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川月家庄秦墓出土陶文及秦衙县考

2023-03-25齐耐心于有光孙战伟

考古与文物 2023年1期
关键词:灰陶印痕陶罐

齐耐心 于有光 孙战伟

(1.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洛川月家庄墓地位于陕西省洛川县石头镇月家庄村南。2020年,为配合陕西黄蒲(黄龙——蒲城)高速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公路所经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小型秦墓363座,出土各类随葬品900余件(组),以陶器为大宗,时代为战国中期偏晚至秦统一,是一处秦人大型公共墓地[1]。6座墓葬随葬15件带陶文陶器,其中“市”陶文为首次发现,对于研究陶器生产流通、判定衙县地望和墓地性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做分析。

一、月家庄秦墓出土陶文概况

随葬陶文陶器的墓葬分别是M8、M10、M27、M94、M379、M380。这6座墓葬特征一致,均为直线式洞室墓,仰身曲肢葬,除M10外,均为东西向墓,葬具为单棺,随葬品有罐、缶、釜、蒜头壶、甑等器类。从墓葬形制、葬俗、随葬品等特征判定均为秦人墓葬,年代为战国晚期或偏晚。

(一)“市”组 6例

M8:6,陶罐,泥质深灰陶。侈口,斜方唇,矮束颈,圆鼓肩,上腹略鼓,下腹斜收,平底。肩部及上腹部施竖直旋断绳纹,印痕较浅且规整,下腹部为素面。陶文横向戳印在罐颈、肩相接处,阴文,长方形边框,长2.4、宽1.9厘米。印文为单字“市”,笔画较粗,印迹清晰(图一,2;图二、三,1)。

M27:2,陶罐,泥质浅灰陶,器形较矮。侈口,卷沿,薄方唇,矮束领,圆折肩,腹部斜收,平底。肩部施两道凸弦纹。陶文戳印于罐内底,阳文,近方形边框,长2、宽2厘米。为单字“市”,笔画清晰硬朗(图一,3;图二、三,2)。

图一 月家庄秦墓出土带戳印陶文的陶器

M379:3,陶盆,泥质灰陶。折平沿,尖唇,侈口,上腹较直,下腹斜收,平底。器内底部有一“市”字戳印。阴文,近长方形边框,长2.3、宽1.6厘米。印文笔画较粗,印痕尚清楚可辨(图一,4;图二、三,5)。

M379:7,陶罐,泥质浅灰陶。卷沿,方唇,敞口,矮束颈,折肩,肩部略圆折,上腹略鼓,下腹斜收,平底。肩部及上腹部施斜向旋断细绳纹,印痕较浅且规整,下腹部为轮制痕迹。陶文戳印于罐肩部,阴文,近方形边框,长2.3、宽2.1厘米。单字“市”,笔画较粗,印痕浅尚清(图一,1;图二、三,15)。

M380:1,陶罐,泥质深灰陶。器形较小,卷沿,薄方唇,侈口,矮束颈,圆肩,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肩部及上腹部施竖直旋断细绳纹,印痕较浅且规整,下腹部为轮制痕迹。陶文戳印于罐肩部,阴文,长方形边框,长2.4、宽1.7厘米。单字“市”,笔画较粗,印痕尚清(图一,5;图二、三,3)。

M380:2,陶罐,泥质深灰陶。卷沿,薄方唇,侈口,口部略有变形,矮束颈,圆肩,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平底。肩部及上腹部施竖直旋断细绳纹,下腹部为素面。陶文戳印于罐肩部,阴文,边框印痕较浅,长2.6、宽2.1厘米。单字“市”,笔画较粗,印痕清晰(图一,6;图二、三,4)。

M27:3,陶罐,泥质浅灰陶。卷沿,薄方唇,侈口,矮束颈,圆肩略折,肩部较圆鼓,上腹略鼓,下腹斜收,平底。肩部施竖向绳纹,上腹部施斜向旋断细绳纹,腹部有大片刮削痕迹。陶文横向戳印于罐肩部,阴文,长方形边框,长2.1、宽1.2厘米。印文由右至左为“(衙)市”二字,笔画较粗,印痕深且清晰(图一,9;图二、三,6)。

M27:8,陶罐,泥质浅灰陶。卷沿,方唇,侈口,口沿部有破损,矮束颈,略折肩,肩部较圆折,上腹略鼓,下腹斜收,平底。颈部及肩部施竖向旋断细绳纹,上腹部施斜向旋断细绳纹,印痕较浅且模糊,下腹部刮削痕迹明显。肩部附着铁块。陶文横向戳印于罐肩部,阴文,长方形边框,长2.1、宽1.1厘米。印文由左至右为“(衙)市”二字,笔画较粗,印痕较深且清晰(图一,10;图二、三,13)。

