级。建议全面深化产业链合作,从上游关键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到中游整车制造,再到下游的充电服务以及金融、租赁、二手车交易和维修回收等后市场服务,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尹同跃表示,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创新能力强,国际和行业龙头整车企业较多;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整车产品特色明显,零部件产业配套齐全;安徽作为资源丰富型城市,劳动力资源充沛,国内诸多车企扎根,已经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浙江数字经济优势明显,推广应用走在全国前列。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大小企业可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推动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

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过去3 年,疫情及随之而来的供应链中断、物流成本提升、人才流动受限、国际国内需求收缩等情况,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不小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张亚波建议,长三角加快人才、资金、技术、数据、产业、市场等制度供给、资源供给、服务供给,并通盘考虑、着眼长远,出台区域内相互匹配的激励政策措施,推动高端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不断取得新突破。

有代表坦言,实现长三角制度一体化,最根本一条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要素配置按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一旦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加速流动,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破圈、重组、进化,进而产生一体化的溢价。”

在“高质量”上继续开拓新路子

通过五年的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制度创新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成效,比如在跨行政区域规划体制机制、产业一体化、治理一体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探索和创新。同时,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也迈出了扎实的步伐,尤其是科创产业集聚,高端生产要素集聚,基本形成了跨区域的协同发展效应,初步具备一定的规模。在民生保障方面,特别是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也有积极探索,如交通卡、社保卡异地结算,为人员的流动和交流提供了便利。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认为,放眼未来,构建长三角一体化的新发展格局,四地在三个方面要迈出更加实质性的步伐。首先要率先构建起一体化的产业链、供应链,确保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其次,要在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在构建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上更好更快走在全国的前面。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要形成一个科技创新共同体。此外,在“高质量”上要继续开拓新路子,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在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等,包括人均经济的规模和能级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采购经理李丰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还存在一些政策衔接问题,应持续融合、向前推进,通过立法、监督等手段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联合打造科创资源平台

从合作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到规划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及数据中心集群,长三角地区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安徽将继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资源禀赋优势,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罗平透露,安徽将与沪苏浙共同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预研,共建创新平台,联合争创国家级创新基地。例如,推进实施第二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项目,支持建立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共建区域协同发展“样板间”等。

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看来,长三角科创一体化根本任务是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的深度融合,关键是一体化地征集产业需求和一体化地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刘庆说,为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应运而生,面向长三角区域构建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于一体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推进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的道路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持续深化区域协同创新,针对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更有针对性地集聚创新人才、组织技术攻关,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近年来,长三角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加强。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红枫建议,加快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推进长三角标准一体化,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标准编制至关重要。陈红枫建议,加快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完善统一组织、统一制度、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推进机制。充分发挥长三角“绿水青山”生态资源优势,携手打造长江、淮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协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跨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从共保联治向共同开发、共享优质生态产品拓展,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悦达集团董事长张乃文认为,实施区域一体化绿色转型战略,能够使长三角地区在继续当好中国经济增长引擎同时,继续引领全国零碳转型,进而早于2030 年完成国家碳达峰目标。这将为中国较落后地区腾出发展空间和时间,为国家顺利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人才高质量集聚

长三角地区集聚了大量的高能级人才载体,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 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 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的1/2、1/3;三省一市共有本科层次高校221 所,其中“双一流”高校35 所,为长三角人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很关心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目前,长三角各地人才治理尚未形成合力,缺乏区域整体的产业、人才统一部署和规划,城市和地区间人才需求同质化,特别是重点产业和领域的人才需求存在重叠与竞争,限制了人才在区域间的共享与高效配置。刘锐建议,在长三角各区域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把人才进行集聚,把企业产学研集中在一起,把跨区域、跨学科的人才集中在一起,针对一些共同的科创需求进行研发,也就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创新链和人才链,这样才有可能把产业链进一步的做强。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张晓宏建议加强三省一市各层面发展规划的政策衔接,为域内高校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验室开放共用、产学研平台共建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张晓宏表示,“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可以进一步扩大,通过建立多层级、网络化的科技创新信息互通平台,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

猜你喜欢

科创长三角人大代表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人大代表要常回“家”看看
人大代表选举(三首)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给人大代表履职戴上“紧箍”
让“人大代表之家”在群众中火起来、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