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三寸不烂之舌”
2023-03-28豌豆
豌豆
舌头具有感知味觉的功能.还能帮我们说出娓娓动听的话语。我们常用“三寸不烂之舌”来形容一个人极善言辞、口才出众。那么.提到“三寸不烂之舌”,你会想到哪些能言善辩的人?谁才是历史上最强的“三寸不烂之舌”呢 ?
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喜欢结交宾客,门下的宾客最多时有几千人。
【定】使不变动。
【复】再,重来。
【相】查看,判断。
【寡】少。
【失】丢,遗失。
【至】到。
【九鼎大吕】九鼎:相传为禹所铸,象征九州,商、周把它作为传国之宝;大吕:周庙大钟。现在多用来比喻说的话力量大、分量重。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形式,意思是让他做,把他作为。
提到毛遂,我们都能想到一个成语一一毛遂自荐。殊不知,
“三寸之舌”也源于这个故事。
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并打算订立合纵联盟,共同抗秦。平原君本打算带二十个门客一同前去,可挑来选去還是少了一个人。这时,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推荐了自己。毛遂在这里已经三年了,但一直默默无闻,平原君从没听说过这个人,因此他认为毛遂应该能力一般,但苦于没有其他人选,只能勉强同意。
到了会谈那天,平原君和楚平王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依然毫无结果。跟来的十九个门客都毫无办法,只有毛遂一人拿着剑走上台阶。楚王认为毛遂身份低微,便呵斥他退下。毛遂毫不畏惧,反而握着剑柄又向前走了几步,来到楚王面前说:“大王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依仗楚国人多势众罢了,但现在你我距离不过十步,您的性命可是掌握在我的手中啊!”
紧接着,毛遂义正词严地分析了楚赵两国的关系,并言明缔结合纵联盟的益处,最终促成了楚赵两国缔结联盟。
回到赵国后,平原君感慨万分,说道:“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过百万之师。我以后不敢再鉴别人才了。”从此拜毛遂为上客。
历史上靠舌头吃饭的可不止毛遂一人,以能言善辩而闻名的张仪也是其中一位。
历史小知识
不管是毛遂游说楚王实施的“合纵”,还是张仪主张的“连横”,这些都是战国时期的政治谋略。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即为跟随强国进攻其他弱国。
视吾舌尚在不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史记·张仪列传》
【已学】表示完成学业。
【游说shuì】指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取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
【亡】失去,丢失。
【意】怀疑。
【无行】品行不端。
【执】捕捉。
【掠笞chī】拷打,笞击。
【嘻】叹词,表示惊叹。
【毋wú】不,表示否定。
【尚】还,仍然。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张仪心里,他的舌头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张仪深信“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的道理,身体受罚无关紧要,只要自己的舌头还在,便不担心自己的未来。
齐楚联盟是六国合纵的核心,只有分化瓦解了这两国,其他诸侯才会选择与秦结盟。而张仪仅靠不烂之舌,就打破两国联盟,为秦国解除了最大的威胁。
张仪作为秦国的使者来到楚国进行游说,受到楚王的热情招待。张仪说:“大王如此厚待我,我一定让秦王把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楚国,让秦楚永为兄弟之邦。”楚王听了张仪的话,喜极而泣。这块土地可是楚国的发家之地,福泽深厚,若能拿回它,什么条件楚王都会答应。
于是,楚王这边迅速与齐国断交,那边就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为了表明诚意,楚王甚至专门派使节前往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大怒,与楚国断绝联盟,转而与秦国结交。
可实际上,张仪只是在哄骗楚王。齐楚两国刚断交,张仪便说楚王耳朵不好,自己明明说的是六里,哪里来的六百里?
楚王勃然大怒,于是派兵十万攻打秦国。可这时的秦国已经与齐国结盟,两国夹击,楚国只有败亡。就这样,楚国不仅没有拿到商於六百里土地,还丢掉了汉中的土地,最后无奈,只能投降秦国。
这时,六国已有三国与秦结盟,张仪便趁热打铁,前往其他诸侯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挑拨离间,或拉拢或威胁,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
毛遂凭“三寸之舌”,以一己之力促成了赵楚两国合纵抗秦,而张仪也靠“不烂之舌”,打破合纵,不费一兵一卒,说服其他各国附属于秦国。那么,谁才是真正的“三寸不烂之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