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教育政治要求的历史分析

2023-03-27程东亚曾敏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民族教育中国共产党

程东亚 曾敏

摘 要: 在长达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教育政治功能的定位与发挥,洞察时代政治风云,科学把控民族教育前進的方向。我国的民族教育为国家和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民族人才,在促进社会政治变革、加速社会民主化进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稳定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本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以及进入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回顾分析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教育的政治定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使命。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民族教育;政治要求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6.070

教育是政治,政治问题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民族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民族地区自身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群众现代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融合的重要形式。中国共产党重视民族和民族教育问题,在不同时期,由于党的政治任务不同,对于民族和民族教育问题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定位和政治任务。本文结合不同时期关于党的民族教育的相关史料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和探讨。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教育的政治定位是培养少数民族革命干部服务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教育凝聚少数民族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少数民族教育早期的领导者和践行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非常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尤其重视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少数民族革命干部,这些少数民族革命干部是我党领导和团结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斗争的骨干力量,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统一、团结的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1921-1924年)与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少数民族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开端,这一时期党和政府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入侵和军阀混乱,支持各民族自由解放,建立新的国家。民族教育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完成大革命任务的重要历史使命。为了领导少数民族的革命工作,中国共产党通过蒙藏学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等机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了一大批具备马克思主义思想,有共产主义觉悟的革命工作所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教育和培养下,许多少数民族进步青年如蒙古族青年乌兰夫、满族工人王俊、回族女青年郭隆真,维吾尔族青年翦伯赞自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民族教育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斗争,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同时,民族教育的政治定位是要培养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提升苏区群众的文化水平。中国共产党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开展民族教育,始终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原则,通过编印教材、讲解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教育,广泛在学校、村镇和集市传播革命理论,省政府教育部与部队同时在苏区兴办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党通过民族教育培养民族干部,对完成中央苏区时期各项任务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民族教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了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功能。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更加完善。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党当前的主要政治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唤醒民众积极抗日。民族教育的政治定位是为了处理好国内严重的民族问题,培植抗日的基本力量,制定符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教育措施。中国共产党开始专门为少数民族开班兴学,如少数民族班、回族干部训练班、藏族干部学习班、蒙古青年学习班,创办延安民族学院等。各学习班坚守党的民族教育政治定位,注重抗日的政治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民族教育政治功能的发挥成为团结各少数民族,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效途径。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这一时期,党的基本任务是领导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教育工作面临增强民族意识、培养大量干部和专业人才为民族地区和广大新解放区服务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严峻形势,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军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双语教育内容,并普及国民教育和增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教育加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联系沟通,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民生改善,为成立统一的新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党的民族教育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处于探索时期,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严峻,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导致民族教育发展不成熟,但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民族文化教育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共产主义觉悟、保持坚定政治方向的民族干部,这些少数民族干部是我党领导和团结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斗争的骨干力量,对促进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新中国成立以后时期:民族教育的政治定位是凝聚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注重政治思想价值的实现,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面临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的政治任务,民族教育成为促进经济振兴、民族昌盛、社会进步的根本大计。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展了有关民族教育发展的工作会议,同时相继发布了民族教育政治定位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不断在民族地区开办学校,建立起从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让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子弟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民族教育政治功能的发挥培养了新型的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力量,为组织实施民族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人才基础。

民族教育体系化构建时期(1949-1956):1950年11月政务院批准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把学习研究中国历史与中国现状和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作为长期班政治课的基本内容之一。要求“在一切民族學校内,应发扬共同纲领精神,克服大民族主义倾向与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培养民族间互相尊重、平等、团结、友爱、合作的作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政治干部的培养,开办政治学校与政治训练班,采取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的教育措施,满足了国家建设和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通过民族教育培养的大批从少数民族出生的共产主义干部有利于妥善处理民族问题,而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1951年9月)上指出目前民族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各少数民族地区应有步骤有系统的实施以爱国主义,特别是抗美援朝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教育,会议认为少数民族的教育建设,对于整个新中国的建设前途,有着重大的关系。这一阶段党和政府通过颁布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制定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建立民族教育管理行政机构等措施,适应了当时民族地区政权建设的需要,新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培养和民族教育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

民族教育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5):1956年大多数民族地区都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民族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出现过一些曲折(1958-1960),之后在党和国家的不断调整中重新步入正轨。教育部在第二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1956年6月)上强调要加强民族教育,使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逐步接近和赶上汉族水平,这有利于实现民族间的平等。会议讨论制定《1956-1967年全国民族教育事业规划纲要》,使民族教育事业密切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向前迈进。1957年10月31日,西藏工委明确规定西藏公学(西藏民族学院的前身)的办学方针“培养共产主义的民族干部,为将来西藏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前三年以学文化为主,政治教育为辅,后两年加强政治课比重”。西藏公学尤其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和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极大提高了民族学校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此阶段,党的政治方针着眼于阶级教育和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树立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发动武装叛乱后,西藏公学和西藏团校的3000多民学生返藏参加平叛。他们接受过民族教育政治要求的洗礼,阶级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了平叛改革中的重要的新生力量。宏伟计划的实现需要有适合的政治环境,由于1957年的反右斗争以及在民族地区反地方民族主义斗争的扩大化,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运动和1959年反右倾等的一连串的干扰,民族发展12年规划未能真正落实,在干扰中少数民族教育进入了艰难发展的阶段。1959年9月,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召开全国少数民族出版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材上,要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等政治内容以教育学生。学校通过教材集中宣传统治阶级思想和社会的政治、道德准则等。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力量。1964年民族事务委员会、高等教育部联合召开民族学院院长会议确定民族教育的首要工作任务是要把轮训和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

