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仪式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机理与策略

2023-03-26赵文

文教资料 2023年21期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思想政治教育

赵文

摘 要: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揭示的微观社会仪式运行机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有着高度的耦合性,为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在实践中,我们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打造有情感共鸣、思想交流和“非强迫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活动,提升教育实效。

关键词:互动仪式 互动仪式链 思想政治教育 仪式赋能

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是一个关注微观社会运动的理论,强调通过分析微观社会运动规律,借以窥视宏观社会变迁的秘密。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框架,将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研究大有裨益。

一、理论阐释:互动仪式链理论的主要内容

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互动仪式是构成社会总体生活的根基,是一切社会发展的“能动根源”,其理论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情境

情境主要指一定时空环境下的物质资源、符号资源、行为主体及其精神状态等共同构成的境况。用柯林斯的话来说,情境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并“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1]从而强化了在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互动仪式理论由此而展开,情境成了互动仪式活动的起点。

(二)焦点

行为主体聚集到一起,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共性因素或目的,并不自觉地形成共同的关注。而“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焦点,而彼此知道了关注的焦点”[2]。对焦点的共同关注成了互动仪式行为的意义所在,更是集体行动的价值所在。

(三)符号

符号是意义的载体,是交流的媒介。在柯林斯的原意中,并未将符号作为互动仪式的起始条件,而是作为一种活动结果来看待,但在互动仪式生发的过程中,符号资源极其重要。没有声音、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仪式就不能有效表达群体中人的思想与意志。符号作为一种意义表达工具,与互动仪式的生成和发展是同步进行的。

(四)情感

互动仪式实质上是创造了一个主体间“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3]的场域。主体在互动交往过程中,通过情感的交流、传递与转化等方式,实现情感能量的发展,推动情感能量从一个互动仪式向另一个互动仪式转移,在情感能量的消耗过程中实现情感能量的更新,为主体社会行动提供新的情感动力。

在以上要素中,关注焦点和共享情感之间是相互强化的,因为对共同焦点的关注,参与者会对他人的情感形成一定的体验。在理想的状况下,随着参与者对彼此情感状态的了解,个体的情感状态会逐渐与仪式现场的情感需求相吻合。柯林斯强调,通过情感投入与焦点关注,可以實现有节奏、连带的反馈强化,引发集体兴奋,形成群体团结、情感能量、群体符号和群体道德感。

二、机理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互动仪式的耦合性

互动仪式链理论揭示的微观社会仪式运动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高度的耦合性。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社会主体的互动行为结构、过程与结果,揭示了社会活动运行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一)内涵指涉相似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互动仪式活动一样,既具有单一活动成分,也具有多重活动体系的复杂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指一次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泛指没有具体针对性的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样,互动仪式既可以是单一的仪式活动,也可以是复杂的互动仪式链体系。双方在内涵指涉方面的类似性,为我们寻求双方发展规律以及挖掘各自的规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基础。所以,把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为一种互动仪式,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中(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由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确定高水平的关注焦点(不同情境中的具体表现不同),在主体之间实现相互关注和节奏性连带(高水平的相互影响),促发在场主体的群体聚集效应。

(二)价值目的趋同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最为关注的教育对象思想认识升华,亦是互动仪式设计者与组织者关注的主要结果。社会主体通过参与互动仪式活动,实际上是开展了新的社会交往,在互动仪式意义上的社会交往中必然会被支撑本仪式的意识形态理论所影响,进而在仪式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从一般意义上看,仪式作为一种象征性意义的活动,是一定组织传达其组织价值、行动理念、道德规范和社会意义的活动,就是为了影响组织成员的思想认识和社会行动,以使其符合组织的行动意图与发展愿景。因此,互动仪式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目的上有共同性,在实现目的的方法上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迁移和借鉴。

