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西张耿农民夜校变迁看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

2023-03-28刘辽垣张慧

党史文汇 2023年2期
关键词:夜校农业农村

刘辽垣 张慧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来自晋南地区解虞县西张耿乡(今运城市盐湖区龙居镇西张耿村)一个农业合作社的创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关注。毛主席在1955年12月出版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反映西张耿人民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受欢迎的农业技术夜校》一文写下按语:

这样的技术夜校,每个乡,在目前至少是大多数的乡,都应当办起来,青年团的各级组织应当管这件事。农民的学习技术,应当同消灭文盲相结合,由青年团负责一同管起来。技术夜校的教员,可以就地选拔,并且要提倡边教边学。

从此,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以下简称“西张耿夜校”)传遍大江南北,各地农村纷纷效仿,在全国引起一场农业技术学习热潮。如今,60多年过去了,西张耿村随着中国这艘航船在时代大潮中前行,不仅没有被湮没,反而与时俱进,不断引风气之先,始终是农业战线和乡村建设的排头兵,2020年被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回顾西张耿人走过的道路,对于今天走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之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那个年代的创举——从扫盲识字到农业技术夜校

1953年春,解虞县西张耿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在从个体小农经济逐步走向集体化大生产的过渡过程中,分工合作和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日渐重要和突出。而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农业生产技术缺乏和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当时,合作社根据实际情况,订出增产棉花和小麦的计划。然而,耕作技术不改革,就很难达到增产目的。县政府早就提倡推广先进植棉技术,社里要求棉花要密植,但大部分社员都想不通,说“种庄稼还用这样啰嗦,比养活小孩还费心血”“活了半辈子啦,也没有见过种棉花还要量尺寸”,等等。多数人都不按规范去做。到了夏天,棉花发生虫害。县里下拨给合作社两万多斤“六六六”杀虫药粉和4架喷粉器,准备防治虫害,但只有技术股股长王运升对此在行。他一个人配制药水、药粉,修理药械,顾了东头,丢了西头。小麦的田间选种工作也因此耽搁下来,无法进行技术指导。

到了秋后,合作社虽然比过去增了产,但未达到原定指标。细算一下:因为棉花种植没有很好地讲究密植技术,造成严重缺苗现象,光这一项就少收12500多斤籽棉,折合人民币2650多元,拿这些钱可以买小麦180石,供全社323人吃两个多月。青年们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种庄稼是一套很了不起的学问,不懂农业技术,不光自己工分赚得少,还会直接影响到增产任务的完成。王运升更深深感到,推广农业技术不能“光杆跳舞”。解决这个突出矛盾的办法,是要叫每个社员特别是青年社员都学会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而更好推广开来。

于是,在原扫盲识字学习班的基础上,西张耿夜校成立了。在一年多的实践摸索中,收获喜人。110名学员中,有90多人学会了棉花整枝打切技术、棉花密植3次定苗法、棉花小麦选种技术、识别危害棉花的十种害虫和普通的防治方法及使用和修理喷雾器等;22人当了拖拉机站的农机手,44人成为合作社劳动队(组)的技术员。

1955年夏,西张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700多亩小麦成熟了,一刮风,麦穗儿被刮得唰唰直响,要迟收割一步,损失是很大的。棉花连片发生了芽虫病,直啃得棉苗长不起来。这不用说,天还不落一点雨,水车又不能停住。在这“龙口夺食”的季节,哪一样活儿也要紧,哪一样活儿也得讲技术。困难面前,西张耿夜校学员发挥了很大作用。社里把身强力壮的男社员调去收割小麦,把消灭几百亩棉田虫害的任务交给60名女社员去干。在这紧要关头,青年们用掌握到的科学技术有力地支持了合作社的正常生产。

在西张耿,图书室里有关农业技术方面的书借的人特别多,农业科学技术成了青年们谈论和热爱的重要事情。在这里,农业技术夜校成为青年们农余活动的中心地点。

生生不息——跨越60年的坚守和传承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个日新月异、风云激荡的年代,也是一个政策多变的年代。虽然如此,但西张耿人学习科学技术的传统却一直延续下来。他们相信科学技术会带来增产丰收,科学技术会让生活更幸福。

