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人才类别及成才心理要素探析*
2023-03-29赵正泰高明周
赵正泰 邱 啸 高明周
(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室管理处,山东 济南 25035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1]指出,要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成长途径,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保障,而探究其成才路径及其心理要素则是关键。
1 中医药人才分类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人才的界定是:“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2]。亦有学者指出,人才,是少数具有优越的内在素质,以其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做出超常贡献的人[3]。因此人才的关键要素是具有专业知识或技能且对社会有贡献。
1.1 中医药人才界定 中医药人才则是具有中医药理论相关知识或技能,且对中医事业或社会做出贡献的高素质的人。对于中医药人才的认定我们可以从国家、地方政府评选文件窥探一斑,综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关于评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通知》及《关于组织开展山东名老中医、名中医药专家和基层名中医评审工作的通知》,相关评审条件有医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重大学术价值或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中医药创新性成果;研究型专家还需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创造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同行专家公认;身体健康,能够坚持中医临床实践,并积极开展学术传承活动和培养后继人才工作;无私传授学术经验,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等。其核心条件即中医药理论知识扎实,相关诊疗技术精湛,推动中医药事业继承发展,为社会和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1.2 中医药人才分类 伴随中医药不断发展,中医药领域涌现出不同类型的人才,由于中医药兼具自然人文2 大学科属性,因此中医药领域人才也有不同分类。厘清中医药人才的概念有助于有侧重地对不同类型人才进行分析把握,从而更清晰研究不同类型中医药人才的成才路径。
自然领域型是中医药人才的主体,如中医临床人才、中医理论研究人才,中医理论研究人才又可分为以中医自身理论研究为主的人才和以现代科学研究为主的中医人才。人文领域型主要包括中医文献、中医哲学、中医文化等方向的研究人才。其中一部分是兼具自然人文的中医药综合型人才。
中医临床人才,主要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具有高超的诊查论治疾病技术的人才,其侧重中医理法方药的临床应用。如国医大师朱良春、张志远等,为中医药临床事业奋斗终生,誉满一方。
中医研究型人才,主要指以中医原有理论为基础,进行中医理论创新研究的人才。如古代发展出脾胃论的李东垣,发展出“命门学说”的张景岳、赵养葵等医家,当代构建中医体质学说的王琦教授,他们的理论创新均是在原有的中医理论基础上的总结提高和凝练。
现代科学研究中医型人才,主要指在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还原或验证中医理论的人才。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
综合型中医药人才,主要指理论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均具有较高成就的人才。如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作为中医内科临床专家,在继承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技术在心血管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另外,近年来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也是中医药专业人才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事创新性活动,并能为社会和组织创造价值和贡献的人才[4]。随着时代发展,人类健康理念变化,中医药事业需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亦需要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参与。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中医药领域涌现出交叉学科下的创新型人才,促进了中医药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人才,其在创新能力、多学科知识掌握,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 中医药人才成才路径
中医药人才成长路径包括家传教育、师承教育、院校教育、自学成才、跨学科学习。家传教育主要指家族世代行医,子承父业式模式;师承教育主要指通过以学徒身份在某中医药专家门下学习并临床实践的成才模式;院校教育是指通过接受中医药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系统培养的成才模式;自学即通过熟读中医药相关书籍并自我实践摸索的成才模式;跨学科学习主要是指交叉学科学习,通过学习其他学科而研究中医药,其多具有多学科学习背景。
相关学者从经济、政治、文化、中外交流等社会因素探讨中医群体成才[5]。从理想、品德、学习、能力等个人因素探讨名医成才因素[6]。如以《名老中医之路》为基础资料,通过整理分析81 位名老中医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传承模式等分析中医成才关键,总结认为笃信中医、熟读经典、师承亲授、勤学善问、勤于临证、勇于创新等因素相互作用促进中医成才[7]。亦有通过收集国医大师个人经历和成长过程的书籍及文献,从学习中医的年龄、背景、方式以及思想等方面分析国医大师成才规律,认为精于传统文化、勤于临床实践、重视承古创新、顺应时代潮流、政府社会重视是现代中医成才的主要因素[8,9]。但相关研究尚显笼统,由于中医药人才类型的多样化、职业的特殊性等,作者认为有必要从心理要素角度对中医药成才进行深入分析。
3 中医药成才要素分析
弗兰克·帕森斯系统阐释的“人职匹配理论”指出职业与个人特性有密切关系。不同职业有不同要求,不同人有不同特性,不同特性适合不同工作。中医药专业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其同样对从事中医药者具有特殊要求。在清·夏鼎《幼科铁镜》中就有某些性格、某些气质类型不宜行医的记载。因此,作者认为中医药成才要素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研究。
3.1 环境要素
