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践取向与设计理路
2023-03-29张金龙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将“跨学科学习”纳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引发语文教育界广泛关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张扎根真实的日常生活情境,以综合性实践活动为载体,培育“跨学科”多元能力。推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践落地,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实现场域联动,构建“课程化”的真实学习情境;遵循语文本位取向、双向整合取向、工具辅助取向、“超学科”取向等科学的课程实践取向,推进项目式教学;积极引导多元评价,追求“可见的跨学科学习”。
关 键 词 跨学科学习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课程标准
引用格式 张金龙.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践取向与设计理路[J].教学与管理,2023(10):39-42.
面对知识生产范式发生重大变革、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养“跨学科学习”能力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将“跨学科学习”纳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引发语文教育界广泛关注。与科学教育领域STEAM模式日趋“显学化”相比,围绕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萌发阶段。为确保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践落地,全面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必要发掘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核心蕴意,遵循科学的课程实践取向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核心蕴意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知识生产范式基本遵循“高度综合—高度分化—高度分化+高度综合—高度综合”的一般发展规律[1]。经历了传统文史哲“三位一体”的高度综合阶段、“癸卯学制”独立设科以来的高度分化阶段,当前语文学科正逐渐转向第三个发展阶段,追求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在知识生产范式转型背景下,组织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需要立足课程标准要求,准确把握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核心蕴意。
1.扎根真实的日常生活情境
脱离真实的生活情境,追求纯形式化的读写能力训练是困扰语文教育的一大积弊。在这种教育理念下,语文学习与运用被限定在学校教育场域,语文学科成了一门与实际生活并不发生关联的“经院哲学”。经由语文学习活动而获得的学习经验,只有在师生双方心照不宣、默契配合所营造的“教育情境”中才会有效,一旦走向真实的生活情境,学习经验的虚假性和局限性就会显现出来。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则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时空边界,强调扎根真实的生活情境,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赋予语文学习经验以生活的价值与意义。语文“跨学科学习”发生的时空场域,可以是“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文具店”“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学校、社区”,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生活场景、文化场馆等”。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和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等母题,可以是“环境、安全、人口、资源、公共卫生”等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是“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文化现象,也可以是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想象憧憬,而对于第一学段儿童来说,还可以是“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养护一种绿植或小动物”等日常生活主题[2]。简言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强调,语文学习与运用的场域就是儿童日常生活的场域,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和内容,就是儿童日常生活所要面对的真实主题和内容。
2.以综合性实践活动为载体
单一学科学习观强调学科知識的有序性和逻辑性,力求以最经济的时间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特定的学科方法与学科思维。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语文学科构筑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这个抽离情境的封闭空间内,立足语文教科书展开单向度的听说读写能力练习,不考虑语言形式所承载的语言质料与发生情境。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关注到知识的交叉性、整体性和情境性,强调在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全面整合语文学科内部以及各学科间知识、方法与思维。具体来看,课程标准要求开展的综合性活动,第一学段包括“借用、购买、整理图书和文具”“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等;第二学段包括“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参观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调查研讨”等;第三学段包括“戏曲、书法、篆刻、绘画、刺绣、泥塑、民乐等相关文化活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等;第四学段包括“科技活动”“校园调查”“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相关专题“学习与研究”“社区文化活动与文化建设”等。完成这些“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学生需要运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多学科知识,共时性地开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进而全方位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培育“跨学科”多元能力
传统观点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关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性学科,具有工具性特点,主要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文字方面的条件保障,至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与思维等内容,不是语文学科所应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要坚决规避“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等错误行为。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突破了狭隘的语文工具论取向,倡导学科集群双向互动,培养“跨学科”多元能力。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互为基础、互为前提。一方面,语文学科本然地为其他学科学习提供语言工具,而另一方面,其他学科也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与前提,“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跨学科学习”就必须考虑其他学科的学习状况,受其他学科学习状况影响。其次,主张课程内容注重多元能力的培养。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赋予其他学科以课程内容的价值与地位。例如,第一学段在“借用、购买、整理图书和文具”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识字、说话、计算、设计、美化”,偏属于数学、美术等学科的“计算、设计、美化”能力,明确成为语文学习的必要内容。最后,重视培养“跨学科”综合解决问题能力。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反复强调,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组织“调查研讨”“校园调查”等综合性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围绕日常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培养学生“跨学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阶能力。
