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思政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2023-03-27丁艳
丁艳
摘 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两种外在表现不同的教育形式。显性教育是我国思政课程教学一直以来采用的传统形式,教育意图明显。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支撑和延伸,高校中的课程思政以非思政课程为载体,作用面广、专业性强,因此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要有所区别、相互互补,以隐性思政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显性思政教育为强调和补充。本文明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概念,探讨了课程思政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辩证关系,并以牢固学生“四个自信”为课程思政典型教育目标,分析了如何合理应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并强调了应用二者的要求,为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 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 思政教育
Abstract: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are two forms of education with different external expressions. Explicit education is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eaching in China, and the educational intention is obvious. As an important support and exten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 n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the carrier, with a wide range of roles and strong professionalism. So the application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hould be different and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with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main form and ex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emphasis and supplement. This civilization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akes strengthening students' “four self-confidence” as the typical educational goal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alyzes how to rationally apply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educational effect, and emphasizes the requirements of applying both,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xplicit education, implicit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引言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以所有的非思政课程为载体,是思政课程的重要支撑和延伸。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这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努力方向。
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概念
显性教育具有目标明确、组织有序、手段外化、形式明显等特征。在学校的显性教育下,学生有受教育的自觉,明确地了解教育目标、知晓教育内容、理解各种教育手段的意图。隐性教育是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引导学生不自觉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这种教育以渗透濡染的形式进行,学生没有受教育的自觉,在自然的氛围中自愿參与活动并体验感受,无强制性地接受教育内容并内化[1]。
3 课程思政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辩证关系
课程思政可以通过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显性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一直以来采用的传统形式,教师在课堂上明示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受教育对象的社会心理和认知习惯都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显性思政教育或多或少面临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在课程思政中如若对教育实施的安排不合理,还会显得思政教学环节非常突兀,与知识技能教学目标脱离。而隐性思政教育与载体课程的知识技能教育是统一于同一教学计划、同一教学时间的教学明暗两面。它具有美国学者杜威提出的“附学习”意蕴,与载体课程的融合性更好,学习趣味性更强,受教育对象的接受度也更高。
因此,虽然课程思政中的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的出发点相同,但由于课程思政载体的非思政属性,二者应有所区别、相互互补,笔者认为应以隐性思政教育为贯通课程前后的主要形式,以显性思政教育为局部的强调和补充。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它们二者是不能割裂的,非但如此,二者应该相互结合,隐性思政教育还可以转化为显性思政教育,转化关键点在于教师是否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已经察觉思政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在学生已经完全接受并内化隐性思政教育的前提下,这种转化可能会强化教育效果。
4 专业课程思政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应用途径
4.1 工学类专业思政课的教育目标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了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也就是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这个目标的核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而《纲要》对工学类专业在学生“工程伦理”、“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方面的要求其实是“四个自信”的作用产物,是学生在理想信念上牢固“四个自信”后,由内在心理向外在行动发生的自然转化。
专业课程注重以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按照属性可分为自然科学技术课程和人文哲学社科课程两大类。工学类专业主要进行自然科学技术课程的教学,这类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比较弱,按照《纲要》指导,要“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为“四个自信”的融入找到合适载体。
4.2 显隐思政教育结合强化道路自信
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保证[4]。教师可以从课程涉及的重大、典型的国家历史、行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案例中寻找丰富的素材,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结合,从而将国家发展与行业兴衰、个人命运连接在一起。
例如,轨道交通专业可以在专业启蒙时融入中国铁路百年兴衰的实例,采用显性教育的方式教学。中国的铁路开创的一百多年来,经历了新旧两个不同的社会,遭遇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旧中国和新中国的铁路事业,性质、经营权、发展方针、运行情况都有着天壤之别,现在中国铁路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从侧面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在课程进行中,当学习到某项具体技术时,再融入开展隐性思政教育。例如,轴承是机车上的重要元件,以轴承的在机车上的位置、作用、重要程度为情境来引入课程,提出知识技能学习任务。当学生完成相关学习后,再以中国轴承产业的发展历程、行业企业调研为任务来拓展课程,追溯过去的艰难和努力,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行业的变化,展望未来的规划和愿景。
4.3 隐性思政教育为主强化理论自信
