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推测文言实词的词义的八种方法

2023-03-29刘云梅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实词文言词义

刘云梅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些同学觉得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是最难的。因为文言实词的数量最多,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这些实词不仅数量多,而且一部分实词还具有多种含义,大家要掌握实属不易。即便通过积累掌握了众多文言实词的多种含义,但要将其准确地运用到一个陌生的语境中,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平时积累大量文言实词的基础上,我们还需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一些方法,以便在考试中触类旁通,推断词义,攻克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难关。

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以形猜义

以形猜义就是从形声字的结构入手来推断实词词义的一种方法。我们都知道,许多汉字的形和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字的形旁是表意的符号,表示该字的意义或所属的意义范畴。根据这一特点,同学们在平时做题或考试中遇到一些较陌生的形声字时,就可以分析一下形与义之间的关系,据形索义,以形训义。

课内实例: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出自《归去来兮辞》)

2.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第一个句子中的“畴”作何解释?大家虽然不熟悉这个词,但只要掌握了“以形猜义法”,就不难解答这道难题了。根据字形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出,“畴”字是形声字,左形右声,表意的形旁为“田”,所以“畴”的意思应该与“田”有关。据此可推测“畴”为“田地”之意。这用的就是“以形猜义法”。

第二个句子中的“睨”是生僻字,大家若感到不好理解,可仔细分析一下它的结构,便可知它是一个形旁为“目”的形声字。根据“形声字的形旁能表意”这一特点,我们可知“睨”应该与眼睛有关。此外,它的后面接了宾语,应该是一个动词。据此,我们可推测“睨”为“斜视”的意思。

课外实例: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出自《花云传》)

解析: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大家可能无法理解“堞”字的含义。那么,如何推断它的含义呢?它的形旁为“土”,其意义应该与“土”有关,结合前面的“攀”字,我们可以推断“堞”为“城墙的垛口”。

二、分析词性

分析词性就是根据实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推断出实词的词性与词义的一种方法。句子一般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句中各个成分之间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当然,还有名词作状语的情况……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实词所在的位置来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课内实例: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出自《鸿门宴》)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第一个句子中的“善”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词的词义呢?“善”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吗?但将其代入语境,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是不通顺的。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我们可以推断出“善”不是形容词。因为“善”的前面有副词“素”,后面有宾语“留侯张良”。据此可推断“善”为动词,作谓语,意思是“与……友善”或“与……交好”。

在翻译第二个句子时,有的同学将“晋军函陵”翻译成“晋国的军队在函陵”。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关键是大家没有准确理解“军”的含义。如果语感不强,无法准确判断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就容易误以为“军”是“军队”的意思。其实,仔细分析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我们就会发现“函陵”是地名,为名词;“晋”是国家的名称,为名词。此句明显缺少谓语,而“军”恰恰处在谓语动词的位置上,明显充当了谓语,是名詞活用为动词。所以,“军”的意思应当为“驻扎”。

课外实例: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出自《齐民要术》)解析:此处的“资”是“资财”的意思吗?我们可以来推断一下。先分析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资生之业”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作整个句子的主语;“资生”修饰名词“业”,作“业”的定语,且“资”的后面接了一个宾语“生”。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资”作动词,为“获得”的意思。

三、由对称结构推断

由对称结构推断就是根据句式的对称性来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古人行文喜用整齐的句式,以保证句子具有对称之美。在这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中,处在对应位置上的两个词语一般都具有词性相同,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特点。这种对称的结构使得整个句子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且便于吟诵和记忆,也为我们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提供了便利。所以,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我们就可以由“已知”推“未知”,进而准确地翻译整个句子。

课内实例: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出自《谏太宗十思疏》)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3.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出自《过秦论》)

解析:第一个句子的前后两个分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属于对偶句。前一个分句中的“任之”与后一个分句中的“从之”相对应,“简能”与“择善”相对应,“简”与“择”相对应……如果知道“择”是“挑选”的意思,我们就可以推断出“简”为“选拔”的意思。

第二个句子也是对偶句。由“兴国”与“亡身”的意思相反,我们可知“忧劳”与“逸豫”的词义也应该是相反的,自然就可以推断出“逸豫”的意思为“安逸享乐”。

一些同学时常将第三个句子中的“固”当成形容词,将其理解为“险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该句子的前后分句是对称结构。这也是一个对偶句。“据”对“拥”,“固”对“地”。已知“地”为名词,意为“土地”,那么“固”自然也是名词,意思是“险固的地势”。

课外实例: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出自《将者,国之辅也》)

解析:“隙”的意思有很多,比如“缝隙”“嫌隙”,但将它们代入语境,我们会发现都不合适。这个句子其实也是一个对偶句。“国必强”对“国必弱”,“辅周”对“辅隙”。由“强”与“弱”相对,可推知“周”和“隙”也是意义相反的一组词。已知“周”为“周全”的意思,可以推断出“辅”为“不周全、疏漏”的意思。

四、根据语境判断

根据语境判断就是根据该词在上下文中的语言环境来推断其词义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比较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文言文中的实词大都有多种意思。那么,我们该怎样确定一个词在某个句子中的具体意思呢?这就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来推断了。

课内实例:

1.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出自《促织》)

2.乃令张良留谢。(出自《鸿门宴》)

解析:第一个句子中的“售”是翻译的难点。它是“卖出”的意思吗?根据语境,我们可以确定这样理解是错误的。“童子”指科举时代还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操童子业”的意思是正在读书,准备应考。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久不售”中的“售”意为“考取”,而非“卖出”。

