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2023-03-28马维林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化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此,教师需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学习情况创新教学模式,满足新时期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文章立足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了“支架式”教学的理论来源与内涵,同时对如何应用“支架式”教学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支架式”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马维林(1986—),男,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第二中学。
最近几年,“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不断丰富,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一些教师对“支架式”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实际应用“支架式”教学时,存在支架搭建不完善等问题,教学效率难以提升。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与综合能力,初中化学教师应认识到当下教学存在的不足,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开展“支架式”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的相关理论
(一)“支架式”教学的内涵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是“支架式”教学的理论支撑[1]。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包括“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两个区域,在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学习者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动态变化的一个区域,也是学习者由低层次学习状态向高层次学习状态发展的一个区域。由上述理论发展出的“支架式”教学认为,教师应通过搭建合适的教学支架帮助学生从低水平发展区向高水平发展区发展。在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应清楚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时的实际发展区,并根据其学习能力帮助其向潜在发展区前进。“支架式”教学的理论模型如下图(图1)所示。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方式包括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并提出学生主要通过有意义学习掌握知识。基于这一理论,教师应使用策略尽可能地搭建连接新旧知识的教学支架,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使其主动参与知识构建。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提出了图式(认知结构)、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概念[2]。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根据这一理论,教师需搭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情况的教学支架,确保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3.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提出,他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每个人都具有多方面的智能,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内省智能等。这一理论也强调人的能力存在差别,教育者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天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的具体特点适当调整教学支架,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二、初中化学“支架式”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搭建情境支架,激发化学探究兴趣
搭建情境支架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思考氛围,调动学生探索新事物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化学学习兴趣[3]。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口头表达、多媒体设备播放、模型展示等多种方式创设引人入胜且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与所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中的“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播放春天郊游的视频,让学生观看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搭建情境支架。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接下来的教学实验:“春风吹红了桃花,今天老师也制造一场‘春风’,用棉花带来朵朵桃花。”由此学生会产生疑惑,注意力被吸引到教学实验中。随后,教师在讲台上展示棉签、水、氨水和酚酞溶液,用棉签粘上酚酞溶液,再用橡皮筋把棉签捆成桃树的样子,并使用吹风机将氨水吹向棉签。渐渐地,学生发现棉签神奇地变红了。结合当前的现象,教师继续引导道:“大家猜一猜‘春风’里有什么让‘桃花’变红了呢?”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氨水使酚酞变红的原因。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表演魔术的方式搭建情境支架,让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探究事物变化的原理,随后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出相关知识点,教学效果良好。
(二)搭建问题支架,启发深度思考意识
搭建问题支架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探索化学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思维有着积极意义。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教师应当在教学前,分析当前教学阶段学生的化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习需求,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内化相关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层搭建问题支架,先提出较为基础且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再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充分利用问题支架的教学优势。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中的“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上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认为什么是化学变化呢?”这一问题可以引導学生思考化学变化的实质,探究化学变化中“量”的变化。接下来,教师继续提问:“回顾我们所做的化学实验,在有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明显看到实验物质的消耗;在有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明显看到生成了新的物质。那么,大家认为在实验中,物质的总质量会随实验改变吗?”在学生讨论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反应方程式,考虑如何初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在学生开始探究后,教师追问:“这一实验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吗?镁条燃烧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蜡烛燃烧后全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什么?”这样问题链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反思、讨论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解释,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由浅入深提出系列问题,启发了学生,促使他们进行深度思考,对学生养成深度思考的学习习惯十分有益。
(三)搭建资料支架,培养良好学习态度
搭建资料支架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使学生的学习视野得到拓宽。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科学史话、化学发展史搭建基础的资料支架,并通过查阅教辅书、查阅互联网搜集拓展教学资料,完善资料支架。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资料支架应用到预习环节和导入环节,让学生在阅读资料时感受到化学知识对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4]。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中的“燃烧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下列搜集的资料。1.燃料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要使用石油作为燃料,炼钢厂、热电厂要使用煤作为发电的原料。2.化石燃料又被称为矿石燃料,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现代社会对化石燃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过去几十年来石油危机事件屡见不鲜。现阶段,各国将科研重点放在再生能源与核能上。3.天马科技集团与国能(福州)热电有限公司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以新能源开发为重点,目的是推动“渔业+光伏”的产业跨界整合,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绿色清洁能源加绿色健康水产的双绿色模式。展示上述资料可以让学生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了解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意识到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会带着使命感与责任感学习甲烷的燃烧及产物的检验、石油分馏的产物及用途等知识点,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了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拓展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资料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参与了课堂活动。
(四)搭建实验支架,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积累化学探究经验,发展科学探究能
力[5]。要搭建实验支架,教师需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中的组织工作与实验后的总结工作,保证学生的实验学习效率。
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材中的“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的教学为例,课前,教师准备烧杯、滴管、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等实验器具和材料。课中,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随后,教师组织实验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此前的猜想。在学生完成第一轮实验后,教师提出问题,驱动学生开始第二轮实验,验证新溶液的物质是什么。基于第二轮实验的现象,教师引入“中和反应”的概念。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猜想,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正确方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五)搭建范例支架,提升类比迁移能力
教师同样可以搭建范例支架,展示典型案例、示范操作,让学生观察与思考。搭建范例支架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强化学生的类比学习意识有着积极意义。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具体范例,并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深入剖析范例,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范例的过程中掌握范例中的化学知识。之后,教师再展示与范例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刚学到的化学原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材中的“酸、碱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先播放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微课视频,以此搭建范例支架,让学生掌握探究酸的性质的思路与方法。随后,教师再布置任务:请独立归纳碱的通性。在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迁移新学到的方法,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会由此得到锻炼。
上述案例中,教师使用微课展示化学探究范例,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掌握化学探究的合理方法,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迁移与应用能力。
(六)搭建图表支架,提高课程学习效率
教学时,教师可使用直观、具体的流程图、思维导图、表格搭建图表支架,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梳理学习思路,使学生明确长期学习目标、阶段性学习目标及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此外,搭建图表支架还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客观看待部分知识点与整体知识点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知识框架。
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材中的“生活中常见的盐”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整理教材内容后展示思维导图,分别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四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的主要性质、用途和俗称。随后,教师还带领学生一同细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归纳相对零散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可见,搭建图表支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堂学习思路,使学生科学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深入学习“支架式”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并结合相关理论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搭建教学支架,为优化教学结构、提升课堂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许光明.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學教学中的应用:以《物质的变化》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26):72-73.
[2]商晓绪,赵亚楠.支架教学促进学生必做实验软着陆:以“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学生实验教学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0,36(08):50-54.
[3]李强.初中化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J].科普童话,2020(03):29.
[4]王学保.初中化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J].学周刊,2019(36):82.
[5]王坤.初中化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实践[J].安徽教育科研,2019(0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