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江春水向东流(上)

2023-03-28文罗

艺术启蒙 2023年3期
关键词:水波纹血脉笔法

文罗 米

我们已经欣赏过许多山水画杰作,尤其对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笔下的“崇山峻岭”有了具体的认识和感受,也对山水画的笔法、构图等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相信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一幅画上的山峦占据了多大的篇幅,也无论画上是大山还是小山,是远山还是近山,它们始终无法“全盘掌控”画面,因为水总是在“不服气”地寻找机会显现身影。

或许它们只能在山脚石缝间稍稍露个面,奔流成一线瀑布、蜿蜒成一道山泉或者积聚成一湾浅潭,但正因为有了它们这股倔强又调皮的劲儿,画面才一下子活了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

◎[北宋]李成《茂林远岫图》

瞧!画中水的踪迹时隐时现,山间清流、林间平湖总在画面中出没。它们一开始可能不太吸引我们的目光,可是一旦我们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就会觉得它们是那么不可或缺

水的哲学

对画中水的这种感受不是现代人面对山水画时才产生的,古人在自然界中早就体验到了,他们常常把水与人的情态、性格、道德关联在一起。

老子格外看重水,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水滋养万物,使万物受益,却不与万物发生冲突,这就是最高级的智慧和品行。

我们还特别熟悉孔子的那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庄静,水圆活,变动不居的水正像智者活跃敏捷的思维。

如此看来,我们的基因里早就沉淀了对水的情感。

我们与水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水孕育了生命,更孕育了文明。人类早期文明都是在大江大河流域诞生的,几乎所有文明中都有关于水的神话传说。而我国原始陶器上的彩绘图案,更留下了人类亲近水的“直接证据”。

原始陶器上有许多鱼纹、蛙纹,看上去灵动活泼,这是因为人们所捕捉的正是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样子。在五千多年前的黄河上游地区,那里的先民特别喜欢使用带有水波纹、旋涡纹装饰的陶器——水的样子就这样逐渐在我们的艺术作品中变得“具体”起来。

后来,古人在讲山水画技法的时候,更是提出了“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的说法,这个贴切又传神的比喻充分说明了水的重要性。确实,山像是伟岸的“躯体”,使我们很容易观看到它的形态,却很难一眼看清隐藏在躯体里的血脉。但我们知道,如果躯体生机勃勃,那么血脉必定通畅无阻。所以,没有水滋润的山便是荒山,没有水滋养的树便是死树,而没有水的画,哪里还能称为“山水”画呢?

不过,说来又有点儿可惜,虽然我们对水的认识这么早,感情这么深,但到了绘画中——即便是在表现江河湖海的绘画中,水还是显得过于低调了。

◎[明]文征明《古木寒泉图》

一幅是飞流直下的瀑布,一幅是蜿蜒出山的泉流,它们都巧妙地引导着观赏者的目光

◎[元]王蒙《夏日山居图》

◎[北宋]许道宁《秋江渔艇图》

画中江面宽阔,渔艇摇曳,但人们的注意力还是第一时间被崎峭起伏的山势所吸引

◎[五代]董源《溪岸图》

右下角的水波画得很仔细,细密的波纹状如鱼鳞

画水笔法

不得不承认,我们很少会第一时间注意到画中的水。没办法,因为山的形貌太突出,画法太多样了,那么多笔法、皴法,几乎都是画山的时候用到的,相比之下,水的样子就显得十分“程式化”。要么是浅浅的水波纹,要么是密密的鱼鳞纹,偶尔会用一点儿旋涡表现暗涛,一点儿卷浪表现激流,几乎所有画家在画水的时候都照搬了这个“套路”,所以仿佛水可供欣赏、玩味的地方不多。

当然还有更“过分”的!到了后来的文人画中,画家在表现水的时候常常什么都不画,直接留下一片空白,以此突显水的明净、空阔、浩渺。这种方法营造的画面效果确实不错,于是大家也就越发追求不着一笔、满纸是水的意境。这么一来,水面也就越发干净了。作为观者,大家很快也接受了这种表达方式,我们用不着提示便能看懂画面上空白的地方是水,也能从这些空白的地方感受到诗意。

画家之所以这样处理水面,绝不是因为他们懒惰。本来水就纯净无色、无形无象、变动不居,画家要想捕捉它的形貌常常会费力不讨好,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反倒更传神、更“高级”。另外,如果我们稍稍留心观察,会发现距离我们很远的水面是看不到波纹的,这就是山水画技法上所谓的“远水无波”。

◎[元]钱选《山居图》

◎[元]倪瓒《六君子图》

画面上水面宽广,但很难见到水波

◎[元]盛懋《秋舸清啸图》

这幅画中的水纹算是画得仔细的了

猜你喜欢

水波纹血脉笔法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七)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瓷上波涛
血脉里的眷恋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水纹图案研究
血脉之恋
浅谈30m预制箱梁水波纹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