图二 月家庄秦墓出土带戳印陶文的陶器照片

图三 陶器戳印陶文拓片

M27:9,陶罐,泥质浅灰陶。平沿,薄方唇,侈口,矮束颈,圆肩略折,肩部较圆鼓,下腹斜收,平底。肩部施竖向绳纹,上腹部施斜向旋断细绳纹,印痕较深且规整,下腹部有刮削痕迹。陶文横向戳印于罐肩部,阴文,长方形边框,长2.1、宽1.2厘米。印文由左至右为“(衙)市”二字,笔画较粗,印痕较深且清晰(图一,11;图二、三,12)。

M27:10,陶罐,泥质浅灰陶。卷沿,方唇,侈口,矮束颈,略折肩,肩部较圆鼓,上腹略鼓,下腹斜收,平底。肩及上腹部施斜向旋断细绳纹,印痕较深且规整,颈部轮制、下腹部刮削痕迹明显。陶文横向戳印于罐肩部,阴文,长方形边框,长2.2、宽1.2厘米。印文由左至右为“(衙)市”二字,笔画粗,印痕较深且清晰(图一,12;图二、三,8)。

M27:12,陶罐,泥质深灰陶。卷沿,薄方唇,侈口,矮束颈,圆肩略折,肩部较圆鼓,上腹略鼓,下腹斜收,平底。肩部施竖向绳纹,上腹部施斜向旋断细绳纹,印痕较深且规整,腹部有大片刮削痕迹。陶文横向戳印于罐肩部,阴文,长方形边框,长2.2、宽1.2厘米。印文由左至右为“(衙)市”二字,笔画较细,“衙”字被抹尚清,“市”字印痕较深且清晰(图一,13;图二、三,9)。

M94:3,陶罐,泥质浅灰陶。卷沿近平,薄方唇,侈口,矮束颈,肩部圆鼓略折,上腹略鼓,下腹斜收,平底。肩部及上腹部施旋断细绳纹,印痕较浅且规整,下腹部有明显刮削痕迹。陶文横向戳印于罐肩部,阴文,长方形边框,长2.2、宽1.3厘米。印文由左至右为“(衙)市”二字,笔画较粗,印痕深且清晰(图一,14;图二、三,11)。

M94:7,陶罐,泥质浅灰陶。卷沿,方唇,敞口,口沿部有破损,矮束颈,略折肩,肩部略圆折,上腹略鼓,下腹斜收,平底。颈部施多道旋纹,肩部及上腹部施斜向旋断细绳纹,印痕较浅且模糊不清,下腹部刮削痕迹明显。陶文横向戳印于罐肩部,阴文,长方形边框,长2.2、宽1.2厘米。印文由左至右为“(衙)市”二字,笔画较粗,印痕深且清晰(图一,15;图二、三,7)。

(三)“城固”组 1例

M10:4,陶罐,泥质灰褐陶。器形较小,盘口外侈,折沿,斜方唇,唇部下凹,高束颈,圆折肩较甚,下腹外弧斜收,平底。颈部靠上处有一圈凸弦纹,领部有一圈、肩部有两圈凹弦纹,并饰多条暗旋纹,腹部通体磨光,有刮削痕及轮制痕迹,陶文横向刻划在罐的肩部,笔画较细,刻痕较浅,字迹较清晰,隶定为“成固”,但固字的“古”上一横刻划在口上部(图一,7;图二、三,10)。

(四)字迹不清 1例

M27:11,陶罐,泥质深灰陶。器形较小,盘口稍外侈,折沿稍卷,内沿下压,有一圈凹槽,矮束颈,折肩,腹部略鼓,下腹斜收,平底。通体磨光,领、肩、腹施五道凸弦纹,下腹部有多条呈“仌”状的刻划纹。陶文戳印于罐外底,近方形边框,十字界格,长1.6、宽1.2厘米。两字阳文,未释读,另两字被抹(图一,8;图二、三,14)。

上述M10:4为刻画陶文,可能通“城固”,或为私名,M27:11陶文字迹不识,其余为“衙市”或“市”,阴文为主,笔画较粗,字迹清晰,文字单纯且集中。衙字写法为:彳+吾+阝(邑),为秦陶文首见。

二、衙市、衙县考

秦陶文中“某市”或“某亭”一般是某县邑市府制陶作坊的标记[5],其所发现地点多与所属县邑有关[6]。“(衙)市”之,亦应当为秦衙县县名,以往就出土有衙印、衙丞之印、衙丞之玺等封泥,已计十余枚[7]。有关衙字陶文和封泥的发现,可以断定秦之衙县及官署的存在。

