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裴丽生:勤政廉洁留清名

2023-03-28王福光

党史文汇 2023年2期

王福光

裴丽生(1906—2000),山西垣曲县人。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1936年10月,参加牺盟会领导工作。1937年10月,任牺盟会洪赵中心区秘书,1938年9月,任山西第六行政专员公署党组书记,1941年2月,任山西第三行政专员公署副专员。1948年8月,任太行行署专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运城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后勤指挥部司令员。1949年3月,任太原市市长;9月,任山西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1952年4月,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1956年4月,调中国科学院,先后任秘书长、副院长,为“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作出重要贡献。1977年11月,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1983年11月,从领导岗位退下来。1990年7月,任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纵观他革命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身居高位不谋私、一生勤勉一生清。

一生勤勉一生清

熟悉裴丽生的人,都对他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印象深刻:深入实际,崇尚实干;严于律己,生活俭朴。

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裴丽生长期担任太岳行署副主任。由于日军的频繁“扫荡”,根据地财政异常困难,特别是1942年、1943年,太岳区出现大旱,许多地方蝗虫遮天,苗枯叶干,粮食几乎颗粒无收,人民流离失所,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作为根据地领导的裴丽生也常居无定所,有时他与大家挤在一间破房子里,特别是冬天房子四面透风,天寒地冻,许多同志被冻伤了。吃饭也是大家在一口锅里吃,主食是加了树叶、野菜的小米饭,副食是盐拌萝卜条,就这些也常常吃不饱。1942年,他的大儿子出生,因生活困难、夫妻俩工作又非常忙,就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里。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孩子身体很弱,在不满3岁时得了肺炎。他们知道后,找了药赶到老乡家里,但孩子已奄奄一息。妻子马宝珍抱着逝去的孩子悲痛欲绝,裴丽生安慰她:我们牺牲了那么多同志,这事也不算什么。尽管后来他俩很少向人提起,但一想到此事就很伤心难过。

对生活上的困难,他从不在意,而是把精力都集中在根据地的建设上。他在清华大学时主修经济学,而他经济工作的实践是在党的领导下、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搏斗中总结岀来的。他能将经济学理论与根据地实践结合起来。他认为:“发展生产繁荣市场要靠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要靠政策。”“财经干部要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抓生产,百分之十的精力抓征收。”他还经常穿一身布衣布鞋,与大家一起开荒种地,人们根本看不出来他是根据地主要领导人。对他来说,不搞特殊化、严格要求自己是工作生活的重要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裴丽生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生活仍然十分简朴,从无奢求,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饭菜剩下,热了再吃。最喜欢吃的也就是家乡味的和子饭。穿一身中山装,一双布鞋。衣服破了,补了再穿。办公桌是刚刚进城后从阎锡山旧政权接收过来的三斗桌,一张硬板床,洗脸毛巾即使用破了,也舍不得丢弃。

组织上为他配有专车,但他从不允许家人乘坐,就算是特殊情况也不例外。1951年,妻子生二女儿出医院时,他要了一辆三轮车将母女从医院接回家。面对至亲,他一视同仁甚至更加严格。

在工作上也总是精打细算。任省长期间,他严格控制修建楼堂馆所,把财力重点放在发展生产上。他呕心沥血,为山西财经的根本好转,作出卓有成效的贡献。省政府一直在督军府的陈旧房间里办公,周恩来对山西的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他一生非常重视调查研究。1952年初春,他带领一个工作组到晋西北、晋北十几个全省条件最艰苦的县调查研究,当时晋北地区寒风凛冽,风沙弥漫,他坐卡车的驾驶室里,其他人员坐驾驶室后边的货斗里,深入到县乡村调研,历时两个多月。他将调研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思考向华北局写了报告,受到华北局主要领导的肯定并将调研报告通报全华北地区。其间,他经常与大家一起在群众家里吃派饭,毫无一丝官架子,访民情、解民意,一心扑在工作上。

裴丽生工作几十年,下乡调研吃饭时,他总是嘱咐工作人员必须按规定付钱、付粮票。他认为这绝不是几块钱、几斤粮票的小事,是共产党人廉洁自律的大事情。他常说:“小错不纠,终成大祸,如果不注意这些问题,就会‘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身居高位不谋私

