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雍和宫:汉藏文化融合的典范

2023-03-28苏昊

东方收藏 2023年2期

苏昊

摘要:雍和宫原本是雍正皇帝在亲王时期的王府,他登基后将雍和宫改为行宫。1735年雍正皇帝突然驾崩于圆明园,乾隆继位后,出于对蒙藏地区局势和子孙后代内外两个因素的考虑,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皇家寺庙。雍和宫的改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后共经历了48年,建成了南北六进院落的宏大寺庙规模。雍和宫建成后,积极发挥宗教作用,成为藏传佛教在京城的活动中心,是西藏、蒙古等地区高僧大德的向往之地。自清代至民国,雍和宫始终是沟通中央政府和蒙藏地区关系的纽带与桥梁。

关键词:雍和宫;宫改庙;雍亲王府

一、王府及行宫时期的雍和宫

据《清宗人府事例》记载:“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上谕宗人府:皇二子允礽,皇四子允祯、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十子允?等,俱已分别册封分府,唯允祯、允祐二人是贝勒,而所封府邸是亲王府邸,规模违制,着由官房租库,将前明内宫监房拨给允祯。”①皇四子允祯(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此时的胤禛还是贝勒爵位,按照清朝规定的贝勒府府邸的规制,康熙皇帝将明朝时期太监们居住过的官房(清代被归为内务府官用房)分给他。经过内务府改建装修,胤禛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搬进府邸,此时的雍和宫即为“禛贝勒府”。据《清会典》记载:“禛贝勒府,基高二尺正门一重,启门一,堂屋五重,各广五间,筒瓦压脊,门柱红青油漆,梁柱贴金,彩画花草。翼楼五间,前墀环石栏。”殿顶为灰青瓦无琉璃瓦,宅院内的大门、阁楼、翼楼等均没有朱漆彩绘。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因为办事得力,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晋升为“和硕雍亲王”。禛贝勒府也随之升格为“雍亲王府”,同时开始扩建改建府邸以符合亲王规制。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雍亲王府规模很大,有西路、中路、东路三路,现仅存中路,西路的位置现在为雍和宫大街,东路的位置原为东书院,现在是僧舍和佛学院。改建后的王府,正门五间,启门三,地基高二尺五寸,单檐歇山顶,顶铺绿琉璃瓦,两侧建朝房十几间,东边建便门,为东阿斯门,西边建便门,为西阿斯门。王府正门口设汉白玉石狮子一对,砌珠红照壁一座,大门口与照壁之间遍铺方砖。银安殿面阔七间,为单檐歇山顶,朱漆彩绘梁柱,槛墙贴龟背锦纹绿琉璃瓦。殿前用黄绿蓝三色琉璃砖砌成台墀。银安殿东西两侧建二层硬山顶配楼。

东路建筑群的核心便是东书院了。东书院在王府时期也被称为东花园,当时已经建成有太和斋、如意室、五福堂等建筑。花园内布局严谨,设计构思精妙,建筑讲究高低错落,十分有意境,园内种有珍贵花木,屋内陈设典雅大气,十分讲究。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乾隆皇帝降生于此。雍正三年(1725),清政府将雍和宫升级为行宫,旋即对原王府的东花园进行彻底的修缮②。据史料记载,扩建了太和斋、五福堂、如意室、醉月轩,新建了平安居、画舫、松柏室、清净地、后佛楼、大块文章地、海棠院等建筑和园林。雍正帝御笔书写了“太和斋”“平安居”“如意室”等匾额悬挂于院内。《国朝宫史续编》中记载了东书院部分殿堂的景物:“宫之东为书院,入门为平安居,匾为世宗宪皇帝御笔。殿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额‘因寄所托。后有书室三楹,其北有堂。堂后为如意室,匾亦世宗宪皇帝御笔也。殿内高宗纯皇帝御笔匾額‘与天游。东室为佛堂,挂有对联:‘于澹泊中寻理趣,不空色际忘言诠。西室内圣祖仁皇帝御笔匾额:‘为善最乐,高宗纯皇帝御笔对联:‘情将物处适,道与古人期。”东书院修缮完成后,就作为雍正帝每年祭地坛后必去的地方之一。据史料记载:“每岁夏日,方泽事毕,临此园,少歇、进膳,随行文武官员即褪去朝服,更换常服。”

