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艺术家(上)
2023-03-28高梓淳
文/荆 凡 图/高梓淳
“快看!这也太漂亮啦!”叶丹看着好友发过来的蛋糕照片,忍不住用手指将手机屏幕上的照片放大、再放大。
“看上去很好吃!”叶青咽了咽口水,“要是姐姐也会做就好了……”
“她能做,我肯定也能做!正好学校在放假前布置了家庭劳动作业,咱们一起做个蛋糕,正好也算完成劳动作业吧!”叶丹提议说。
“可是咱俩谁都没做过……”姐弟俩默契地对视了一眼,便手拉手跑去找妈妈帮忙。妈妈拗不过他俩,只好放下手里的活儿,准备当他们的烘焙老师。不过,妈妈发现家里已经没有做蛋糕用的低筋面粉了,用现有的材料只能做“艺术面包”。
“艺术面包?好像比蛋糕厉害!”姐弟俩兴奋极了。
“你们的妈妈可是烘焙高手,我已经等不及要吃了!”爸爸在一旁期待地搓了搓手。
面粉、鸡蛋、酵母、黄油、白糖……妈妈把原材料一一摆出来,准备手把手教叶丹。叶丹以前见过妈妈做甜品,但自己动手做还是第一次。她小心翼翼地把面粉放到电子秤上,一边盯着表盘上的数值变化,一边加面粉。
“做面包可不是画画,不能随性勾勒线条、挥洒颜料,要精准调控、科学配比,不然面团要么发酵不起来,要么发酵过度。我说得对吧?”爸爸虽然没帮忙,提问倒是很积极。
妈妈还没回答,叶丹便抢着说:“谁说画画不科学?很多画作的线条、构图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
妈妈扑哧一声笑了。爸爸很不服气:“是吗?那你举几个例子说来听听!”
叶丹胸有成竹地回答:“第一,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完美阐释了人体比例,这幅画以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的名字命名,因为他曾盛赞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第二,《蒙娜丽莎》契合黄金螺旋线,也就是斐波那契螺旋线,所以这幅作品让人看了以后身心舒畅。”
◎《维特鲁威人》
◎《蒙娜丽莎》
叶丹嘴上说得起劲,手头儿也没闲着,她把面粉、酵母、白糖、黄油称量好,又加入鸡蛋液进行混合,开始和面。叶青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盯着。叶丹冷不防地伸出手将黏糊糊的面团一下抹到了他的脸上。叶青噘起小嘴擦了擦脸,随后索性洗干净手过来帮忙了。
妈妈一边给他们示范揉面团的手法,一边帮叶丹打圆场:“你说得没错。作家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中有一段关于黄金比例的精彩描述,后来这部小说还被拍成了电影。我还看过专门讲解黄金比例的纪录片呢!”
叶丹和叶青都喜欢看纪录片,听妈妈这么说,直嚷嚷着要看,便不自觉地加快了干活儿速度。妈妈答应他们趁面团揉好后发酵的时候再看,现在,她正忙着准备做艺术面包要用的装饰材料呢!
叶丹和叶青听了,欢呼雀跃起来。爸爸也来帮妈妈清洗芦笋、小番茄、洋葱、香葱,备好干果和香料。一家人一起上阵,厨房里热热闹闹的。
“想要做出美味的面包,需要好的材料、科学的配比和精确的时间把控。艺术作品的创作也需要艺术家储备好内在的经验和知识,以便在恰当的时机‘发酵’……”
叶丹突然灵机一动:“达·芬奇就是这样的艺术家!他不仅精通绘画和雕塑,在建筑、机械、天文、地理、生物等领域都很有建树达·芬奇能够完整画出人体骨骼结构图,甚至是心室内壁的肌肉组织……正是因为他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厚积薄发,将科学和艺术融为一体,创造出不朽的作品!”
“你肯定继承了妈妈的基因,说起话来都一套一套的。”爸爸给叶丹竖起了大拇指。
叶丹得意地抬起揉面的手,活动了一下发酸的手腕,继续自己的“演讲”:“要是达·芬奇不懂这些知识,怎么能在绘画中运用各种科学原理,把技法、比例和构图运用得如此完美呢?尽管达·芬奇一生只画了十五幅作品,但每一幅都是不可逾越的经典!”
叶青对达·芬奇没有这么了解,一心只想看纪录片。妈妈用手检查了一下叶丹的面团,揉捏确实很到位。
她指导叶丹把面团放到不插电的蒸箱里,并在里面放一碗用于调节温度和湿度的开水,目的是利用蒸箱的密闭空间帮助面团醒发。由于这个“古老”的蒸箱没有醒面功能,妈妈才想出了这个不用电就能醒面的好法子。
叶丹向妈妈确认了醒发的时长,提前设置了闹钟,才踏实地走进客厅和家人一起看纪录片。不过,他们都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