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2023-03-29冯洁
冯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策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使德育有机渗透到文本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思考能力。
一、利用语文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统编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家国情结,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
语言是文化的根,是生命的声音,是人的心灵之乡。统编教材中的文本大部分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德育素材,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将这些德育素材与语文教育融合在一起。例如,家庭、友情、尽孝、敬老、弘扬传统文化等,这些主题都是比较好的德育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包含这些主题的文章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不同的文章学习中,深入理解同一主题的德育内涵,增强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情操,促进德育发展。比如,在《梅花魂》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梅花的品行,感受作者深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以语言技能推动德育教育
从传统德育教育的视角来看,大多数的学校在实施德育教育时,往往会采取不定时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缺少灵活性。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对学生进行说教式的德育教育是不可取的,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审美疲劳。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知识,教师可以将其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解读,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一些符合学情的课外读物给学生阅读。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雷锋》这本课外书,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教师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详细解释书的德育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教师所说的内容进行内化,与书中的知识相联系,再把自己的想法归纳出来,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
三、以多元化活动开展德育教育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性格特点,组织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文本为依托,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感受德育教育的意义。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深入发掘角色的性格特点,努力发现角色具备的美好品质。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理解力和德育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某一段有德育教育意义的文本作为教学的典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向学生讲解其中蕴含的德育知识,让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内容与文本的内容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此外,课外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身边的环境整洁美观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能和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联系在一起。为了改正这部分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有序地参加课外活动,打扫校园周边的卫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环卫工人工作的不易。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德育素质。
四、用信息技术推动德育教育发展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德育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学校通过建立与师生互动的网上沟通与分享的平台,促进语文教育与德育教学融合发展。
信息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間的界限,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网上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和课后交流等方面的指导。比如,在学习《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网上平台发布信息,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的视频,深刻体会人民群众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平台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打基础。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德育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在网上进行德育教育知识竞赛。在所有学生答完题后,教师会对试卷进行打分,根据分数决定竞赛的结果,给表现优秀的学生一定的奖励。德育教育知识竞赛,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德育素质。
五、用信息技术确定教学主题
语文学习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包括许多主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参与程度来选择学习的内容。
例如,“背起行囊走四方”,举办这个学习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离开书房,遨游世界,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拓宽眼界,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学到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出去旅行是一个特别好的锻炼机会。因此,学生要想参与“背起行囊走四方”这个活动,就要从网上查询相关信息,列出活动计划。课本上列举了三项运动,一是故乡风光,二是有许多有趣的旅行,三是历史遗迹。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分成不同的小组,参加某一项运动。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把德育教育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彰显语文与德育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