雍正即位后迁入紫禁城居住,遂将雍亲王府的一半改为藏传佛教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皇帝行宫,后行宫失火被焚毁。雍正三年(1725),雍正传旨将上院改为行宫,正式赐名“雍和宫”。自此,“雍和宫”的名号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一直延续至今。

二、雍和宫之宫改庙

(一)宫改庙的初衷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突然驾崩于圆明园,同年九月,雍正帝梓棺并未按照旧例移驾景山,而是安放在雍和宫永佑殿内。乾隆元年(1736)十月十一日,梓棺移至清西陵,永佑殿则常年供奉雍正画像。乾隆皇帝即位后积极推崇黄教,经常与儿时伴读的三世章嘉活佛探讨佛法。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改成皇家寺庙的初衷,可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来考虑。

从外因来讲,雍正五年(1727)西藏政府噶伦之间内乱,首席噶伦康济鼐被另外三位噶伦设计杀害,西藏政局陷入混乱。后颇罗鼐起兵阿里平息了这场政变,因平叛有功,颇罗鼐本人被雍正皇帝封为贝子(后被封为郡王),西藏政权趋于稳定。雍和宫改庙之时,西藏正处于颇罗鼐管理时期,也是西藏历史上较为安定的时期。乾隆皇帝为了掌控西藏局势,想到利用藏传佛教来统领蒙藏地区,遂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可以说雍和宫之宫改庙是为了巩固清朝江山的重要决策,更成为清代治理蒙藏地方最成功的范例。

从内因来讲,雍和宫为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所以他对潜邸充满感情,此地出过两位皇帝,是龙兴之地,后代子孙不能随便居住。所以思来想去,他觉得改为皇家寺庙尊崇佛教为宜,以期时时得到神佛菩萨的护佑③,遂下旨:“念斯地为皇考藩邸所御,深惟龙池启迹之区,即非我子孙析圭列邸者所当亵处,若旷而置之,日久萧寞,更不足以宏衍庆泽,垂焘于无疆。凡临御燕处之适且久者,多尊为佛地,选高行梵僧司守,以为祝厘之所。”

(二)宫改庙工程

据汉藏史料记载,雍和宫由行宫改建成藏传佛教皇家寺庙工程的规划和施工,是由当时的三世章嘉活佛参与谋划,内务府造办处负责具体施工的。乾隆时期雍和宫的大规模营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乾隆九年(1744)至乾隆十五年(1750)

其工程主要是围绕改扩建原有建筑群及殿宇内部的装饰等。④首先把原行宫的正门雍和门外的影壁墙拆除,新建了昭泰门;砖砌了长约四十五丈的辇道和门前长二十一丈、宽三十三丈的广场,并在辇道两侧兴建高一丈二尺、共计长约一百八十八丈的垣墙;在庙前空场上加建三座牌楼,原雍和门前的汉白玉石狮子被移至庙门前琉璃照壁的左右,原石狮处放置高七尺二寸的铜狮一对,加盖钟楼、鼓楼及碑亭两座。在东西阿斯门旁,加盖数十间朝房。在寺庙内部,相继扩建或翻盖了雍和门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讲经殿、密宗殿、药师殿、时轮殿、东西配殿等十余座建筑。

