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肾祛瘀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疲劳临床观察*

2023-03-27吴常征马丽婧阴菡菡朱璇璇

光明中医 2023年5期
关键词:证候缺血性评分

吴常征 马丽婧 阴菡菡 朱璇璇

缺血性卒中疲劳常见于缺血性卒中的并发症中,表现为身体和精神活动的疲乏综合征,是一种持续病理性的状态,通过休息不能得到改善,且大部分患者开始于卒中急性期[1,2]。严重影响病患生活自理、身心康复以及社会生存质量等,甚至还与致残率、病死率增加有关[3]。目前,西医尚无特效方法,主要以物理疗法、改善负面情绪、心理辅导等对症处理,很难自根本上缓解证候;传统中医在治疗中风方面经验丰富且有一定的效果,主要以中药汤剂内服,针灸外治为主。而针灸疗法因不良作用少、依从性好、促进肢体康复等作用被作为好多患者的首先治疗方案。但是目前对于中医治疗中风后疲劳的文献报道较少,故本研究以缺血性中风疲劳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补肾祛瘀针刺对患者卒中后疲劳的康复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5月—2021 年11月新沂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卒中(缺血性)后疲劳患者60例。根据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52~80岁,平均(64.03±12.80)岁;病位脑叶16例,基底节区9例,脑干3例,小脑2例。对照组中男性 10例,女性20例;年龄53~79岁,平均(62.15 ±13.24)岁;病位脑叶15例,基底节区11例,脑干2例,小脑2例。2组性别、年龄、病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参照201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脑血管病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制定诊断标准。 中医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5]制定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者;②符合缺血性卒中疲劳的诊断标准者[6];③起病时间≤7 d轻-中度患者;④能完全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①存在有心、肝、脾、肺、肾等重大疾病或严重感染者;②肿瘤患者;③依从性较差或不能坚持治疗的患者。

1.5 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脑病科基础药物干预,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类等药物。观察组:用补肾祛瘀针刺,取百会,双侧肩髃、曲池、内关、三阴交、血海、阴谷、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大钟、太溪、太冲等[7]。常规穴位消毒,使用型号为0.30×40 mm的一次性不锈钢毫针,阴谷、三阴交、大钟、太溪均用捻转补法,血海用提插泻法,余穴用捻转行平补平泻,15 min行针一次,留针半小时。对照组:用常规针刺,取患侧风池、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伏兔、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三阴交。常规穴位消毒,使用毫针型号同观察组,风池穴刺向鼻尖方向,余穴常规针,均用捻转手法平补平泻,5 min行针1次,留针半小时。2组均每日治疗1次,6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8]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 2 周后评定疲劳证候情况。量表包含9个大项,每项的评范围分为1~7 分(自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各项评分相加后再取平均分,即为 最终的得分,疲劳量表 总分越高表示程度越严重, 超过4 分以上就定义为疲劳。

采用Barthel改良量表(MBI)[9]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评定生存活动能力。量表共包含10个项目,以4个功能等级评定功能障碍程度,积分分别为0分,5分,10分,15 分,通过最终的总积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满分为100 分,量表评分愈高显示生活活动能力愈强。MBI根据日常生存活动能力,将其分为5种等级,在<20 分时,为极严重机体功能缺陷障碍,活动能力完全依赖;在(>25,≤45)分时,为重度机体功能缺陷障碍,活动能力明显依赖;在(>50,≤70) 分时,为中度机体功能缺陷障碍,活动能力需要一些帮助;在(>70)分时,为轻度机体功能缺陷障碍,日常活动能力基本自理;当达到100分时,患者可独立生活。

1.7 疗效判定标准临床评估疗效:显效:证候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证候有明显的改善,FSS 的总积分减少超过75%;好转:证候均有好转,FSS 总积分减少超过30%;无效:证候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FSS 总积分减少不到30%。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均超过了80.0%,对于改善证候均有效;但观察者的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SS评分比较与干预前比较,2组干预后疲劳程度评分均明显下降;而观察组的结果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缺血性卒中患者FSS评分比较 (分,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2组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缺血性卒中患者MBI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2类,而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10],故本次研究以缺血性卒中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卒中疲劳作为卒中后一种特殊的疾病状态,最初被认定为卒中后抑郁的一部分[11],其特征是慢性持续性的过度乏力,而且长期影响患者的精气神,困扰后期的生活活动能力及精神状态。目前对于发病机制[12-15],认为和大脑炎症反应及食欲素神经元活动减少有关,脑卒中后局部损伤的脑细胞缺少氧气和必要的葡萄糖,细胞内剩余的ATP逐步耗竭,最终导致脑细胞的死亡;死亡的脑细胞会释放出内源性损伤相关分子(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诱导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合成,使局部脑损组织发生免疫细胞浸润,加剧脑损处的炎症反应;脑部的炎症反应可减少下丘脑食欲素神经元的功能活动,降低单胺神经递质的合成和活性,诱导疲劳或嗜睡的发生。卒中后脑细胞的损伤是导致早期疲劳的基础,而社会心理、行为活动能力是疲劳的诱因和持续因素,而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重症又加重心理障碍,多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使卒中后疲劳长期存在[16]。西医治疗尚无有效的控制方法,主要以物理疗法、改善负面情绪、心理辅导等[17,18],并不能从理想上缓解疲劳状态,因此,探寻提高临床疗效的新方法成为了关注点。

