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四肢着床操作法对高龄初产妇妊娠结局和产后舒适度的影响
2023-03-29胡愈芝邹小玲谭红艳
胡愈芝 邹小玲 谭红艳
随着社会观点的转变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生育延迟,高龄初产妇数量随之增加[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屈膝半卧位作为女性第二产程的分娩体位,该体位有利于助产士观察产程,便于各种助产操作[2]。但是循证医学证据表明[3],屈膝半卧位可增加骶骨和尾骨的压力,限制了骨盆可塑性,导致骨盆空间相对狭窄,影响胎儿下降。由于高龄初产妇激素水平逐渐减退,常规屈膝半卧位可导致产程延长,并增加阴道助产率和会阴侧切率[4]。同时半卧位还可增加宫缩频率,容易使产妇消耗更多的体力,导致产后舒适度不佳[5]。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正常分娩监护实用手册》中指出[6],产妇可以采用自己感觉舒适的体位进行分娩。四肢着床操作法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分娩体位,其操作要点是将双掌和双膝跪于床上,整个身体呈趴着的姿势,该体位是处理肩难产的首选方法。研究证实,四肢着床操作法可有效缩短第二产程,会阴侧切率明显低于仰卧位[7]。然而采用四肢着床操作法时,需要用四肢支撑产妇整个身体重量,容易导致产妇疲劳,加上高龄产妇身体机能开始减弱,难以坚持此体位。研究表明,产妇采用四肢着床操作法感到疲劳与上肢支撑身体重量有关[8]。因此,本研究四肢着床操作法进行改良,将上肢支撑身体重量改良为导乐球支撑上半身,并将此改良体位应用于高龄初产妇,旨在为高龄初产妇分娩体位的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降低会阴侧切率是改良分娩体位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本研究以会阴侧切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按照2组率比较的样本量计算公式:取α=0.05,β=0.1,查表得μα=1.6449,μβ=1.2816;P=(p1+p2)/2,δ=(p1-p2),p1、p2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阳性率。本院既往高龄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约为22%,采用改良方法后预计可以降低至2%,代入上述公式,计算每组41例。在此基础上增加15%脱落率,最终每组48例,总样本量96例。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0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高龄初产妇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本研究经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分娩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35岁;(2)初产妇,单胎、足月;(3)无阴道分娩禁忌症,计划在本院经阴道自然分娩;(4)产妇认知功能正常;(5)告知产妇和家属本次研究方案,取得产妇配合。排除标准:(1)孕前有尿失禁史、盆腔脱垂史或盆腔手术史;(2)合并妊娠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3)经医生诊断为高危妊娠或具备绝对剖宫产指征。剔除标准:(1)分娩过程中要求更换其他体位;(2)急产;(3)因畸形或死胎行引产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对照组第一产程采用自由体位待产,第二产程实施屈膝半卧位。助产士按照《助产学》中的方法实施接产:待宫口全开时,协助产妇平卧在产床上,床头抬高约40°~50°(以产妇舒适为宜),双腿屈曲向外展,双脚踩在下端支架上,两手扶在床边把手上。宫缩时,指导产妇双手紧握把手,用力向上拉并屏住呼吸,宫缩间歇期松开双手休息。助产士用手控制胎头速度,协助胎儿缓慢娩出。胎儿娩出后晚断脐,擦拭身体后实施母婴皮肤接触。第三产程助产士更换无菌手套,协助胎盘娩出,检查软产道后缝合会阴伤口。
1.3.2 试验组:试验组产妇第一产程采用自由体位待产,第二产程实施改良四肢着床操作法:宫口全开时,助产士协助产妇跪在产床,双膝与髋部同宽,膝盖下垫上软枕,避免膝盖长时间支撑身体造成的不适感。准备一个导乐球,让产妇趴在导乐球上支撑上半身。宫缩时指导产妇上半身维持前倾姿势,左侧膝部着床,右腿向上抬呈助跑式,屏住呼吸向下用力,宫缩间歇期趴在导乐球上休息,或按照产妇意愿协助其更换舒适体位休息,然后重复保持改良四肢着床姿势继续向下用力,直至第二产程结束。当胎头露出后,助产士清洗产妇外阴,戴上无菌手套进行接产。由于产妇第二产程为改良四肢着床操作法,因此助产士无需让胎头俯屈。每次宫缩时用手托住胎头,控制胎头缓慢娩出;当胎头着冠后嘱产妇不要过度用力,尽量利用重力和子宫收缩力的作用,协助胎儿在宫缩间歇期娩出。胎儿娩出后协助产妇将体位更换为平卧位,待羊水流完后在臀下垫上无菌垫。新生儿处理和第三产程操作方法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
1.4.1 妊娠结局:包括产妇分娩方式(自然分娩、阴道助产、剖宫产)、第二产程时长(从宫口全开到胎儿娩出时长)、产后2 h出血情况(称重法)、会阴损伤情况等,其中会阴损伤包括会阴是否侧切以及会阴裂伤情况,会阴裂伤按照《助产学》[9]标准评价,无裂伤:会阴皮肤和阴道黏膜无撕裂,Ⅰ°裂伤:会阴皮肤和阴道黏膜有撕裂,但出血不多,Ⅱ°裂伤:会阴部肌肉损伤,累及阴道后壁黏膜,解剖结构较模糊,出血较多;Ⅲ°裂伤:会阴深部撕裂,肛门括约肌断裂,但未伤及直肠黏膜;Ⅳ°裂伤:肛门、直肠和引导完全贯通,组织损伤严重。