乾隆十三年(1748)至乾隆十五年(1750)拆除原雍和宫法轮殿后菩萨殿(观音阁),将七世达赖喇嘛进献的七十八尺高(约26米)白檀木雕刻成弥勒菩萨立像,并修建三檐歇山顶万福阁和重楼歇山顶的永康阁、延绥阁两座配楼。在万福阁院落西侧修建雅曼达嘎楼、关帝庙,翻修照佛楼内饰,修缮绥成殿与东西顺山楼。至此,雍和宫已经有了寺庙的初步雏形。

第二阶段:乾隆四十四年(1779)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

乾隆四十四年(1779),为了迎接六世班禅大师抵京,乾隆皇帝准备在雍和宫兴建班禅楼和戒台楼两座建筑。⑤修造奏折上写道:“旨雍和宫戒台楼甚小,照广安寺决定戒台烫样改造。如房间窄小,即将现在房间另行改造,量势酌拟画样呈报。”经现场勘察后上奏:“雍和宫详细踏看,现有戒台殿三间,木戒台一座甚小。今将此三间拆卸,并将西院墙拆去,造面宽三间,进深五间殿一座,内照热河广安寺奏准戒台样成造,其层如式。”新戒台楼为重檐歇山顶,内建戒台三层,体现佛教的三界:一层是欲界,二层是色界,三层是无色界。内部为挑空,没有楼板,二层仅有外围廊一圈,无法上去。班禅楼也于同年兴建,为重檐歇山顶二层建筑,班禅楼一层为二十五间,二层九间。乾隆五十七年(1792),乾隆皇帝派兵击退了入侵西藏的廓尔喀人后,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并设立了金瓶掣签活佛转世制度,亲自撰写喇嘛说一文,刻碑立于雍和宫殿院落中间,并建三丈五尺高重檐四角攒顶碑亭一座。随着这座碑亭的建成,雍和宫主体建筑群工程全部竣工,形成了最终的格局,并一直传承至今。

从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开始改建,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碑亭竣工,前后共经历了48年,建成了六进院落的宏大寺庙规模。⑥据民国时期雍和宫导观所刊物第三期记载:“有天王殿,十间,平房,明五暗十;雍和宫殿,十四间,平房,明七暗十四,带廊;永佑殿,十间,平房,明五暗十;法轮殿,八十一间,平房,带廊;万福阁,七十五间,楼房,上下三层,带廊;绥成楼,十四间,楼房,上下二层,带廊;温度孙殿(密宗殿),十四间,楼房,上下二层,带廊;照佛楼,十间,楼房,上下二层,带廊;永康阁,十间,楼房,上下二层;东顺山楼,十四间,楼房,上下二层,带廊;参尼特殿(讲经殿),十四间,楼房,上下二层,带廊;扎宁阿殿(时轮殿),五间,平房,带廊;戒台楼,三十四间,楼房,上下二层;额木其殿(药师殿),五间,平房,带廊;东配殿,五间,平房,带廊;班禅楼,三十四间,楼房,上下二层;雅曼达嘎楼,十间,楼房,上下二层,带廊,下中一间为过道;延绥阁,十间,上下二层;西顺山楼,十四间,楼房,上下二层,带廊。以上总共殿宇三百八十八间。”清《天咫偶闻》中记载:“雍和宫,在国子监之东,地本世宗潜邸,改为寺,喇嘛僧居之。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礼旃檀之像,飞廊复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都传妙手,图黄图之甲观,绀苑之香琳也。”

三、雍和宫中轴建筑群

雍和宫寺庙建筑,总体布局合理、结构规整、对称严谨,是行宫改造成庙宇的独特格局。从雍和门殿开始到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和最后的绥成殿,这是雍和宫建筑群的中轴线,围绕中轴在四周又兴建了不同的配殿,从而形成一个个独立的院落。

