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生态治理对策

2023-03-27贺勇

科技资讯 2023年4期
关键词:生态治理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贺勇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荒漠化防治 生态治理

水土资源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水土资源受到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浪费与流失现象。为了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新时期,必须重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面的研究,采取相应的生态治理对策,才能为我国的水土资源保驾护航,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于此,该文就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生态治理对策进行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土地资源在风力作用或水力作用下受到的侵蚀现象。荒漠化指的是生态系统在人为过度活动的影响下产生的失衡现象。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部分地区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从而引发了荒漠化现象。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在人为因素的干扰下,很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1]。以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平原地带为例,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表现尤为严重,平原地带附近缺乏地形覆盖,在当地牧民过度放牧与农民过度开垦等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更加容易出现大面积土地资源侵蚀现象。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极大的,当土地资源表面没有植物覆盖以后,就会产生大面积的退化现象。随着退化现象的不断加深,土地资源会出现大规模侵蚀现象,伴随着植物的大规模枯死,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无疑是一场浩劫[2]。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正视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带来的危害,及时采取相应的生态治理对策,才能避免生态破坏引发的灾害,减少财产的损失。

2 制定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生态评估与治理标准

2. 1 强化生态评估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动态的网络监测机制予以管控。要想创建相应的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动态网络监测机制,就需要研发相应的网络平台,对地区内的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区域的地理位置分布、影响力大小、发展方向、解决策略等方面内容进行动态跟踪检测,利用动态网络监测平台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案的制订提供数据支撑。就现在的生态治理工作而言,其重点也不够明确,没有对重点项目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开展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度评估。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重点,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做到“先难后易”,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

2. 2 建立治理标准

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与资源分布情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生态服務体系、服务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应用生态治理对策的过程中,应该从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治理标准[3]。合理的治理标准是顺利开展生态治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如果治理标准过低,就会出现生态保护物资与资金供不应求的现象,无法发挥应有的生态治理作用,降低区域内群众保护环境的热情。如果治理标准过高,又会降低治理措施的可行性,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不利于生态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应该根据当地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明确治理的具体规模,利用随机估算法、类比法等方法,对地区、单位、个体的投资收益与损失进行估算。要重点统计经济产量与经济效益,利用绿色会计机制体现资源环境的损耗价值,并将其作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生态治理对策的制定依据。

3 划分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生态治理类型与适用范围

就水土不平衡的发生原理而言,在应用生态治理对策时,可以将其划分为3 个方面,分别是在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发生前的预防工作、项目开发建设实施过程中对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的管控工作、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发生后的治理工作。第一,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发生前的预防工作可以通过加大生态治理宣传力度来实现,让项目开发建设单位在施工前,就对环境保护予以足够的重视,提升当地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二,项目建设中对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的管控工作要重视城市内部可能会引发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的工程项目,要求开发商从绿色施工、绿色建筑、绿色工程的角度入手,降低工程项目开发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第三,治理工作需要采取更加先进的生态恢复技术,弥补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带来的危害,并将已经发生的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下文分别对以上3 种水土流失生态治理类型进行讨论。

3. 1 预防措施

在水土不平衡现象发生前,可以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降低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的发生概率。在这类地方应用相应的预防措施,便能够有效地预防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例如: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的位置,通常都有着土地肥力不足、土壤不紧实、暴雨频发、陡坡多的特点,容易出现泥石流、风暴等灾害。这类地方一旦出现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恢复土地,且土地恢复的难度较大、速度较慢,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予以修整[4]。

除此之外,要重点在人口密集区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果人口密集区域出现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就会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可以在已经有一定程度获得土地上重新种植植物,利用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预防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相关部门还可以成立一支专门的监督队伍,对当地工程项目的开发与建设进行监督。如果发现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对当地土地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应及时制止并予以警告与处罚,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这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地与当地的居民、企业、经济发展部门进行沟通,才能获取相应的理解与支持,推动预防措施的有效落实。

3. 2 管控措施

城市在日常运作的过程中离不开各项生产活动的支持,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生产活动才能顺利完成,但生产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管控的过程中,应该寻求生产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重点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的生产活动进行管控,避免生产活动对当地水文和地形造成的永久性改变,即通过管控措施,有效地避免水土不平衡现象,降低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

要想维持生产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入手:(1)对于部分会对环境产生危害的生产活动,应鼓励企业研发一种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2)要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工作,让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意识到生产活动对于土地资源造成的不利影响,培养企业的环保意识,鼓励企业以更加环保的方式开展生产活动,并自发性地弥补已经受损的土地,解决当地的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问题;(3)污染较大的企业应将生产活动获取的盈利投入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治理中,做到边生产边治理,平衡生产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 3 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一开始多发于河流的上游,上游的泥沙随着风暴等途径,进入江河之中,在水力作用的影响下被带到下游,对河流下游地区的民众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在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已经发生后,应积极地应用相应的生态恢复技术,为当地的土地资源保驾护航。因为某些原因,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沙化的土地。植物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主要作用,一旦土地上没有植物,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就会大幅度下降,最终造成土地沙化现象。沙化的土地更加容易被风力、水力作用影响,引发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5]。因此,要格外重视贫困地区的水土不平衡治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治理。