1958年6月,解虞縣领导和西张耿乡群众敢想敢干,将西张耿乡农业技术夜校扩办成一所业余的农业综合“红旗大学”。县委书记担任校长兼政治课教员,开设棉粮栽培、土壤肥料、庄稼病虫、家禽畜牧、机械电气、土木建筑、财务会计、园艺、艺术和妇婴保健等10个系的课程。这虽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西张耿人对科学技术的强烈渴求。

1964年5月,《人民日报》以《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源源出人才——农村人民公社办好业余学校的一个范例》为题,报道了其10年来坚持办好业余农业技术学校的做法。文章指出,“十年来,它是当地农村青年学习生产本领的场所、科学实验的阵地、传播科学技术的中心、青年业余生活的园地”。

随着时代发展,西张耿夜校办学宗旨和功能也在适应新形势需要中不断被赋予新内涵。改革开放后,其在提供农业技术学习、交流、培训的同时,先后增设学习中华传统德孝文化、提升道德素质的课程。后来夜校兴建的农家书屋有藏书3000余册,涉及政治法律、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农业科技、卫生保健等多个方面,全部向村民免费开放借阅。

近年来,该夜校同当地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中农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每月举办两次农业技术培训,设立“田间大课堂”,采用“走进果园、深入农户”的方式,把传授技术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心贴心交流,在农业示范区建立“农民夜校田间技术指导站”。同时,全面落实省委关于“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的决策部署,扎实做好新型高素质农民培训持证工作,目前西张耿村持证农民有300多人。

依托长期农业科技的滋养,该村结合自然条件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以酥梨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乡村经济,并成立合作社。村集体投资400余万元高标准改造2500余亩耕地,由合作社带头引领,集产供销于一体的酥梨产业成为全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22年,全村酥梨产值达5000余万元,亩均收益超过2万元。

现在,西张耿夜校已建成总占地3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200人培训学习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场所。夜校功能已扩展至德孝大讲堂、村史村志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多方面。

西张耿夜校的启示——文化和科技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一)注入文化和科技的富裕振兴才是可持续的乡村振兴

回望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乡村文化的匮乏和农民心灵日益荒漠化,加剧了农村资源外流尤其是大量年轻人离乡进城务工,使农村失去发展活力和生机。因此,必须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理解“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真谛。

文化和科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提振、激发农民的信心和力量。只有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素质,改变落后思想观念,摒弃陈规陋习,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不断推进乡村物质财富的增加和乡村的整体进步。

西张耿正是由农业技术而发展,走出了一条内涵丰富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不仅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经验之路,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二)职业教育应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后半场”,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不断增强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适应性,培养农村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在服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要加强涉农职业院校建设,不断优化专业升级改造。对现有的涉农院校和专业,要升级育人方式、课程设置,着力培养中高级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开设反映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新专业,着力培养乡村复合型人才,支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二是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满足乡村民众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的需求。尤其是要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提升县域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和服务能力,为乡村民众提供实用、接地气、多样化的培训服务,体现为农服务的便捷性和服务功能的多样性。三是要建立优质师资向农村的引流机制,优化乡村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职业教育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师资力量是关键。要建立城乡互动互补的格局,打通教育资源壁垒,引导一批懂技术、有经验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回流农村,为乡村职业教育发展打造相对稳定和过硬的教师队伍,壮大乡村振兴人才力量。

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高质量发展人才资源不足的关键。展望未来,职业教育必将激發新活力,续写更多学子“技能改变人生、技能成就梦想”的精彩篇章,帮助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沃野乡村是有志青年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

毛泽东曾指出:“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农村是青年奋斗的广阔舞台。如今,大量有志青年正在“走回来”,从城市返回农村,在农村广阔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抱负。他们或带回资金、技术,创业致富后成立合作社,以先富带动后富;或带回外面世界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推动乡风文明的跨越式发展;他们听从国家召唤,通过层层选拔成为第一书记、成为“三支一扶”大学生,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他们砥砺奋斗,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乡村兴则国家兴,这一国家战略需要一代青年人去扎根、去奉献。越来越多以高学历、高技术为特征的创业者进入“三农”领域深耕,他们既脚踏实地“关心粮食和蔬菜”,又“面朝大海”眺望市场和未来。这种“新农人”现象意味着,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三农”领域必将成为有头脑、有远见、有闯劲的青年人才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夜校农业农村
在夜校,这届年轻人重新找到了生活
小心那些上夜校的年轻人
柯桥成校创新+品牌培育“共富夜校”发展核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夜校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