民族教育遭受干扰破坏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极“左”路线的严重破坏,民族教育质量低下,许多民族工作部门被撤销,民族院校被停办,人才培养受到影响。十年动乱,民族教育工作遭受严重的干扰与破坏,导致在政治上给民族团结进步带来了不利影响。民族政策和民族教育政策在林彪反革命集团覆亡以后,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政治、思想以及经济建设领域的全面的拨乱反正,民族教育逐步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前,民族教育的价值侧重于民族教育对社会生产发展、政治上阶级斗争的工具,尤其是注重政治思想教育价值的实现。党和国家利用中国中央党校、国家行政管理学院、中央团校、各民族学院等,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培训了大批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广大少数民族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在政治上、管理水平上得到了迅速提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相当一部分干部担负着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中高级领导职务,成为带领少数民族群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事业的骨干力量。

3 改革开放以来:对民族教育的政治定位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面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民族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导下,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注重加强民族地区的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教育在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

(1)恢复发展阶段的民族教育: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明确了党的思想及路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党和国家开展了民族教育的拨乱反正工作。1979年边防会议以后,中共中央批准转发了《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报告,报告提出“切实解决存在于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消除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根据这一精神,学校加强了民族观的教育,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团结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国务院于1979年批准转发了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起草的《关于民族学院工作的基本总结和今后方针任务的报告》,报告中将“培训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与“培养各种专业技术干部”作为民族学院的方针任务。1979年11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民族学院工作的基本总结和今后方针任务的报告》指出民族学院的方针任务为“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1980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上强调:“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需要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的、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1981年2月,我国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提出今后要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党的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人的思想素质,调节人际关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3年8月,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特别注意进行增强各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在民族教育的恢复发展阶段,党把民族教育建设的重心放在加强思想建设,着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体制改革阶段的民族教育:1985年5月,民族教育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2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坚持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6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确立了“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新评价标准,特别是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反分裂”教育,以此推动和引领新世纪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工作。2002年7月,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议。该决议切实推进民族教育向前发展,在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李岚清在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2002年7月)上的讲话指出:要切实改进民族地区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与稳定需要加快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2002年7月,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在民族教育的政治要求方面提出要高举民族团进步的伟大旗帜,牢固树立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意识。2008年6月4日,党总支书记于·布仁巴雅尔在《附中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大会》上的报告指出:民族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广泛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实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重要政治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教育得到较快的恢复,在民族教育实践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学校课程的重要内容、任务与重功能,是中国民族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具体体现。而民族团结是政治方向问题,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是为了保障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政治立场问题,我们坚持的政治立场,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也就是党的立场,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是政治观点问题,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保障国家安全;同時民族团结还是严肃的政治纪律的问题。是否加强民族团结,是检验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的重要尺度。

4 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族教育的政治定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德树人,服务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教育的政治主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长期致力于培养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民族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教育政治功能的发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民族教育立德树人,将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加强“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教育,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和社会责任的承担者。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在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中嵌入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5年8月18日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俞正声在会议上强调要深入推进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提高各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以促进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民族教育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坚持不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民族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理论框架,巩固提升了民族教育发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价值。

民族教育维护国家稳定,社会稳定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民族教育培育的青年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的生力军。民族教育实践致力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就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新时代党的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核心理念,即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于国家语言规划,促进“五个认同”,同时也要学习其他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字,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促进民族交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繁荣稳定。

新时代民族教育围绕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族教育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努力成为新一代坚定的爱国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民族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加强了民族地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族际关系的认同和对民族社会发展道路的认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地区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教育是政治重要的一环,民族教育政治功能的有效發挥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纵观民族教育一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脉络,党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明确民族教育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政治定位,更好发挥民族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特点。民族教育承担着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历史使命,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是关系到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同时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民族教育政治功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培养更多的民族人才,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吴明海,田小军,周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18(3):3036.

[2]余文兵,普永贵,中和.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百年发展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3):2534.

[3]吴明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17221.

[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202.

[5]吴仕民.中国民族教育[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23.

[6]吴德刚.中国民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10.

[7]崔海亮.西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8182.

[8]胡超磊,刘源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教育政策论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5,33(2):182184.

[9]欧以克,付倩.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演变分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9,7(1):19.

[10]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01.

[11]崔晓琰.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发展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21:132.

[12]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编.走向辉煌的中国民族教育-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材料汇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918.

[13]田琳,于·布仁巴雅尔.民族基础教育实践与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7.

[14]张清铨.论讲政治与加强民族团结[J].实事求是,1997,(2):2932.

[15]国家民委研究室编.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问答[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11.

[16]万明钢.“一带一路”倡议与民族教育发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9:353.

[17]吴明海.历史性成就:新时代中国民族教育理论-政策-实践互动体系[C].“国际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2021:110.

[18]赵伦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教育的使命[J].学术探索,2021,(01):150156.

[19]马效义,周进.“他者”视域下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文化·教育与发展-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述评[J].2021,9(2):28.

猜你喜欢

民族教育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