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的发展实践与对策
2023-03-30杨惜爱
杨惜爱,邢 勇,陈 阳
(1.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广东广州 510033;2.广州博士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700)
当今世界,通信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一轮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不断涌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极大激发科学技术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服务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意义重大。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是指,独立于科技成果研究开发的专业化社会组织或机构按照规定程序和方法,对成果的技术水平、学术价值、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活动[1]。与科技成果鉴定相比较,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的评价主体作用更加明确,结果越发客观、公正[2]。
1 文献回顾分析
到目前为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对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开展研究、分析和探讨。如,刘淼等[1]对我国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现状与对策开展了分析研究;盖芳[2]从提升地方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质量角度对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进行了探讨;施家春[3]对关于提升地方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工作质量进行了思考和研究;谭华霖等[4]指出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弥补了过去科技成果鉴定模式的缺陷,是科技评价未来的发展方向;刘倩琦等[5]探索了济宁市建立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李静芳等[6]对2009 至2020 年8 月发表的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对未来各地方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进行了展望;胡亚菲[7]对四川省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制进行了初探;刘伟等[8]以改革开放以来127 份科技成果评价政策文本作为样本进行了政策分析。总体而言,目前有关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的研究大多为简单提及而非深入分析,较少就整体制度建设进行分析,难以为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的制度构建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
2020 年4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发展市场化评价、规范第三方评价,充分调动各类评价主体的积极性,为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的方式方法、深入和持续做好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为科技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2 材料与方法
通过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td.samr.gov.cn)查询科技成果评价有关的标准,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等数据库,对2008 年至今被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查询,检索关键词为“科技成果评价”,获得文献60 多篇,对有关科技成果评价方法、指标等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利用百度搜索引擎对国内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的学会、协会、研究会等50 多家第三方评价机构,就其有关评价工作通知和管理制度进行了充分收集,并对评价组织机构、评价内容、工作流程、报告模板进行了全面分析。
3 相关概念内涵
3.1 “科技成果评价”概念与分类
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活动产生的具有价值的结果,成果类别、成果内容及成果形式具体见表1。
表1 科技成果的主要分类
科技成果评价是通过科学合理规范的方法对科技成果的水平、创新性和价值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并提出专业咨询建议的科技管理活动。当前我国由国家登记和统计的科技成果主要是通过鉴定、验收、行业准入、第三方机构评价等方式完成成果评价,如表2 所示。科技成果评价是促进和做好科技成果应用、转移、转化、交易的关键环节[3],是当前开展科技项目评价、成果登记、技术交易、科技奖励和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评价的科技成果,获得专业咨询意见,得到权威机构认可,有利于委托方依据评价结果作出相应决策,有利于成果转移转化顺利进行。
表2 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方式
3.2 科技成果评价政策与标准
我国的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主要依据《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这两部法律;主要的国家政策文件有《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和《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等。通过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掌握与科技成果评价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其发布速度近几年总体呈增长趋势,逐渐满足了一些科技成果评价工作需要(见表3)。
表3 我国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标准
3.3 科技成果评价流程
科技成果评价的文件资料主要包括:(1)研究总结报告;(2)技术总结报告;(3)用户使用报告;(4)第三方科技查新报告;(5)第三方专业检测或测评报告;(6)相关知识产权材料(专利、标准、论文、专著等)。评价工作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流程
4 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现状
4.1 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成为主流
2016 年6 月,科技部大力推动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印发《科技部关于对部分规章和文件予以废止的决定》废止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科技成果鉴定规程》等关于科技成果鉴定的政策文件,正式取消了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科技成果鉴定的政策规定及要求,由科技社团等行业第三方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通过行业自律进行管理,充分发挥了市场对创新资源的配置作用,我国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正式建立,市场在科技成果评价中正在成为主角和生力军,发挥重要作用、承担相应责任。
根据《2019 年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发布的数据,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评价主要以评价机构评价和项目验收为主要方式,2019 年由评价机构进行评价的成果所占比例达到34.54%、较上年上升8.61%,验收项目所占比例为31.74%、较上年下降9.32%,鉴定项目所占比例为17.30%、较上年下降1.62%[9]19;同时如表4 所示,2015—2019 年我国科技成果的评价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方式逐渐成为主流,通过机构评价方式登记的科技成果从2015 年占13.58%增长到2019年的34.54%,通过鉴定方式登记的科技成果所占比例从2015 年的44.27 降至17.30%,验收方式登记的科技成果所占比例从2015 年的32.24%降至31.74%[9]19。在2020 年,第三方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数是25 721 项,占比达到33.61%[10],第三方机构在开展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表4 我国科技成果主要评价方式构成
4.2 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作用明显
