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因子
2023-03-29王春红
王春红
“双减”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关系到语文教育体系的完善,也关系到“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推进,对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通过德育等教育工作的渗透,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在新课导入中渗透德育
教师合理设计新课导入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新课导入环节渗透德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升华。教师可利用学生愿意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歌颂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的诗歌。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雷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环节:“这首歌的主人公是雷锋叔叔,你知道雷锋叔叔为什么是我们的‘好榜样吗?”接下来,教师给学生介绍与雷锋有关的俗语“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绘本、纪录片等,讲述雷锋的故事。最后,教师总结:“雷锋叔叔就是这样一个助人为乐的人,还特别关心小学生的成长,雷锋叔叔经常到学校给小学生讲故事,做游戏,他们都特别喜欢雷锋叔叔。可是,有一天,他们得到了雷锋叔叔因公牺牲的消息。雷锋叔叔再也不能来了,同学们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就结伴到处去寻找雷锋叔叔。同学们满怀深情地呼唤‘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通过新课导入环节德育的渗透,学生初步认识雷锋克服困难帮助他人的美德。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阅读教学的环节,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呈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短文,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与怪石,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黄山奇石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是观看录像,让学生了解黄山的秀丽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说出奇石的名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观察等能力。在文本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方式是提问,通过提出“奇石‘奇在哪”“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对比替换词语后的整体意思”等问题,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构建完整的想象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解决“黄山‘四宝有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像黄山这样著名的风景区吗”等问题,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强化学生热爱大自然、家乡、祖国的感情。教师只注重教材浅层内容的挖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内容,才能达到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
语文学科集知识、能力、工具、文学欣赏等于一体,也是一门重要的思想教育学科。正所谓“文以载道,道在其中”,教师找准文章中爱国主义等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才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
比如,《朱德的扁担》讲述了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故事,赞扬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文本以“人物”为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本文叙述了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学生只有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上课前,教师要简单介绍这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这篇课文的德育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故事,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这个故事的年代久远,学生无法做到感同身受,教师可从学生不常见的扁担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调扁担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朱德同志以身作則的革命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与表达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图片或生活经验等,多角度思考“朱德同志为什么让人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战士们开始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等问题,让学生有独到的学习见解,确保对文本内涵理解的深度,以此达到透过文字表象看到本质的教学目的。
三、在语用实践中渗透德育
语用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实现德育理念的知行合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短剧编排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中有更多的情感触动与学习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等课外教学基地,对学生渗透“社会即教育”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充当“小小解说员”“记录员”,传播传统文化,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深受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类的课后作业。比如,《传统节日》是一首民谣,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习俗,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分支,蕴含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采访的方式,搜集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等资料,包括童谣、剪纸等传统文化,以视频或图片、文字等方式呈现。在学习课文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包饺子、包粽子、制作月饼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传统文化习俗,激发民族自豪感。
总之,“双减”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学情,合理设计德育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和德育渗透点,丰富德育渗透的途径与内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