(三)实践方式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互动仪式活动的目的都在于影响和改变主体的思想认知状态,在实现方式上,主要是从环境、焦点、符号和情感等方面入手的。具体而言,主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对活动营造的焦点问题进行自发的关注和聚焦,引发自身的思维活动,牵动对自身与焦点之间关系的深入反思,并在这一群体行为过程中受到群体和他人情绪的感染,从而促进自身情感发展,进而转化为一种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情感能量,为其后续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沛的能量基础。主体借助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特有的符号,实现主体之间共同情绪的体验和共有情感的交流、转化,参与者获得情感能量,进而形成符号资源。在情感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由于对焦点的高度关注和受到群体情感的影响,主体会在思想认知上产生新的变化,也会对组织的认同性产生新变化,即促使集体道德感和荣誉感的出现。获得情感能量和符号资源的主体在进一步的互动仪式中生成新的情感能量(驱动力),并在一定阶段达到质变,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群体团结和更高层次的道德观。

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仪式链条体系,是由一个个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微小的互动仪式链接而成的工作体系。所以,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出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仪式感成为提高教育实效的重要路径。

三、实践策略: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赋能思想政治教育

鉴于互动仪式运动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高度耦合性,研究认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为仪式行为,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仪式链体系,发挥仪式的情感共鸣与思想交流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有学者甚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仪式链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群体约定俗成的‘仪式”[5]。可见,打造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仪式活动,对于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打造有情感共鸣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

从现实来看,不少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是令人担忧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首要的原因是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抽象,无法量化操作,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按照既定程序操作就能得出确定的结果。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仍然有自己的规范程序。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仪式活动的话,其实践效果就受到了仪式化过程的影响。

诚如柯林斯所言,“不是所有的仪式都是成功的”[6]。我们无法保证所有的仪式都是成功的,但是却应努力把仪式过程和结果推向成功。那么,什么样的仪式是成功的,其判断标准是什么?成功的仪式,一般而言,具有几个重要的特征:具有高度的互动、充足的情感、明确的动机、丰富的符号容量等。同样,失败的仪式也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失败的仪式,从仪式过程来看,“具有低度的集体兴奋、缺乏即时的回应、根本没有或者只有很少共同的连带”;从仪式结果来看,“缺少或者没有群体团结感、没有固定或变化的个人认同感、缺乏对群体符号的尊重、没有升腾的情感能量”[7],而是充满着平淡、冗长、乏味、拘谨、失望、疲乏、逃离等消极的情绪。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在于缺少焦点聚焦和积极的情感能量,以及现在各环节之间的节奏连带作用(互相影响机制)的不足。一般而言,共同焦点关注下的连带性越强,越能产生集体兴奋,而集体兴奋又会进一步加强节奏的连带作用,促进参与者的情感升温。而此刻的参与者在思想上的改变并不一定十分明显,但是在情感释放、升华和共享机制的作用下,参与者的思想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变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活动中,通过仪式现场的互动,受教育者受到现场情绪感染作用,也会释放自己的情绪能量,进而为仪式的情绪能量池注入新的成分,在被其他人影响的同时,也起到了影响其他人情绪的作用。通过仪式现场的语言、声音、姿势、动作等符号的媒介作用,受教育者情感能量的穿透力量不断被增强、放大,作用范围甚至可以从身边的参与者辐射到整个仪式的参与者,打破自己精神世界的枷锁,突破周边狭小精神世界的界限,在更大的仪式范围内形成“更大的互为主体性”,进而形成“整体凝聚”的基本条件。[8]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就必须打造富有情感互动和情感交融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理性上说服受众,还要在情绪上感染受众,如果受众不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完全无法接受理性的说服”[9]。

(二)打造有思想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能否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仪式能否促进参与者情感的共鸣,更在于能否促进参与者在思想上的升华。这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成功与否的另一个重要标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思想与情感是相互影响的,没有思想的情感是空虚的、空洞的、浮躁的,只是行为主体的情绪,是其短暂易逝的心理变化。而没有情感的思想则是冷漠的、没有灵魂的,只是一般的思想认知,而不是深层次的思想觉知。

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小范围的、即时性发生的活动被视为仪式的有效场景,参与者在微观的互动场景中借由对仪式焦点的共同关注而发生思想上的交流与情感上的共享。“参与者在持续的互动中对这个‘仪式产生尊敬乃至崇拜,这种情感成为升华活动的基点。互动群体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协调自身的思维、情绪、行为等,以达成一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10]可见,思想观念共识与行动是在情感性、道德性的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动力需要在教育双方同在的情境互动中获得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在互动充分的交互情境中实现。

