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中高质量发展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2023-03-26杨振峰
□杨振峰
2023 年5 月29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1]建设教育强国, 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 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 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2017 年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 2019 年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2021 年 《“十四五” 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2023年 《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 等政策文件, 强调了推进普通高中内涵建设、 实现有质量的普及的目标任务, 普通高中教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加速发展期。
一、 为什么要推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 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2]。 面向改革的环境变化,总书记还深刻指出,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国际环境错综复杂, 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 逆全球化、 单边主义、 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 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 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3]。 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已经转变为教育发展的竞争。
2021 年11 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发布 《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 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 报告 (以下简称 《报告》), 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 年的教育。 《报告》 强调, 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 加剧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 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资源透支以及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 都给教育带来重大影响。 教育作为解决世界不平等现象的重要支点, 当前需要回应“为何学、 怎样学、 学什么、 哪儿学和何时学” 的迫切需求。[4]《报告》 为面向未来的教育提供了参考。 第一, 《报告》 明确了教育事业的共同性。 关于教育的重新构想应基于 “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和 “强化教育作为一项公共行动和一种公共利益的形式” 这两条基本原则。 第二,《报告》 强调学习方式的创新性。直面现实挑战和不确定的未来, 人们必须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学习。 比如, 人工智能、 ChatGPT 等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挑战, 既需要教育界的理性思考, 也需要师生群体主动接受这些新鲜事物。教育与技术更好地对话, 才能让技术转化成支撑教育更好发展的力量。 第三, 《报告》 也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完全摒弃传统, 而是要在继承优秀教育传统的同时, 革新教育教学模式。 教师教学应进一步专业化,教学方法应围绕合作与协作开展,课程、 教学场所、 教学场景都应重新构想和重新设计。 第四, 《报告》 强调共商共建, 即发挥学生、家长、 教师、 研究者、 文化领袖等广大行动者的作用, 让他们参与到教育的未来建设中, 以强大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推动革新。 《报告》从全球视角提供了未来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研判, 也为开展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
将视角从国际转向国内。 当前, 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高中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 遵循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律,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导向, 更多展示学生个性特长, 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促进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 高中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要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让“行行有状元,行行出状元”。 但是,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困扰着教育各相关方。唯分数论、 一考定终身、 学生选择性不够和过度偏科等问题, 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普通高中教育既要保障学生的自由个性与精神成长, 切实关注普通高中教育的内在价值, 又需要帮助学生完成大学准备、 职业准备和社会公民生活准备, 发挥普通高中教育的工具价值, 实现高中教育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实现普通高中的办学价值, 还存在一些现实难题。 例如, 普通高中分层发展的格局相对固化, 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高中学校普遍存在超课时授课、 课程方案执行度低、 学生课业负担重、 教学方式传统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 优化课程体系、 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教师从事素质教育的能力弱, 教师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 使用新教材的能力不足, 高中学校应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育管理者要深度思考这些关键性的问题, 将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人民群众热切期盼、 高中学校办学价值体现联系起来, 更有主动性、 系统性地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二、 推动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 新抓手
(一) 发布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切实推动高中“新课改”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普通高中的一项重要改革。 教育部印发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20 年修订版)》 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九次课程改革,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政策文件, 对指导当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向、 确保课程标准在高中教学和考试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有重大意义。 新课程改革是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教学改革, 指向了育人模式的转变。 在此指导下, 可以畅想一种新的教学实践, 即让学生进入VR 虚拟世界, 或沉浸在 “真实的” 科学场景里, 由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物理问题、 化学问题、 生物问题、 环境问题、 地理问题, 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可以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种方式。
(二) 推动高中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选课走班成为高中教学“新常态”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选课走班教学成为高中教学组织的新常态, 也成为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 中提出, 从高一年级起, 根据学校选修课程开展选课走班教学; 从高二年级起, 根据学生选考科目开展选课走班教学。 近年来, 全国各地普通高中探索教学组织方式变革, 上海市作为国家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 (市), 率先大面积普及和深度尝试选课走班教学。 2021 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本市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 明确提出要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 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 进一步完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适合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的选课走班管理体系, 同时, 也提出要提升教师的走班教学能力。
(三) 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成为“新风尚”