坚持理论自信是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直以来都指导着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也指导着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因此在工学类专业课程中能找到和它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全面挖掘这些联系,开展隐性思政教育,让学生不自觉的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指导性,并形成在学习工作中运用它们的条件反射。
例如,对于信息技术类专业,要求学生在程序设计完成后,必须要进行上机测试,使其领会到理论要与实践的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地球物理学、环境学、能源学专业,引导学生寻找碳排放、温室效应、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空气污染、疾病、粮食减产、自然灾害、各国环保政策、碳交易等之间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领会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对于土木、水利等专业,要求学生在完成作品设计后,评估它所产生的经济、社会价值和造成的环境、财政负面影响,使学生领会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是有两面性的。
4.4 显隐思政教育结合强化制度自信
坚持制度自信是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由政治、法律、经济、民生等相关制度构成的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它是前面所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现实表达,因此对于制度自信也可采用显性与隐性结合的思政教育。
例如,以高铁为典型案例,开展交通类专业的显性思政教育。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无数偏远地区的青少年学生也因此受益。而属于世界强国的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发展高铁,却始终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是在政府意志、资本利益集团、土地、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部署,而在我国这些都不是问题,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府治理体系、基本经济制度、民生保障制度下,国家强大意志和能力的体现。
4.5 隐性思政教育为主强化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都已渗透到我们身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应全面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外在表现和闪光点,进行隐性思政教育[2]。
例如,在设备检测维修实训时,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来鼓励学生做好5S管理;在工程测量实训时,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来警示学生严把测量精度;在机械设备设计实训时,以“庖丁解牛”、“鲁班造车”来引导学生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而使其不断完善优化设计;在工程图绘制实训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和“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来类比提醒学生遵守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在工业产品外形设计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来引领学生注意设计中的比例关系。
5 专业课程思政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实施要求
5.1 显性思政教育要“零距离”“三到位”
显性思政教育旗帜鲜明,但因为其与载体课程紧密度不高,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吻合课程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外,还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与学生日常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零距离”。例如前述的高铁案例,大多数学生通过乘坐高铁出行,已经对这种交通方式带来的便利深有体会,教师只需要再联系多年前乘坐普通火车的辛苦、国家在高速铁路建设之初的种种困难和努力、现在在站台上感受到列车的速度之快和停靠定位之准等等各种负面和正面情景,就很容易达到学生情感的高唤醒。
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和实施时,还要注意做到“三到位”,即理论到位、事实到位、情感到位。正确坚定的理论引导是课程思政显性教育的前提,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打好自身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保证显性思政教育的正确核心不动摇。真实有力的事实案例是课程思政显性教育的基础,缺少事实案例的说服,理论教育会变得空洞且难以理解。教师在寻找合适事实形成案例并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事实的典型性、事实联系理论的深入性、案例展现手段的多样性,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事实,以正确坚定的理论对其进行升华,再用影音、现场参观体验等多样化手段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理解。真挚动人的情感濡染是课程思政显性教育的关键,思政教育本身就致力于塑造受教育者的底层意识形态,人的不同情感从意识形态中产生而来,也会反过来影响意识形态的转变,因此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使学生达到情感濡染和共鸣,将极大的避免教学沦为简单的说教,达到思政育人入脑入心的效果。
5.2 隐性思政教育要“自我启发”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对人终生影响长远的知识及经验往往不是由外界教育灌输而来,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经验、经历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启发得到。隐性思政教育隐藏在载体课程的知识技能教学背后,要达到积少成多、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运用调研、问题引导、实训操作、讨论、自我评价等各种參与式手段,开展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自然得出最终结论。
5.3 把握好课程思政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频次比例
隐性思政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一体双面”,且思政意味不明显,因此频次宜多宜广,才能似春天细雨“润物细无声”。而显性思政教育频次过多会模糊课程的专业属性,不但不能“锦上添花”,还会使学生产生课堂教学目标“本末倒置”的感觉,因此频次不宜过多,要抓重抓精。具体实施时应以隐性思政教育为贯通课程前后的主要形式,以显性思政教育为局部的强调和补充。
6 结语
从宏观上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各个途径综合发力;从微观上看,课程思政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门相关课程中,与课程的知识技能目标相融合。教师要熟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融合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和准备,并根据实际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才能在非思政课程中将思政教育开展的合宜、顺畅、有效。
基金项目:2020年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以机械基础课程为例”(2020SZJSZ-033);汉中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院级教学科研与教学改革项目(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项目)“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机械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研究”(HZZYJY2021051)。
参考文献:
[1]孙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09):100-103.
[2]骆郁廷.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自信[J]. 江淮论坛. 2013,(04):81-87.
[3]祁晓冰,焦淼.伊犁师范大学以红色文化立德树人的探索与实践[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37(04):13-17.
[4]范子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