3.1.1 时代成长背景 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中医药发展在近代以来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相关中医药人才在质和量上均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西医的冲击下,俞樾等人提出“废除中医”的口号,北洋政府时期,中医被排除到正统的教育系统之外,后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余云岫等关于“废止中医”的相关提案[10]。可见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医药发展环境非常恶劣,没有相关的发展政策及社会舆论,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也异常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逐渐重视,中医药发展迅速,尤其是中医药高校的设立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医药更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时机,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政策,国家对于中医药发展投入巨大经费,其中包括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持。因此时代背景是中医药人才培养重要的环境因素。
3.1.2 家庭成长环境 通过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成长环境对中医药人才的兴趣培养,以及道德品质塑造具有重要影响。一部分名中医具有明显的家传背景,从小耳濡目染,培养了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兴趣,积累了基本的中医药知识,为日后中医药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周仲瑛从小看到父亲使许多患者摆脱病痛,中医药的神奇吸引了年幼的他,其13 岁便正式随父亲研习中医[11],终成一代大医。
3.1.3 学校成长环境 多数中医药人才依托学校而成长,学校的教学科研环境、教师的学识素质、学校的校风班风均对中医药人才成长产生影响。30 位国医大师中,接受过院校教育模式的有22 位[11],系统接受正规院校教育为多数国医大师日后发展打下了基础,其在中西医专业基础知识和品德培养及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3.2 个性心理特征 除基本身体状态要求,个性心理特征是更重要的成长成才要素。心理要素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其与人才的基本素质密切相关,自身心理要素是影响中医药人才成才的主导因素。
3.2.1 能力
3.2.1.1 学习知识能力 主要是指学习中医药知识的能力,如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对中医诊断望闻问切的理解,对中药功效、方剂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对中医经典理论的领悟,对现代医学知识的了解,以上均是对中医药相关知识学习能力的体现。以往有关名老中医经验的研究中,读经典作为首要的学习经验体现出中医理论知识的重要性[12],多数医家强调《黄帝内经》提出的“诵解别明彰”,学习中医相关知识需要循序渐进,既需要一定的能力,还需要掌握相应的方法。
3.2.1.2 技能掌握能力 中医药专业实践应用性强,要求中医药人才对于中医药相关技能有较强的掌握能力。如临床实践中望闻问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辨证论治能力、辨药开方能力、针灸推拿能力等临床技能。
金世元从14 岁到复有药庄做学徒到成为国药泰斗,得益于少年时的勤学苦练和博览历代医药名著,其通过不断苦练和细致的揣摩、观察,百炼成钢[13]。众名老中医所强调的“勤临床”,即是通过不断临床提高中医临床技能掌握能力。
3.2.1.3 模仿与创新能力 中医药事业讲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师承是中医药传承的有效手段,尤其是传统的师带徒模式,需要学徒跟师中医师数年,而出师的标准则是学到师傅理法方药的思想精髓,而这首先需要学徒的模仿能力。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又需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就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能力是关键。尤其是中医药+的趋势下,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需要交叉学科研究,中医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结合更需要中医药人才具备创新能力。
3.2.2 气质与性格 中医药由于专业的原因,其需要学习者具有“医者仁心”,《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第二》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素问·移精变气论》:“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宝命全形论》:“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徵四失论》:“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因此中医药成才其中有道德品质要求,又有气质性格要求。
中医药人才不管是中医药临床专家,还是中医理论研究专家均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质要求,正如上述所言,在掌握相关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临床专家还需要临证时静气凝神,深思熟虑,综合论治疾病,这就需要相关人才具备谨慎、深思、平静、镇静、随和等特质。而对于中医研究专家来说则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谨慎深思的特质,因此其气质类型更集中于表1 的稳定外向型和稳定内向型[14]。
表1 气质类型及其特质
由于中医药专业要求关注医患关系的处理,中医药人才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其应该具有一定的性格倾向性。性格作为对现实的习惯化态度和个体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反映人的认知、情绪及意志活动等心理过程。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勤奋努力,在临证过程中严谨负责,在对待患者态度上和蔼大方、平易近人等良好性格也是中医药人才在学习和临证中应有的素质。
综上所述,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发展和创新的关键,由于中医药学兼具自然与社会属性,中医药人才划分具有不同的类别,即中医临床型人才、中医理论型人才、中医综合型人才、多学科交叉型人才等。其成才亦存在不同路径,包括家传教育、师承教育、院校教育、自学、跨学科学习等不同方式。基于中医药专业要求,中医药人才成才应具备学习中医药知识的能力、掌握中医药专业技能的能力,以及模仿和创新的能力,对传统医药、传统文化感兴趣,且多沉稳内敛,有济世救人之德。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个性心理特征作为核心要素对人职匹配度的影响,以更科学地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