评价改革能够牵引和全面深化高中教育综合改革。 其中, 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是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契口。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将综合素质评价界定为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 记录、 分析, 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 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上海市将这项制度作为指导学校育人方式改革的抓手, 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全程追踪与问责制度, 明确提出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在毕业和招生录取中的作用, 探索实施在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招生、 高中名额分配、 综合评价录取等过程中,将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学校综合考查结果相结合。 以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为两大抓手,上海市积极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 实现高考、 高校招生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良性互动。
(四) 加强生涯教育指导,成为高中教育“新亮点”
开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当与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相结合, 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推动学习方式新变革。 目前,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学校建设学生发展中心, 统筹开展学生成长过程指导和生涯辅导, 帮助学生确定个人发展目标,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管理,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加强生涯教育指导, 将有利于促进高中教育从 “应试” 教育模式向 “全面育人” 教育模式转变。
(五) 加快教学空间和创新实验室建设,大力拓展高中教育“新资源”
未来教育重在挖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 未来学校需要重视创新实验室等新型教育设施建设。 一是要有先进理念的引领, 加快教育空间重构, 倡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学习、 自由探究。 二是要将智能技术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元素, 让关键技术应用成为高中教育系统性变革的重要变量。 通过对普通教室进行多功能技术改造, 建设综合性、 复合型的教学环境。 三是要重视学校环境的育人价值开发。 一所好学校, 必须要让学生有发呆的地方, 有畅想未来的地方, 有研讨话题的地方。 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的构建、 跨学科的融合、 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育, 需要重点推进学科教室、 微实验室、 数字化学习空间、 图文中心、 公共开放空间等个性化学习空间建设, 系统提升创新实践空间和个性化学习空间。
(六)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形成教考招联动“新特点”
深化高考综合改革, 是 “教—考—招” 联动的系统工程, 需要招考方式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相配套。上海市作为首批高考改革试点省份,顺应国家选才育才之需, 举全市之力推进实施试点任务。 在试点成功并积累重要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持续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进一步加强命题能力建设, 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 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 以高考改革撬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七) 推动高中分层分类发展,打造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新格局”
2023 年7 月,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印发 《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 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要建设一批具有科技、 人文、 外语、 体育、 艺术等方面特色的普通高中, 积极发展综合高中。 随着科技高中、 工程高中、 人文高中、 外语高中、 体育高中、 艺术高中、 综合高中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普通高中初步呈现多样化、 有特色的办学格局。 上海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始终坚持特色多样发展, 为主动适应上海市城市功能定位、 社会和地域经济发展以及学生需求, 上海市持续深化特色普通高中建设, 先后推进两轮 “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 年、 2021—2023 年),以转变育人方式为主线, 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 凝练特色教育内涵与定位, 创新特色教育路径和载体。 依托项目命名一批 “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 最终目标是形成城乡分布合理、 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的普通高中高质量、 有特色发展格局。
三、 以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高质量发展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 高质量的高中学校, 应具有如下样态: 面向全体, 培养 “五爱” 学生; 滋养学生, 丰富学校课程; 激发潜能, 让每个学生都有优秀的理由; 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 持续推进课程改革; 每一位教师都能实现专业成长, 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关注每一节课的评价, 减少统一纸笔测试, 加快数字化转型。 高质量的高中教育, 应该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基础, 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既关注学生、 家长的当下需求, 更放眼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 是面向全体学生, 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的教育; 是每所学校发展水平均衡, 百花齐放而非一枝独秀的教育; 是具有良好区域教育生态,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 是教育工作者的育人理念与育人实践真正做到内在自洽的教育。
建设高质量高中教育, 必须做好建设准备。 具体而言, 在学校校舍建设方面, 基本实现校舍从行政班教室向学习空间延伸; 在教育装备建设方面, 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 从共性标配向个性定制延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 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息化教育生态;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以切实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 建成一支高素质、 专业化、 创新型教师队伍; 在课程与教学建设方面,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系, 争取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成效显著。
在做好建设准备的基础上, 要积极推动学校变革。 第一, 转变观念。 具体而言, 要转变课程观, 从“学校课程为升学考试做准备” 转变为 “学校课程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转变知识观, 教师要看到知识的局限性, 更加注重发挥知识的载体作用, 让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考能力; 转变教学观, 改变乃至终结 “反复操练”的教学方式; 转变评价观, 重视激活与唤醒, 而非培养 “失败者”。 第二, 优化课程。 高质量执行国家课程, 把国家课程开齐、开足、 开好。 聚焦学校培养目标开展课程整合, 关注学生发展状况,对课程要进行校本化开发。 第三,让教学变革发生。 探索素养培育导向的单元设计, 让教师授课不拘泥于教学材料,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变通教学内容; 依托真实情景进行深度学习, 因为学生不进行深度学习, 就不能产生深度思维, 没有深度思维, 就难以培养创新人才。 第四, 改革评价。 在对高中学校的评价中, 把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有机结合; 改革考试评价, 不用同一把尺子评价学生; 加强学生发展指导, 通过学科渗透、 个别咨询、 指导课程、 专题讲座、 职业体验等方式, 对学生心理、 学习、 生活、 理想、 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指导。 第五, 培训教师。 探索建立教师 “重回大学计划”, 重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 教学法等知识; 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教学能力; 重视发展教师的学生发展指导和走班教学管理能力。第六, 开发资源。 积极配齐与学科教学、 研究性学习、 自主探究活动相匹配的仪器设备,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形成和创新活动开展;建设微实验室, 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开展课题研究的微型学习场所; 创新图书馆服务, 增加公共开放学习空间, 供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小组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使校园成为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