(一)雍和门殿院落

昭泰门的位置原本是王府时期的大门影壁,后拆除改建为歇山顶琉璃花门楼。门楼两侧各开一座九脊式琉璃旁门楼。雍和门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殿顶铺明黄琉璃瓦,大门为三座莲瓣形宫门,两边还开有两座莲瓣形殿窗,朱漆大门上有九路共计81颗鎏金铜门钉,金光灿烂。在外房檐的梁枋上绘有六字大明咒梵文彩画。在雍和门前陈设有一对铜狮子,款识为“大清乾隆年造”。此狮制作十分精良,胎体厚重,包浆自然,造型线条流畅,神态庄严之中又有些憨态可掬,一改以往守门石狮的凶悍之相。佛前之铜狮,体现着慈悲为怀,以平和的心态来俯瞰众生。

(二)雍和宫殿院落

雍和宫殿是雍和宫的主殿,从地位上来说相当于汉传寺庙的大雄宝殿⑦,乾隆朝及以后历代举行朝拜仪式都在此殿举行。雍和宫殿面阔七间,这在寺院建筑中算是比较大的。建筑形式為单檐歇山顶,屋顶正脊两端向下有四条垂脊,垂脊下又各有一条戗脊,一共是九条脊,称九脊殿,建筑等级很高。雍和宫大殿的内外梁上绘有贴金行龙纹彩画。窗下槛墙用绿色龟背琉璃锦砖贴面。殿前有宽阔的月台,月台四周有用黄、绿、蓝三色琉璃砖砌成的镂空围墙,在围墙东西方向各有台阶通往台下。月台中间有一条汉白玉砌成的御道。在雍和宫殿两侧建有讲经、密宗二殿。讲经殿和密宗殿面阔七间,前出廊,重楼硬山顶,是教授藏传佛教显密经典的经堂。

(三)永佑殿院落

永佑殿原为王府时期雍正的寝宫,其地势比雍和宫殿略高,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槛墙贴绿色龟背琉璃锦砖。内外横梁上彩绘吉祥纹饰和梵文咒语。雍正十三年(1735)因停放雍正皇帝的灵柩,主要殿堂在半个月内将绿琉璃瓦改覆黄琉璃瓦。乾隆元年(1736)十月十一日,梓棺移至清西陵,永佑殿则常年供奉雍正皇帝画像。

(四)法轮殿院落

法轮殿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的大经堂,是雍和宫僧众念诵早经和举行法会的场所,其规模外形结构装饰均不同凡响。⑧大殿结构构思精妙,主体框架为面阔七间,前后加暗廊,廊外各接出抱厦五间,单檐歇山顶,毫无缝隙地连接着前后五间抱厦的卷棚,使其成为一体,檐柱以上木构件施以彩绘,并用贴金梵文咒语点缀其间,在风格上体现浓厚的藏传佛教寺庙风格。殿基的平面呈十字造型,殿顶正脊中部及脊前后左右次间处,开有五脊悬山顶式小阁五座。阁四周有窗户,可透进阳光,阳光直接照向殿内宗喀巴大师的身前。小阁顶脊正中,仿西藏寺院建筑风格,建有五座铜鎏金嵌蓝琉璃宝塔,佛塔由小阁托起,四座小的、一座大的,象征须弥山的五峰。每座宝塔檐底边挂有一排铃铛,随风晃动,铃声悦耳,意境全出。这些铜塔和琉璃部件,都是在建筑设计时就定好尺寸,在大殿木构架完工后组装而成,严丝合缝,分毫不差,体现了极高的施工技术。改建后的法轮殿犹如藏传佛教曼陀罗坛城的造型,反映了藏汉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汇。

(五)万福阁院落

乾隆十五年(1750),七世达赖喇嘛为感谢乾隆皇帝平叛外敌入侵,花费巨资从尼泊尔购买一根巨大的白檀木运至北京。内务府造办处将白檀木雕刻成地上18米、地下8米共计26米高的弥勒菩萨像,并建造万福阁、永康阁、延绥阁。