4 建设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生态治理综合整治模式

4. 1 推行小流域综合整治、强化坡耕地的综合治理

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过程中,应该以小流域为单位。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用农耕策略、工程策略与生物策略,对其进行一体性整改。要对当地的水土流失固有规律进行总结,在保障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对路面、田地、河流、树林、山地等位置进行整治,要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利用综合性预防整治机制降低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的发生概率。以水力侵蚀地区为例,在这类地区可以建设相应的水土保持工程,通过防渗水、消坡、排水、减重、反压等措施加以预防;同时,还可以采取相应的生物预防策略,发挥植物的作用,降低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现象的发生概率[6]。

坡耕地的综合治理也同样重要,在坡耕地治理的过程中要做到既要解决当地人民的生存问题,又要提高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还要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坡耕地综合治理有着以下4 个方面优势:(1)能够从根源上避免水土流失现象,落实缓洪减沙措施;(2)坡耕地整改能够大幅提升当地的粮食产量,改进区域内的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提升山丘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3)坡耕地整改还能够完善当地的农村产业框架,打造特色经济;(4)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保障充足的粮食产量,维护我国的耕地资源。

4. 2 落实封禁保护工作,强化生态自然修复能力

在部分人口数量稀少、水土流失现象相对不严重、雨水量适中的区域,可以通过提升生态自然修复能力的措施,预防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现象。封禁保护工作能够有效地强化区域内的生态自然修复能力,常见的保护措施包括轮封轮牧、封山禁牧、封闭保护等措施。要想更进一步地提升当地生态自然修复能力,还可以利用天然气、沼气、电力取代传统柴火,推动人口稀疏区域的大规模生态整改。

对人口密集、水土流失严重区域而言,应该将人工措施與自然措施相结合,落实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可以在小区域内制定高标准的人工策略,在保障耕地面积与人工草场面积的基础上,提升当地农民与牧民的生活水准。在此基础上,推动封育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

4. 3 以生态效益为中心,坚持开发与治理并行

经济是确保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能源开发也绝非两个相互独立的工作,在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水土能源的开发,即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还要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以退耕地区为例,退耕地区在减少耕地面积后,要积极开发大量不同类型的示范区域。将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一个完善的产业框架内,利用高新产业实现能源开发与环境整治的同时发展。总体而言,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同样重视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齐头并进。

5 建设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生态治理公共参与系统

5. 1 培养公众生态治理意识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已经变得越来越强。但部分公众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还存在只要生态环境受破坏程度不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就不需要治理的错误认知。我国大部分公众对于生态治理的了解程度相对较少,无法意识到生态治理的作用与重要性,在开展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生态治理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大阻力。因此,要尽可能培育我国公众的生态治理意识,一改以往被迫无奈才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现象。加大生态治理观念的宣传力度,推动水土保持观念深入人心,让区域内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生态治理工作的群众基础。

5. 2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措施的落实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如果在开展生态治理工作的过程中资金链比较单一,那么现有的资金可能只够对大型生态项目、生态问题采取相应的生态治理措施。因此,相关部门要改变传统水土流失生态治理的融资渠道,扩充原有的单一途径,积极地吸引集体、个人和环保企业的参与,拓宽水土流失生态治理的融资途径,在丰富生态治理的资金来源的同时,培育一定的生态资本市场。

6 建设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生态治理技术应用模式

科学、合理的生态监测技术是确保生态治理对策落实的重要保障。该文以3S 技术的应用为例,就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究。3S 技术,即GPS 技术、GIS 技术与RS 技术。3S 技术有着非常强的信息获取能力,能够实现信息的远程传输与共享。将其应用于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生态治理当中,能够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高层次发展,提升信息数据的获取效率,降低信息数据的获取难度,保障信息数据的准确性。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等环境问题有着非常复杂的触发因素,其所表现的土壤破坏程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利用3S 技术构建相应的环境检测网络,建设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治理模型,能够推动生态治理工作的系统化与规范化发展。

3S 技术在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生态治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为水土保持规划方案提供数据支撑;二是能够实现对水土流失的实时监测。3S 技术可以对当地的水土信息进行收集,了解当地的土壤退化情况,评估当地的环境污染程度,在数据库内实现数据的统计、分析与量化,再利用GIS 精准制图,生成相应的治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规划方案。除此之外,GPS 技术可以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域进行定位,再通过RS 技术的多时相遥感影像合成技术提升监测的精度,并通过光谱偏移图,调查当地的植被覆盖情况,推动生态治理对策的有效落实。

7 结语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落实,我国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要想落实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生态治理对策,就必须从生态评估与治理标准制定、生态治理类型与适用范围划分、生态治理综合整治模式建设、生态治理公共参与系统建设、生态治理技术应用模式建设等多方面入手,从多角度落实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生态治理对策。在开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两头抓,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生态治理对策的有效落实。

猜你喜欢

生态治理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