第二个句子中的“谢”在《鸿门宴》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且意思各不相同。那么,此处的“谢”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要结合上下文来推断了。上文提到刘邦赴项营请罪,在杀气腾腾的鸿门宴上趁机逃走,并没有向对方告辞,而让张良留下来辞别。后文又提及“沛公不胜杯酌,不能辞”,可见“谢”有“告辞”之意。刘邦没有亲自向项羽告辞,属于无礼之举。因此,“谢”还有“道歉、谢罪”之意。根据语境,我们就推断出“谢”兼有“告辞”和“谢罪”之意。

课外实例:

帝每面称之曰:“此儿黠也,当有所成。”(出自《颜氏家训》)

解析:仅读这个句子,我们可能容易将“黠”错误地理解为“狡猾”。但结合上文(琅琊王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每面称之)的语境,可推知此处的“黠”并非贬义,而是褒义词“聪明”之意。

五、由课内知识迁移

由课内知识迁移就是根据教材中已经学过的文言实词来推断陌生实词的词义。其实,高考考查的绝大部分实词都在教材中出现过。所以,当试卷上出现了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时,我们要迅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回忆一下它在哪些文章中出现过,通过辨析和比较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课外实例:

1.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出自《田单传》)

2.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出自《裴矩传》)

解析:第一个句子主要考查文言实词“乘”的意思,它是在教材中出现过的实词。大家如果熟悉语文教材中的《卫风·氓》,很快就能联想起文中的“乘彼垝垣”这个句子。“乘彼垝垣”中的“乘”是“登上”的意思。我们将其代入1句中检验,就能发现此处的“乘”也是“登上”的意思。

第二个句子主要考查文言实词“务”的意思,它也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实词。我们可以联想到语文教材中的《过秦论》,找到“内立法度,务耕织”这个句子。这个句子中的“务”是“致力”的意思。我们将其代入2句检验,就能发现此处的“务”也是“致力”的意思。

六、利用成语推断

利用成语推断就是借助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成语保留了古代汉语中许多实词的词义和用法,大家对此也比较熟悉。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创新平台平时积累的成语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课内实例: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出自《六国论》)

2.举类迩而见义远。(出自《屈原列传》)

解析:第一个句子中的“速”是翻译的难点。同学们如果能联想到成语“枉道速祸”,就可以推断出此处的“速”为“招致”的意思。

第二个句子中的“迩”是翻译的难点。同学们如果能联系起熟悉的成语“身遥心迩”,就可以推断出此处的“迩”为“近”的意思。

课外实例:

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出自《大唐新语》)

解析:此处的“绳”并不是“捆绑”的意思。有一些同学联想到语文教材中学过的“木受绳则直”,认为“绳”是“木工用的墨线”,为名词。这显然不合语法规范。因为句子中的“绳”明显为动词。大家如果能根据语境“飞骑犯法”,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就可以推测出此处的“绳”为“制裁”的意思。

七、由字音推断

由字音推断就是通过分析字词的读音,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的一种方法。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的通假字,它们是我们疏通文章大意的一个障碍。一组通假字之间的读音往往相同或相近。当我们无法根据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推断出实词的含义时,不妨从通假的角度考虑,以音猜义。

课内实例:

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出自《孔雀东南飞》)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出自《鸿门宴》)

第一个句子中的“取”与“娶”同音,是通假字,为“娶妻”之意。

第二个句子中的“倍”显然不是“一倍,加倍”的意思。句中的“倍”是动词,与“背”同音,为通假字,意为“违背”。

课外实例:

性闲木工,佣赁以给供养。(出自《郭平原传》)

解析:将“闲”的本义和引申义代入原句,我们会发现解释不通。“闲”与“娴”同音,是通假字,为“熟习”之意。

八、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在阅读或考试中只用一种方法来推断实词的词义,结果可能并不那么准确。对此,我们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方法,以获得更准确的解释。

课内实例: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自《捕蛇者说》)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出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一个句子中的“殚”比较难理解。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对应关系推断出此句为对偶句,通过分析对称结构,可以由已知的“竭”(用尽之意)推断出“殚”为“用尽”之意。之后,根据成语“殚精竭虑”,我们可以进一步检验出此句中的“殚”的确为“用尽”之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综合使用了“由对称结构推断”和“利用成语推断”这两种方法。

针对第二个句子,我们同样可以使用“由对称结构推断”推断出该句子为对偶句。“寡”与“亲”相对,且意思相反,据此可推断出“畔”是“顺”的反义词。之后,根据“畔”的读音和“叛”相同,可推测出“畔”为通假字,意思是“背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综合使用了“由对称结构推断”和“由字音推断”两种方法。

课外实例:

夜半扣户甚急,(董三奇)趋启视。(出自《董三奇传》)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需重点思考“趋”的意思。

首先,从字形上推断,“趋”是一个形声字,形旁是“走”,其意思应该与“行走”有关。然后,联系语境“夜半扣户甚急”,可以得出“趋”的意思是“疾行、快走”。

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往往会更加准确。我们在这里使用的是“以形猜义”和“根据语境推断”两种方法。

以上是笔者总结的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八种方法。大家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无疑会非常顺利。当然,使用好方法需以掌握好基础知识为前提,否则有再好的方法也是徒劳。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多积累、多运用、多实践、多总结,以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績。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实词文言词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字意与词义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