中医学对于此病的认识均限于症状学说,可归属于“劳倦”“倦怠”“虚劳”“虚损”范畴,《素问》中有云:“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又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灵枢·本神》中提到:“ 精伤则骨酸痿厥, 精时自下”。卒中之人,多见于中老年人,因年老体衰,肾精不足,阳气亏虚,脏腑不能濡养,脏腑和髓海虚空,而为瘀滞,致窍闭神匿。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又《灵枢·海论》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卒中之后脏腑愈加虚损,气血精液损耗,阴阳气机失和,血脉流行不畅,瘀虚互结,经络郁滞,脑神失养,肢体失用而为疲劳。基于此病机,全国名老中医李家康教授提出了肾、精、气、神、瘀一体化理论基础,结合临床经验创作了补肾祛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病,并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症状[19]。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主神明,为人精神及活动的中心。夫先天阴阳两精相合,则神明由生,据《灵枢·经脉》中“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之论,以及《灵枢·本神》之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的论断,故可知肾主精,精生髓,肾主脑髓,肾精充则脑髓足,脑髓足则神明旺,神旺则生命活动方能正常,阴阳才能平和;正如《灵枢·海论》中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至于“精”与“气”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了“精化为气”的论断,然张景岳注释“精而化为元气”,故可知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阴精藏于肾,经肾阳温煦化为元气,通过三焦通道,布达周身,滋养藏腑和肢体,促进各功能的正常活动;《类经》中曰:“盖精依气生,精实则气融,元精失则元气不生,元阳不见”,又清代《医林改错》中提到:“元气既虚损,必不能达于血管中,而血管内无气运行,必停留而为瘀滞”。气虚不仅可引起瘀滞,还可导致“神”病,《脾胃论·省言箴》曰: “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根蒂也”,气血流行,神即应之而生,气至神亦至,故《灵枢·小针解》谓“神 者,正气也”;神寓于气,气以化神,气盛则神旺,气衰则神病;正如《素问· 逆调论》说:“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因此,李家康教授以精、气、神之间的理论特点,结合其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肾精为本、瘀滞为标、神气为用,病机为内伤积损所致脑络瘀滞,故制以补肾祛瘀之法运用于临床之中。目前,已有文献证实肾虚和血瘀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肾虚是本,血瘀是标;肾虚是因,血瘀是果;肾虚引起血瘀,血瘀是肾虚的必然结果,而血瘀反过来又加剧肾虚[20]。

补肾祛瘀法选取百会、太溪、阴谷、大钟补肾益气[21],百会穴为督脉之会,各经气聚会之处,且位于头顶,具有醒脑开窍、安神镇静、益气升阳等功效,针刺可改善大脑供血,促进脑细胞的恢复,有补脑生髓的作用;太溪穴,足之少阴输原穴,可滋养肾阴、补益肾气;阴谷穴,足之少阴合穴,合穴者,脏腑经气合于脏腑的部位,可通于肾腑,能养肾精、补肾气,使精气充沛,脑髓化生;大钟穴为足少阴的络穴,可醒脑开窍,与太溪、阴谷相配伍可增强益肾滋阴的功效。三阴交穴,为肝、脾、肾三阴经的交会穴,故能治肝、脾、肾三脏的多种疾患,有健脾、益肾、益气、活血的作用;血海为足阳明胃经要穴,可活血化瘀、引血归经;丰隆为足阳明络穴,具有健脾和胃,化痰降逆功效;足三里穴,足胃经的合穴,胃腑的下合穴,五行属土,故能补虚强身,益气生血。因此,配伍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内关、太冲等穴位,可活血化瘀、息风通络、健脾益气、涤痰醒脑。综上所述,以上诸穴配伍应用可奏补肾祛瘀、益气通络、息风涤痰、醒脑开窍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提示,干预后2组疲劳程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观察组的疲劳程度评分较对照组比较更为显著。因此可表明,补肾祛瘀针法干预缺血性卒中疲劳的疗效优于常规针组,说明补肾祛瘀针刺法干预缺血性卒中疲劳确实有效,能改善患者的主观疲劳,恢复精气神面貌,提高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推动康复进程。治疗2周后2组的MBI总分均较干预前升高,补肾祛瘀针刺组的评分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综上可知,补肾祛瘀针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疲劳疗效显著,又证实了发病机制与肾、精、气、神、瘀有关。通过治疗使精气神得到改善,从而能缓解疲劳状态,提升日常的活动能力、自理能力、自我认同能力和社会价值能力,促使尽早回归家庭、回归工作、回归社会。本试验研究还处于临床初级研究期,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缺陷性,需要进一步研究补肾祛瘀针法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的多重疗效,不良作用情况,其中医作用机制更有待深度挖掘。

猜你喜欢

证候缺血性评分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我给爸爸评分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An Optimal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Scheme for Caching-Based Content Distribution in Backhaul-Limited Small Cell Networks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