万福阁为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共计75间的三重檐歇山顶重楼式建筑,阁高約25米。⑨万福阁上下三层,外部看是三层楼建筑,内部为没有楼板相隔的通体高楼。在万福阁左右两边建有卷棚歇山顶重楼式配阁两座。三座楼阁之间有飞阁复道凌空连接,犹如仙宫楼阁,三座建筑互相连接,浑然一体,是唐代至辽金时代佛教建筑的典型风格,也是中国现存古建中飞阁复道的仅存实例。

万福阁的西边为延绥阁。延绥阁分为上下两层,在阁中间立有一根大木,上下相通,在柱子上装饰有佛像和荷花瓣,在阁的底层有地下室,装有绞盘机关,工人踩动绞盘,柱子上的荷花瓣随着节奏一开一合,佛像时隐时现,十分精妙。万福阁的东边为永康阁,永康阁与延绥阁一样,也是上下两层。二层楼板中间空洞,设有八角密檐塔式佛阁,每层阁内供有无量寿佛像,工人在地下室内推动绞盘,塔体随即旋转,时人称为“转轮藏”。永康阁、延绥阁内的机关构思巧妙、设计独特,代表着清代工程施工技术的顶峰。

(六)绥成殿院落

绥成殿在万福阁后,紧邻二环路,是雍和宫最后的大殿。绥成殿形制上为后罩楼,二层单檐硬山顶建筑,上铺灰青瓦,是雍和宫中轴线主殿中唯一没有铺黄瓦的殿堂。此殿紧邻万福阁,布局上显得很拥挤,由于房檐受到万福阁的限制,所以建得比较低矮。它的殿额外形比一般的额要短,上下被压缩,宽度超过高度,实属罕见。在绥成殿的东西两侧建有顺山楼,西侧一层为地铁二号线出口,东侧为雍和宫经板室。

四、汉藏文化交融的典范

乾隆皇帝即位之初,西藏地方政权正处于稳定时期。清朝推崇藏传佛教黄教,乾隆皇帝本人也是十分笃信藏传佛教的,因此他找到了中央与西藏之间的共同点,并决定利用这一共同点作为制定西藏政策的基础。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雍和宫正是顺应了这一大的历史背景,实现了它从帝王行宫到皇家寺庙的历史性转折。

雍和宫改为皇家寺庙后,还承担起为蒙藏地区培养高级僧人的职能。⑩乾隆皇帝在《赐准噶尔台吉策旺多尔济那木扎勒敕书》中写道:“但今尔地有自藏地延请之喇嘛大半亡故,诚恐黄教日泯,朕方广演黄教,岂肯令尔地之教日就澌灭。今为尔详度,朕之大庙内有名呼图克图,藏内挑选有德行喇嘛及各处有学业喇嘛,皆住持其中,尔等将喇嘛内聪颖者,挑取十名或者二十名送至京师,在大庙勤学,三四年令其回去,即可助行黄教。”雍和宫成为藏传佛教在京城的活动中心,是西藏、蒙古等地区高僧大德的向往之地。自清代至民国,雍和宫始终是沟通中央政府和蒙藏地区关系的纽带与桥梁。

注释:

①牛颂.雍和宫[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150.

②同①,第268页.

③同①,第161页.

④同①,第271页.

⑤同①,第260页.

⑥雍和宫导观所刊物(第三期)[M].雍和宫道观所,民国二十六年三月.

⑦同①,第219页.

⑧同①,第255页.

⑨北京市文物局编.北京文物建筑大系——寺观[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171.

⑩同①,第272页.

参考文献:

[1]牛颂.雍和宫[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2]北京市文物局编.北京文物建筑大系——寺观[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

[3]王晓华主编.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4]朱荣惠.中式寺庙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9.

[5]雍和宫导观所刊物(第三期)[M].雍和宫道观所,民国二十六年三月.

作者简介:

苏昊(1986—),男,汉族,北京市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中级),研究方向:佛造像、唐卡、法物法器、竹木牙角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