裴丽生坚持原则、清正廉洁是有口皆碑的。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家基本建设规模的加大和重工业战线的拉长,大批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镇人口过多,职工人数增加过快,加重了农村的负担,加剧了城市供应的紧张状况。1961年,国家开始精简企业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这是贯彻中央 “八字方针”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减轻城镇粮食市场压力、保证农村生产所需劳动力的重大步骤,当时山西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裴丽生的弟弟在县城教书,1962年,弟媳及两个孩子被确定压缩回老家农村。弟媳对他弟弟讲,省里的领导许多都是哥哥的战友、部下,我们的两个孩子年纪还小,家里又没有劳动力,能否让哥哥给说情照顾一下。弟弟说:“你不了解哥哥,他是绝不会为这事搞特殊的。”最终弟媳和两个孩子被压缩回农村老家。多年后兄弟俩谈起此事,他对弟弟说:“压缩城镇人口是国家的重要政策措施,我们应该带头执行。”

1984年7月,他到山西调研“改革开放以來科研与企业结合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抓紧时间找出问题和解决方法,年近八旬的他上午到企业、科研单位调研,深入基层向干部群众了解情况,下午召开座谈会,晚上写材料总结一天的工作。一周多,工作组圆满完成调研任务。一天中午,同学的弟弟来找他,想让他为自己向有关领导说情,被他坚决拒绝了。晚上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他是我同学的弟弟。‘文化大革命中想当官,造反起家。现在清查‘三种人,他害怕了,想让我出面保他。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绝不允许干预这些事的,组织部门会查清楚。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是党赋予我们为国家工作的,我们必须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事实上,他在太原担任市长和山西省省长期间,有许多老乡和同学来找他要官要待遇,都被他一一拒绝了。

裴丽生是一个胸怀宽广、一心为公的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不避亲疏,大义举贤,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他推荐了许多有实践经验且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干部,把他们推荐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关心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勇挑重担,很多年轻的同志在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优异成绩。

情系家乡教育

裴丽生的节俭是众所周知的。他从小学习写毛笔字,字写得很好。到了晚年,更是天天用旧报纸临写《郑文公碑》等魏碑名帖。朋友家人说给他买些宣纸,他都婉拒了。说自己每天就是练习一下写字,没有必要用宣纸,太浪费,几十年一直如此。

可就是这样一位节俭的老人,当得知家乡要集资修建学校时,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20世纪90年代,一个侄子到北京开会时,抽空看望他。当聊起家乡计划集资建学校时,他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一万块钱交给侄子,让其转交家乡,并一再嘱咐让村干部一定要把学校盖好,要请好的老师,让孩子们好好读书,并亲自为家乡学校题写了校名。

裴丽生一生崇尚实干,淡泊名利,厌弃沽名钓誉,总是默默地扎实工作。组织上给他的评价是:“有忘我的不知疲倦的事业精神。”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运城、临汾、晋中、太原战役后勤指挥部司令员,组织指挥几十万民兵、民工,有条不紊地完成了艰巨的后勤保障任务,先后受到徐向前和彭德怀的赞誉。与他共事多年的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这样评价他:“我们共事合作的过程中,他为人处事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他虽然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但我从来没有感到他有一点书生气。他是一位崇尚实际的实干家。”

在中科院时,他做了大量基础性的组织领导和后勤工作,为“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作出重要贡献。他在科学家中有崇高的威望,与他共过事的许多科学家评价他:“宏观上,大局在胸,思路开阔;微观上,脚踏实地,周到细致。”“是一位干实事的人。”

曾经担任裴丽生秘书的韩仲昆在老人90岁寿辰时,出于内心的敬佩,赋诗表达了对老人的敬仰之情:

耄耋自古称上寿,欣逢华诞九十秋。

同盟会立君出世,迭经狂涛未白头。

无镜观书贵目明,广罗信息称耳聪。

晚年余晖尚耀日,回忆诸贤笔未休。

京津报刊传马列,晋阳风雷忆牺盟。

斗倭河东横眉对,护民太岳血共流。

晋地四战粮草急,主政山西奠基宏。

科學院里为辅弼,发幽探微费运筹。

谨慎决策继诸葛,思虑过细效周公。

史册风云创大业,政坛寂寞不邀功。

心劳力瘁献所有,冰莹玉洁清名留。

无愧苍生无愧党,堪与赤旗相映红。

(责编 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