当前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的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第三方评价机构,按照各自机构章程,基本上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科技成果评价流程和管理办法,初步完成了科技成果评价咨询专家库建设,汇聚了本专业本行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具有良好的评价工作经验。《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20)》指出,从中国科协积极推进全国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以来,各学会积极探索,主动开展了多种科技评价工作,并取得良好的进展,科技成果评价卓有成效[11]55-58。很多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第三方科技社团陆续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服务业务,评价机构数量、评价业务总量和从业人员数量都得到较快增长,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作为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力量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方面,组织行业权威专家对成果先进性、创新性和应用前景等内容进行评价,给出具有公正、客观和权威的评价结论和评价报告;另外一方面,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科技成果评价对有关技术路线和产业方向进行改进调整,进而提高了科技成果水平、加速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部分科技成果还获得了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
从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来看,第三方评价机构依据法律规定设立,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独立于科技项目的承担方、相关方,其评价工作不受政府部门的行政约束,具有第三方地位上的专业性、独立性;并以合同的方式约定了服务内容、服务权利及义务,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承担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对于保证评价工作的公正、客观、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 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存在的不足
部分研究深入剖析了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存在的问题,如刘淼等[1]指出我国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主体地位不明确、评价方式方法创新性不足、评价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评价专家库储备不足等问题;谭华霖等[4]提出第三方评价面临着主体地位不清晰、规程不够规范、责任不够明确、第三方独立性地位没有法律和制度保障等较多困境;胡亚菲[7]提出专家评议制度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成果评价报告法律效力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等问题。《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0(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指出,我国科技成果评价缺失规范性,开展的科技成果评价活动缺乏规范性和权威性[12]。《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1(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则指出,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开展全面性、专业性评估难,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少;多维度、分类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指标单一、标准定量化、结果功利化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基础研究,并不适用于应用类、技术开发类成果的综合评价[13]。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核心是通过评价促进成果转移转化,2021 年8 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引导规范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但目前仍存在科技成果的分类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独立地位迫切需要法律法规保障以及评价结果主要以申报科技奖励为主的功利化情形、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具体表现为:
(1)评价机构的影响力、公信力有待提高。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独立地位没有得到法律法规确认,无法有效区分和判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自身的权威性、公信力。
(2)评价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科技成果评价质量保障体系没有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评价过程不够规范、材料形式审查不够全面、专家遴选不充分,科技成果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检测报告、经济与社会效益等方面不满足评价要求。
(3)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标准还没有出台。各类机构、组织出于实际工作或树立行业地位需要,纷纷制定相关标准,特别是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评价标准,导致市场对标准的认可度不高。
(4)评价方法不够科学。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不够深入,科学先进的评价技术规范没有得到充分推广和应用。
(5)评价指标有待完善。当前评价指标单一、固定,评价结果用于报奖的功利化问题较突出。
(6)评价专业人才缺乏。从事成果评价的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升,发挥作用不够充分,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转移的作用和效果有待增强。
6 做好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的对策与建议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明确评价目标和方向,为深入开展和做好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指明发展方向、确立前进目标。
6.1 加强科技成果评价指导力度,促进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积极规范并引导第三方评价机构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财政部2020 年12 月印发的《中央本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列出了“技术评审鉴定评估服务”等技术性公共服务内容,因此建议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和评价工作的扶持力度,采取科技项目支持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开展试点和示范工作,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2022 年1 月1 日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第十四条明确了国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科学技术评价制度,为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发展提供了长远、稳定、高效力的法律保障,因此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科技评估工作规定(试行)》等法律政策的基础上,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立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评价体制机制,确立“谁评价、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评价结果责任制以及信用评价制度,明确并规范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的范围、方法、内容、流程,以提高第三方科技评价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提升评价的权威性。