二、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践取向
推动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有效实施,在准确把握学习任务群核心蕴意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课程实践取向,基于科学的课程实践取向进行教学设计。从理论上讲,根据学科间的主从关系,语文“跨学科学习”主要包括四种取向:语文本位取向、双向整合取向、工具辅助取向、“超学科”取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遵循语文本位取向、双向整合取向、“超学科”取向,适时采用工具辅助取向进行教学设计。
1.语文本位取向
语文本位课程实践取向是指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语文学科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其他学科居于从属地位,多学科介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语文学习,重在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不是丰富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这一取向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有所实践。如在讲授柳宗元《江雪》过程中,有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诗歌意象与意境,鉴赏宋代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用英文翻译诗歌题目《江雪》、诗句“独钓寒江雪”,比较原诗与英文译版之间的差异[3],绘画、翻译等活动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学生美术、英语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而在于辅助、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中富含的意境,以及柳宗元“诗中有画、诗中有人”的艺术风格,进而体会祖国语言文字含蓄凝练、言约义丰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真挚情感。在学术研究领域,学者们讨论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多属于语文本位取向,认为必须围绕语文学科的关键概念和现实问题,组织“跨学科”的语文学习[4]。进一步分析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可以发现,该学习任务群以语文本位的课程实践取向为主导,强调语文“跨学科学习”要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各门学科知识与技能,组织“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面向真实情境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双向整合取向
双向整合课程实践取向是指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又要提高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高度整合,二者互为目的和手段,不存在明显的主从关系。这一取向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在美国2010年发布的《历史/社会研究、科学、技术学科中英语语言艺术与读写素养州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 Literacy in History/Social Studies,Science,and Technical Subjects)中有着充分体现,该标准秉持双向整合理念,强调运用“跨学科学习”策略,在历史/社会研究、科学、技术等学科中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艺术与读写素养,同时要融会贯通,在英语学科中学习历史/社会研究、科学、技术等学科知识、方法与思维[5]。双向整合取向在我国古代知识生产“高度综合”阶段也有所实践,无论先秦时期的诗乐舞“三位一体”,还是传统文史哲“三位一体”,均是协同发展语文素养与其他学科素养。当前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部分主题,也主张组织双向整合取向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例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习识字、说话、计算、设计、美化”,第四学段“学习设计问卷、访谈、统计、分析,撰写并发布调查报告”,其中“计算、设计、美化”以及“设计问卷、统计、分析”等其他学科素养已然成为语文学科所要关注的重要內容,获得了与语文素养平等的地位。
3.工具辅助取向
工具辅助课程实践取向是指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语文学科居于从属地位,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和手段;其他学科居于主导地位,是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关注的重点。与语文本位取向、双向整合取向不同,工具辅助取向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并没有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获得“合法”地位,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对这一取向也多持批评和反对态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时会无意识地偏离语文“正轨”,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但这并不是基于工具辅助取向作出的理性设计,并不是理想的教学形态。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立足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核心蕴意,适当进行工具辅助取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具有特殊的作用与价值。最为典型的是,将工具辅助取向作为语文本文取向、双向整合取向实施受阻后的必要补充,利用语文教学时间补齐其他学科素养短板,进而确保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落地。例如,在“学习设计问卷、访谈、统计、分析,撰写并发布调查报告”时,如果学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访谈”“撰写并发布调查报告”等语文能力,但“设计问卷、统计、分析”等方面却存在较大问题,便应在随后组织的语文“跨学科学习”中重点培养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语文能力的培养则暂居辅助地位。
4.“超学科”取向