1.4.2 产后舒适度:包括产后24 h会阴肿胀、产后24 h会阴疼痛和产后24 h疲乏程度。①会阴肿胀[10]:采用软尺测量会阴肿胀程度,评价标准:Ⅰ°肿胀:会阴皮肤发红,但无明显肿胀;Ⅱ°肿胀:与健侧皮肤相比肿胀高度<1 cm,肿胀范围在切口2 cm内;Ⅲ°肿胀:与健侧皮肤相比肿胀高度1~2 cm,肿胀范围在切口2~3 cm;Ⅳ°肿胀:与健侧皮肤相比肿胀高度>2 cm,肿胀范围在切口3 cm以上。②会阴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11],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疼痛,让产妇选择最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数字,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③产后疲乏:采用产后疲乏量表(postpartum atigue scale,PFS),由美国护理专家Milligan等[12]研制,该量表包括1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4级评分,1分=从来没有,2分=有时如此,3分=经常如此,4分=总是如此,总分范围10~40分,得分越高代表产后疲乏程度越高。研究证实,中文版产后疲乏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8,重测信度为0.949,信效度良好[13]。
1.5 质量控制 正式试验前,对助产士进行改良四肢着床操作法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助产士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和会阴保护接产技术。会阴肿胀和会阴撕裂情况由助产士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判定;调查员于产后24 h对其进行会阴疼痛和产后疲乏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后采用统一指导语,要求产妇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完成,问卷当场回收,现场复核。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试验组中1名产妇因要求更换体位,47名产妇完成研究。对照组3名第二产程<20 min,改为侧卧位分娩,45名产妇完成研究。2组产妇及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产妇及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
2.2 2组产妇妊娠结局比较 试验组全部自然分娩,对照组自然分娩39例,2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第二产程时长、产后2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产妇妊娠结局比较
2.3 2组产妇产后舒适度比较 产后24 h,试验组会阴肿胀程度优于对照组,会阴疼痛评分、产后疲乏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产妇产后舒适度比较
3 讨论
3.1 改良四肢着床操作法可改善高龄初产妇妊娠结局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改良四肢着床操作法可促进高龄初产妇自然分娩。这是因为让产妇上半身趴在导乐球上,可以及时纠正异常胎位,避免阴道助产和降低中转剖宫率。此外,产妇在第二产程时可以利用左侧膝部着床、右腿向上抬的助跑式,通过臀部外展牵拉力使骨盆空间宽度增加,有利于顺利自然分娩。白玉莲等[14]也证实,与仰卧位相比,手—膝位可将胎儿重心向产妇身体中央集中,有利于产妇更好地利用腹压加快产程,促进自然分娩。研究表明,宫缩乏力和异常胎位是导致第二产程延长、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15]。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第二产程时长、产后2 h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改良四肢着床操作法可缩短第二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改良四肢着床操作法便于体位改变,纠正骨盆倾斜角度,使胎头更容易适应产道,加速第二产程进展。(2)左右腿呈助跑式,可以利用重力作用促进宫颈和胎头衔接,增加催产素释放,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力增强,使胎儿更快通过骨盆,减少第二产程时间[16]。本研究中,试验组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是因为常规屈膝半卧位可压迫直肠引起排便反射,导致产妇容易过度用力,助产士常通过预防性会阴侧切来预防会阴严重裂伤。而改良四肢着床操作法可避免胎头压迫会阴,同时产妇也更容易配合,从而降低了会阴侧切率和减少会阴裂伤风险。
3.2 改良四肢着床操作法可提高高龄初产妇产后舒适度 会阴肿胀是最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产后24 h,试验组会阴肿胀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改良四肢着床操作法可减轻高龄初产妇会阴肿胀程度,与郑晶晶等[17]报道结果一致。这是因为改良体位使产妇上半身维持前倾直立姿势,避免胎头对会阴和直肠的持续压迫,会阴扩张更充分,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产后会阴水肿程度。此外,改良四肢着床操作法降低了会阴侧切和裂伤,这也是减轻会阴水肿程度的原因之一。冯惠华[18]指出,传统分娩时屈膝半卧位会增加腰背疼痛,同时传统体位第二产程时间较长,产妇消耗体力较大,容易发生宫缩乏力而引起产后疼痛。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会阴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改良四肢着床操作法可减轻高龄初产妇产后疼痛。这是因为改良体位可以让产妇在宫缩间歇期趴在导乐球上放松休息,方便助产士对其臀部和腰骶部进行挤压按摩,来减轻产妇疼痛程度。同时,改良四肢着床操作法缩短第二产程减少会阴压迫时间、减少会阴损伤,从而降低会阴疼痛。产后疲乏是产妇在分娩后产生的筋疲力尽的感受,不仅影响母亲安全,甚至与产后抑郁呈一定相关性[19]。本研究结果提示改良体位可降低产后疲乏感。这是因为改良四肢着床操作法更符合人体力学,方便产妇在第二产程时可以不断变更体位,在分娩时最大程度利用重力和腹压,减少产时消耗的精力,进而缓解了产妇的产后疲乏感。
综上所述,改良四肢着床操作法有利于促进高龄初产妇主动参与到分娩过程中,可以改善妊娠结局,提高产后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