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上教,做上学”

2023-03-28俞文佳

教育界·A 2023年4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摘要】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古诗词的独特魅力,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打造高效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究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引导学生漫步诗词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修养。

【关键词】陶行知;知行合一;诗词教学;学以致用

作者简介:俞文佳(1991—),女,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要在实践中践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教学思想,教师要在“做上教”,推进生活教育的实践,学生要在“做上学”,实现手脑双全,在诗词学习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以行促知,在生活融入中体会情感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的特质是生活的、行动的,真教育是在大自然和大社会中去办的教育,必须让学生以大自然為生物园,在大自然和大社会中学习,才能拥有丰富的收获。为此,在小学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行促知,在诗词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帮助学生体会诗词中的丰富情感。

(一)扎根生活,在生活融入中体会情感

在小学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生活,以生活为艺术环境的基点,在生活中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感悟其中真善美的人格魅力[1]。

例如,在教学《赠刘景文》这首诗时,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融入“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一是扎根生活,体验情感,把握诗句中“荷尽”和“菊残”的对比,引导学生从“最是”两个字感受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激发昂扬斗志。二是扎根生活,品读情感。诗句中没有直抒胸臆的安慰之词,却通过“好景”和“君须记”将视角定位于秋天的“橙黄橘绿”,意在启发友人发现生活的美好。三是扎根生活,抒发情感。引导学生从欲扬先抑的手法运用中,体会诗人从“已无”到“犹有”,再从“好景”到“最是”的情感变化,使学生点亮生活中希望的光,在“以行促知”和“知行合一”中充分体会这首诗传递的情感。

(二)融入生活,在对比整合中深化情感

陶行知指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真的教育是在做上培养学生行动的勇敢,进而收获真知。为此,在“做上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在诗词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在对比整合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夜书所见》这首诗时,教师从三个方面推进生活和诗词的对比整合。一是从诗词的情感入手。在“寒声”和“客情”孤独郁闷的情感基调中联系生活经验,体会独在异乡的孤独和郁闷。这里的共情体验能够为理解全诗的情感基调奠定基础。二是从生活的对比入手。融入生活情感体验,从飘落的“梧叶”中感受秋天的阵阵寒意,将夜的孤清和风的寒冷融合在一起,更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情感。三是从情感的整合入手。在融入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整合诗人和学生的情感,从“挑促织”和“一灯明”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关于故乡、关于童年的亲切之感。

(三)解读生活,在交流点拨中升华情感

陶行知提出,真教育是发自内心的,打动心灵深处的,心心相印的活动。为此,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小学诗词教学要从“做上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教师的交流点拨中升华情感。

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教师从诗句理解、交流、点拨三个环节入手开展教学。一是在理解中品析情感。从对诗句的理解中感受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尤其是“比西子”这一比喻手法的运用更加突显西湖之美。二是在交流中融入情感。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交流体验中,从诗句的品析入手,引导学生探讨和对比西湖美景的“晴方好”和“雨亦奇”,感受诗人语言的精妙。三是在点拨中升华情感。在诗词教学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对个别字词的反复研读和深入体会中感受西湖美景,如“水”和“山”、“晴”和“雨”体现了西湖美景的多样化。

二、以知促行,在知识整合中感悟意境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要在“做上教,做上学”,要拿做来教、拿做来学。为此,小学诗词教学要在以知促行中推动学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感悟诗词意境,在解读意境的基础上品味意境。

(一)文本诵读,在整体认知中感悟意境

“好的先生在于教学生学。”为此,小学诗词教学要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入手,使学生在文本诵读中完成对诗词的整体认知,在整体认知中感悟意境,在意境感悟中品析其中的生活美和哲理美。

例如,在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诵读中体会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深入挖掘和解读其中的生活哲理,从三个角度入手展开教学。一是整体认知,感悟诗中深入浅出的哲理表达手法;二是意境感悟,在写景和说理的构思中感受即景说理的表达特色;三是知识整合,在以知促行中推进学习与生活经验的整合,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境美、底蕴美和内涵美。

(二)文本细读,在字词品析中沉浸意境

在小学诗词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中,于字词品析间沉浸于诗词的意境之美,从而感悟生活美和动态美。

例如,在教学《暮江吟》这首诗时,教师的字词品析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品读自然美。从“铺”字入手,诗人将夕阳的平缓柔和以“铺”的动作带给人亲切、安闲之感,也引出了下一句江面在一绿一红的鲜明对比下营造出的绚烂景象。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想象出了古诗中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色。二是品读意境美。从“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字词品析中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验,想象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再将残阳、江水、露珠和新月这些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三是品读生活美。古诗来源于生活,在字词品析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以知促行中进一步品味生活之美,在文本细读中赏析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在生活美中流连于诗句的美好意境中[2]。