所以,成功的仪式必定是思想交流非常充分的仪式,仪式参与者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在表层实现情感的充沛和在里层实现思想的升华。反之,在失败的仪式中,参与者还是参与者,其思想、精神、情感被压制在自身的精神世界中,仪式范围的互动交流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仪式参与最多只是一项必须完成的规定性动作,缺乏任何的生机与活力,亦即柯林斯所说的“成功的仪式是令人兴奋的,相反乏味的仪式则使人无精打采”[11]。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既要在思想上有觉知有进步,也要在情感上有升华有丰富有拓展。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营造出注重思想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促进参与者在思想和情感上同步共赢、同频共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设定仪式情境,引导参与者对儀式焦点的共同关注,激发参与者内在情感的释放、交流、共享,促进参与者在思想上的新知、新觉、新悟。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当人们开始认真地关注仪式参与者的共同行动及思想观念时,就会在精神上或情感上生成更深刻的精神共鸣和情感交流,进而强化身份归属感与认同感”[12]。

(三)打造“非强迫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的一种倾向是仪式的强迫化。在这方面,柯林斯对强迫性仪式的分析尤为值得我们关注。和一般意义上的“强迫”不同,这里形成强迫的压力不是源于外在的社会压力,而是参与者自身的内在动机,即参与者为了“努力领导这个仪式成功”,而“使自己热情地投入到互动的仪式中”。这种仪式可能是一种成功的仪式,但确是一种强迫性的仪式。对于自我强迫者来说,其“相互连带更具有刻意性和自我仪式的成分,而不是自然的流露”,最终会导致“互动疲劳”,因为“强迫性的仪式消耗而不是创造情感能量,多次参与强迫性仪式的经历会让个体对这些仪式情境产生厌烦,甚至形成一种不爱交际的个性”[13]。所以,从总体方面来说,强迫性仪式很难获得持久的成功。

将柯林斯对强迫性仪式的分析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几乎充满着大量的强迫性仪式。如教师因职业压力强迫自己主导课堂教学仪式,学生干部因干部身份压力而让自己努力地参与课堂教学仪式或课后思政活动。尤其是前者,问题更加严重,更加令人担忧。强迫性仪式是很多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状态的真实写照。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思政课教师出现了“后强迫性仪式时代”,即选择“躺平”,选择不再强迫自己去努力推动仪式成功,最终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成效不显著甚至失败。所以,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真正保持对工作的热爱,保持对工作热情的持续性投入,努力营造仪式氛围,即使形成的是强迫性仪式,至少也能帮助教育对象获得良好的仪式体验,提升其在思想与情感上的获得感。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推进强迫性仪式所产生的情感能量的内耗,则需要通过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调和,只有基于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职业热情才会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真正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提高工作本领,让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能自发地对焦点问题产生兴趣,进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仪式内部的节奏连带。这能够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乐此不疲地就焦点问题进行有趣的、热情的互动,激发整个仪式的情感能量的迸发。这种主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是最有价值的。

四、结语

互动仪式链理论揭示的微观社会运行机制与规律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努力摆脱传统的缺乏主动精神的、情感温度不足的、单向度“一言堂”式的理论灌输模式,应当注重教育情境的建构,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仪式,通过强化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共鸣、思想交流和主动精神,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思想碰撞、价值调适和行为导向,真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情感升华与思想洗礼,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 [2] [3] [6] [7] [8] [11] [13] [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9,79,79,83,84,85,85,86.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5.

[5] [10] 史杨.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5(12):111-114.

[9] 张淑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仪式化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168.

[12] 袁佩媛,靳玉军.沉浸式赋能:互动仪式链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逻辑[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52-61.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动力研究”(21KS25D),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红色仪式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与机制研究”(23JDSZK140),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智能思政:基于 VR 技术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2101195009),九江学院九江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专项研究项目“红色仪式文化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与路径研究”(HSYB202307)。

猜你喜欢

互动仪式链思想政治教育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音乐短视频研究
媒介仪式观视阈下社交电视透析及发展策略探究
“互动仪式链”理论对少先队仪式教育的启示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政务直播中的互动思考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