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己来
2023-03-26季科平
季科平
“论起名字来叫‘学校,但是讲起实在来又变成了‘教校。原因就在于,太过注重教了。”陶行知先生的话语令人深思。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总是不放心“让学生自己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核心素养导向”。核心素养时代,我们必须学会改变,改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核心素养不是教会的,更不是直接传递的,而是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来”,让学生在“自己来”的过程中“悟”出来。
“让学生自己来”,要让学生自己敢来。“让学生自己敢来”,就要让学生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享有最基本的学习权利——“出错权”。学习就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没有错误,也就不需要学习。“让学生自己来”的学习过程必定是与“错误”同行的过程,学习就是在“出错—纠错”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的。错误中往往孕育着可贵的发现,围绕纠错而展开的生成性学习,会让学习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让学生自己来”,要让学生自己能來。“为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合适的学习机会。”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的原话。“让学生自己能来”,就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己来”,把最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开展学习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解放学生的大脑,使他们拥有自由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拥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拥有大胆发现的机会;解放学生的耳朵,使他们拥有相互倾听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拥有自由质疑的机会……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构建“独学(自主尝试学)—对学(同伴合作学)—群学(师生探究学)—延学(拓展延伸学)”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让学生自己来”,并不排斥教师的教。“让学生自己来”,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一种“让”的意识,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全过程。其次,教师要有一种“伴”的行动。教师一直相伴左右,但不轻易干扰学生的真实学习。再次,教师要有一种“引”的境界。当学生的学习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时,教师要巧妙地引导,给学生指明一条向前的学习路径;当学生的学习处于无法提升时,教师要智慧地引导,为学生搭建一个向上的学习支架。没有教师高水平的教,就没有高质量的“学生自己来”。
“让学生自己来”,揭示了教学的本质,是核心素养时代学会学习的正确路径。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