(三)文本品读,在情感融入中品味意境

陶行知指出,教育要教人求真,学生要学做真人。在“求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诗词教学要在文本品读中融入“知行合一”的实践,在情感融入中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美好意境。

例如,在教学《雪梅》这首诗时,教师从文本品读入手,在对“梅须逊雪”和“雪却输梅”的对比呈现中,对“梅雪争春”的结果进行了科学公正的评判,在情感融入中将赏雪、赏梅和吟诗完美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诗中高雅的审美情趣。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品味意境中感受自然的神奇,也在哲理化的思考中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长短处并存的,看待事物和问题要秉持一分为二的辩证理念。

三、知行合一,在主体发展中内化素养

陶行知指出,知以行为始,行以知为成。为此,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小学诗词的教学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整体化、时空化和主体化地解读诗词。

(一)生本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提升素养

教师开展诗词教学时,要在生本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發展核心素养,在素养提升中学习人生之道。

例如,在教学《清明》这首诗时,教师首先在教学中融入生活认知,引导学生在结合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做上学”,先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再去解读古诗内容。然后,在生本学习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生本学习是学生以个性化视角展开学习的过程,也是发展人文素养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从“欲断魂”中体会清明时节凄凉哀伤的氛围,从“雨纷纷”中感受环境渲染下的悲伤情感,从诗句中的“遥”字,品味诗人的情感升华,体会作者的心情,推进学生个性化解读诗词能力的提升。

(二)互动学习,在合作探究中整合素养

在小学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合作探究中整合素养,在知行合一中深化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元日》这首诗时,教师从三个方面开展互动教学。一是生本互动。学生在生本互动的学习中初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二是生生互动。这个互动过程是品词析句的过程,学生从对“屠苏”和“桃符”的理解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品析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场面。三是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从“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入手,在合作探究中从对古诗字面的理解延伸到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深入分析,指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发展文学、文化和人文素养。

(三)整合学习,在知识整合中内化素养

陶行知指出,问题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是思考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在小学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推动学生在问题导向下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整合学习内容、开展知识整合中内化核心素养。

例如,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为例,教师从三个维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合。一是学习整合。在问题导向下,教师引导学生从对古诗字词的逐一解读中初步理解这首古诗,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思乡思亲的情感。二是知识整合。学生从对“茱萸”一词的研读延伸到对重阳节风俗习惯的了解,在了解山东地区风俗民情的基础上,结合本首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在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因“少一人”而产生的寂寞、孤单之情。三是能力整合。在“知行合一”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从对文本知识的整合入手,联系生活经验,在“做上教”和“做上学”的整合中将其中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3]。

四、手脑双全,在自主探究中学以致用

陶行知说过,于创造教育而言,手脑并用是开始,手脑双全是目的。因此,在小学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融入“知行合一”理念,在“做上学”中实现学以致用。

(一)手脑并用,在自主探究中深化学习

陶行知指出,教育教学要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手脑并用中展开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中深化认知。

例如,在教学《墨梅》一诗时,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从对古诗文意的理解入手,从对故事内容的体会中感受诗人的高风亮节,不求“人夸颜色好”,只求“清气满乾坤”。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初步感悟和领会了诗人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到诗句创作中人与梅的合一意念,体会到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手脑并用,在自主探究中学以致用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这是陶行知的教育愿景。在小学诗词教学中,“知行合一”理念的融入要在手脑并用中实现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对古诗内容的解读和意境的体会开始,围绕“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发挥自己的想象,从抒发自己的感想开始,在深入研读中体会诗人情感的冰清玉洁,感悟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诗人仍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坚定情感。

(三)知行合一,在自主探究中创新思维

陶行知指出,要让学生走上创造的道路,在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中实现劳力上劳心。因此,小学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于“劳心”中发展创新思维。

例如,《塞下曲》一诗渲染了战斗迫近时刻的紧张气氛,诗人没有写战斗的激烈场面,而是将气氛渲染得非常到位。在“月黑”“无雁”的景色描绘中,“遁逃”和“欲逐”将事件的发展推向了箭在弦上却又将发未发的状态,引人深思又营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学生在“知行合一”理念的指导下对故事进行了续写,展开了对古诗词的创新解读。

总之,陶行知“知行合一”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诗词教学要在“做上教”和“做上学”的整合中推进学生以行促知、以知促行,实现手脑并用,在知行合一中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思维的整合发展,让学生在“尚自然”的学习中“展个性”,进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国敏.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J].吉林教育,2015(23):126.

[2]成卫菊.谈古诗词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有机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9(27):27.

[3]胡金芬.古诗词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渗透刍探[J].成才之路,2021(09):112-113.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尝试写诗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诗词教学:共构语言与精神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