“超学科”课程实践取向是指语文“跨学科学习”,最终指向的是超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素养的、一般性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这一取向虽然也重视发展相关学科素养,但相关学科素养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居于从属地位,起辅助作用。例如,第一学段“养成爱书、爱文具的好习惯”“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第三学段“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在具体落实这些课程内容时,综合运用语文学科在内的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够发展各学科素养,但形成“好习惯”“观察力”“跨媒介表达”等“超学科”的一般性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才是课程的核心要义。值得提及的是,基于“超学科”取向组织语文“跨学科学习”,各学科处于从属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各学科处于从属地位的就属于“超学科”取向。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目标缺失或目标不当等错误的教学实践,这些错误做法偏离了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核心蕴意,既不发展相关学科素养,也不关注学生一般性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培养。组织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应当认识到“超学科”取向与这些错误做法的本质区别,坚持科学的课程实践取向而进行教学设计。
三、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的设计理路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作为崭新的课程内容,与先前的“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但又表现出新的时代特质。推动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践落地,可以充分汲取传统教学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学习任务群的核心蕴意,基于科学的课程实践取向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1.场域联动,构建“课程化”的真实学习情境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张突破传统学校教育时空局限,扎根儿童真实的日常生活情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这就客观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合作,共同构建符合课程实施要求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就学校而言,一方面要围绕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创设“类真实”的生活化学习情境,规避虚假的人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成长需求,助力先有概念的转变以及新经验的增长,确保学校场域习得的语文“跨学科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社会场域顺利迁移;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承担起与家庭、社会沟通联系的责任,向“重要他人”说明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意义与要求,强调协同育人的必要性,提供可供参考的具体策略与方法。就家庭而言,家长要自觉提高参与意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家庭场域进行语文“跨学科学习”,能够获得相对专业的指导与必要支持。如学生“在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父母需要做到适度参与,既不能完全放任不管,也不能越俎代庖。就社会而言,社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组织部门需要为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提供场地、设备保障,相关工作人员也可以临时充当教师角色,发挥专业优势,为语文“跨学科学习”提供更加多元和专业的视角。
2.遵循科学的课程实践取向,推进项目式教学
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组织语文“跨学科学习”,这些方法从总体上看可以划归为两大范式:一是常规教学范式,主要在阅读课、写作课等常规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要素。遵循的课程实践取向不同,相关学科要素的目的和功能有所不同,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也要作出相应调整。二是项目式教学范式,主要通过整合各学科知识、方法与思维,在完成学习项目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自主建构。鉴于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以综合性实践活动为载体,采用项目式教学具有天然的适切性。设计项目式教学,首先,要基于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规定的主题,选择恰当的课程实践取向,设计项目总目标与项目重难点。其次,分解项目总目标,将子目标转化为综合性实践活动,安排活动时序。再次,将综合性实践活动转化为课时任务,明确课时教学目标与教学所需条件,设计问题驱动的学习活动。最后,无论何种课程实践取向的项目化教学,均需要重视项目成果的表达与交流、评价与反思环节,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与反馈。需要说明的是,学习项目的设计与组织,既可以由教师负责,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是,随着学段的提高,应该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此外,学习项目的实施还应该保持高度的灵活性,能够随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动态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式教学的实践优势。
3.积极引导多元评价,追求“可见的跨学科学习”
坚持多元评价是推动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践落地的重要策略。首先,要重视多元主体评价,既关注教师评价,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父母评价以及社会评价,在多元主体评价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形成自我评价意识与评价能力。其次,要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通过课堂观察、对话交流、自我报告等方式,广泛收集各类资料,及时评价学生在项目式教学中的学习状况,同时利用评价信息发现“跨学科学习”的改进空间,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助力学生更好地建构“跨学科学习”经验;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结果性评价,通过分析学习项目的最终成果,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反思整个项目式教学活动,为接下来改进语文“跨学科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再次,既要重视语文核心素养评价,也要重视考查其他学科素养以及“超学科”的一般性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最后,要充分利用考试“指挥棒”所具有的提高、激励、促进学习的正向功能,科学命制“跨学科学习”纸笔测试题目。试题命制要坚持“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围绕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采用“课程目标—项目目标—课时目标—学习内容—命题方式”五维量表策略,创设“类真实”的情境化项目,通过分析学生对新项目完成情况,评价“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庆玲.重审学科分类及其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05):53-6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36.
[3] 孙立权,王春.经典重读:柳宗元诗《江雪》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7(Z1):35-39.
[4] 刘丰,徐鹏.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2022(02):4-8.
[5] 吳刚平,庄燕泽.中美语文课程跨学科整合设计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10):75-91.
【责任编辑 关燕云】
*该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三新背景下辽宁省语文课程创新性实施研究”(JG21CB23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