6.2 坚持分类评价导向,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针对不同的成果类别,应分类别确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5),准确评价成果价值。其中,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成果评价申请单位,坚持市场化应用和转化导向,建立相应的成果评价工作体系[14];将评价结果作为项目评价、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15]。
表5 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的分类导向
6.3 增强科技成果评价行业自律,规范科技成果评价行为
我国2021年10月发布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推进技术经理人、科技成果评价服务等标准化工作,因此,科技社团(学会、协会)等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发挥主导作用,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标准化组织等,构建科技成果评价创新联盟。一方面针对当前评价行业管理规范缺失的问题,积极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的机制和模式,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推行行业自律办法,实行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备案管理;另一方面组建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出台评价标准,统一合同样式、约定权利和义务,规范科技成果报告格式、编号,构建统一的科技成果评价管理系统、管理平台,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第三方面推进科技成果评价行业协同创新,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在科技评价流程、标准等方面加强探索和总结,促进规范发展。
6.4 加强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形成操作性强、细化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一套标准化的评价工作体系、工程流程,加强自身诚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
(1)加强自身规范管理。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能否得到采信,取决于该机构能否坚持独立、客观和公正的基本原则,在评价过程中依据评价准则和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科技成果进行分析评判,不受委托方、被评价方及其他机构和人员的影响或干扰,不带有机构或个人的主观臆测。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应积极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以市场为导向、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的科技成果评价需求和要求以及发展趋势,按照国家标准GB/T 22900—2009《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做好评价工作。
(2)分类完善评价指标。考虑到不同应用领域、不同科技成果类型的性质和特点,按照成果基本属性、经费来源、所属行业领域等不同角度,通过在评价指标设置及权重赋值上有所区别、有所侧重,构建与技术开发、社会公益、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等类别相适应的评价规范。
(3)完善专家库管理。行业专家是科技成果评价的“智囊”和“智库”,专业技术能力水平较高、分析判断评估能力较强,熟悉相关领域或行业的研究状况、发展动态,可有效支撑与保障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除了积极构建资深专家团队外,还应充分利用科技主管部门的专家库资源,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建立专家信息系统,及时更新专家资料,做到动态管理。
(4)做好评价过程管理。做好形式审查工作,充分征求专家意见、发挥专家作用,确保申请材料符合评价要求、评价标准;针对评价成果的特点,做好评价专家遴选工作,保证专家独立、客观、公正作出评价结论。
(5)创新网络信息化手段。基于网络平台的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是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的一种新的评价手段,具有高效便捷、效率高、周期短、时间灵活、评价会议过程可记录、可追溯等特点,可有效克服地域、距离限制,充分利用电子签名、网上办公更多更好地发挥全国各地专家的技术优势,“线下+线上”相结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运用概念验证、知识产权评估等方式,开发信息化评价工具,对科技成果进行充分评价,切实提高评价的权威性、专业性[16]。
(6)推广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方法等评价方式方法。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政策规定和专家咨询意见为基础,运用工作分解结构(WBS)和等级评定进行评价,综合形成评价结论。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方法是一种较科学的评价方式,借鉴和运用标准化评价方法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评价的权威性。
(7)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保守商业秘密。落实反不正当竞争法,建立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切实保护科技成果委托单位的知识产权、保守商业秘密,禁止科技成果评价人员不当获取、不当披露、不当使用及不当处置他人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
(8)加强信息公开。评价机构及时公开和更新评价规范、流程、方法,接受社会监督。
6.5 加大评价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做好人才基础保障
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性,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需要科研、项目、财务、知识产权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做好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急需一批业务精干、能力很强的从业人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出台科技成果评价专业技术职称或水平的管理办法,加大成果评价的高素质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畅通评价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和职称晋升通道,通过统一培训、统一考核和统一认证,加快建设专业化评价人员队伍[11]55-58。同时,科技成果评价专业人员应加强学习国家科技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提高政策水平,推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熟悉科技成果评价要求、规范和流程,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按照评价规范标准要求,严格落实评价要求,做好评价工作。
7 结论与展望
当前,我国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发展还有待完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还不高,迫切需要建设一批工作能力强、权威性高、社会影响力大的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促进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国家创新战略。通过科技成果评价调查和文献分析,本研究综合分析了科技成果评价的概念与分类、政策与标准,指出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针对当前评价工作中存在专业化、规范化不足的问题,以增强第三方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为契机,以科技成果评价市场化为突破口,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强第三方评价机构建设、专家库建设、测评报告质量、评价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促进科技成果评价发展建议,助力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
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需要充分适应当前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趋势[17],面向用户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规程;对项目成果的质量、水平、应用前景等给予独立、客观的评价[18],打造权威评价工作品牌,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社会公信力,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