秦衙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时为彭衙邑,如《春秋》文公二年(秦穆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25年)“春,王二月,甲子,晋候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8],《左传》文公二年“冬,晋先且居、宋公子成、陈辕选、郑公子归生,伐秦,取汪及彭衙而还”[9]。《史记·秦本纪》“武公元年,伐彭戏氏,《正义》谓彭戏‘戎号也,盖同州彭衙故城是也’”[10]。《国语·楚语上》“晋有曲沃,秦有征、衙。韦昭注:征、衙,桓公之子,景公之弟公子鍼之邑”[11]。可见,秦武公、穆公、桓公、景公时彭衙即为秦邑,景公时更是秦国大城,如《国语·楚语》范无宇在论国之大城的危害时就指出“秦征、衙实难桓、景”[12],即秦公子鍼据征、衙而对秦景公构成威胁,后被迫逃亡晋国。

图四(衙)封泥

《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故秦内史……县二十四:衙,‘莽曰达昌’”[13]。《读史方舆纪要》载:“白水县春秋时为彭衙地,秦文公时,置白水县,即此。汉为衙县地,亦为粟邑县地。晋省衙县入粟邑。后魏省粟邑县入澄城。彭衙城在县东北六十里,汉置衙县,属左冯翊,后汉初邓禹破更始将公乘龢于衙,即此。永初五年,以上郡羌乱,寄理衙县。永建四年复旧。晋省。”[14]《大清一统志》载“春秋秦彭衙邑,汉置衙县,晋废,故城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四十里”[15]。彭衙从最早见于秦穆公三十五年,秦、汉置衙县至晋废,存续近千年。

彭衙、衙县城址应在今白水县东北处,《史记·秦本纪》载“穆公于是复使孟明视等将兵伐晋,战于彭衙”,《集解》杜预曰“冯翊合阳县西北有衙城”,正义《括地志》“彭衙故城在同州白水县东北六十里”[16]。现白水县城东北直线距离约25千米处,尚有南彭衙、北彭衙村,衙县旧址可能就在附近。

2009~2010年、2012~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在澄城县居安村进行考古调查、试掘和大规模勘探,发现一座城址,城址平面呈方形,东西长530、南北宽46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由城墙、内外壕沟与自然沟合围而成,城内分布有灰坑、道路、建筑基址、活动面区域等不同遗迹,以及西门遗址,时代约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17]。另勘探墓葬3211座,估计墓葬总数量在4000座以上,有竖穴土坑墓和洞室墓,以东西向为绝对多数,试掘墓葬年代较早,约春秋早中期秦墓[18]。居安城址临河而居,地势严峻陡峭,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这是目前关中东部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功能较全的秦人城址,该城址距离南彭衙村仅8千米。

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距离居安遗址西北约4千米的西章村,发掘东周墓葬20座,出土器物132件,从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判断这批墓葬皆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秦人墓葬[19]。

2020年笔者在发掘月家庄墓地的同时,对彭衙村、西章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彭衙村附近无重要迹象,而在西章遗址发现有多处灰坑,地表陶片丰富,有豆、鬲、盆等陶器残片,年代在春秋至战国时期。遗址东、西、南为冲沟所围,地势险峻,地面平坦、开阔,面积至少100万平方米。

此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卷》载,在白水县史官村东北450米,采集有外绳纹、内麻点纹或布纹板瓦,葵纹瓦当及铜镞、铜剑等,遗址面积约600万平方米,时代为春秋,认为是彭衙战役遗址[20]。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附近的武庄、洞耳等村都发现有东周遗址。

可见,居安、西章、史官、武庄、洞耳等4平方千米范围内,分布众多东周遗址,形成一个紧密的大聚落群,从目前考古发现看,居安城址当是这一聚落群的中心,东北距现白水县城约20千米、距彭衙村仅4千米,与文献记载的春秋彭衙邑、战国衙县地望相符。月家庄墓地发现多件“衙市”陶文,墓地距离衙县(居安聚落群)直线距离仅15千米,交通便利,来往方便,可进一步印证关于衙县地望的推测,也说明月家庄墓地在行政区划上当属衙县管辖。

三、结语

月家庄墓地是战国中晚期的一处大型秦人公共墓地,墓地所在的陕北南部地区,春秋属晋,战国早中期为魏国所有。公元前330年“(秦惠文君)八年,魏纳河西地”、公元前328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21],这两次战役后,魏国彻底退出陕北地区,秦代魏取得了对陕北南部的占领和控制,月家庄秦人墓地的出现与此密切相关,即秦人占据河西和上郡后,对此要道进行战略把控,从而在此逐渐形成秦人大型公共墓地。

通过月家庄墓地考古新收获,结合周边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确定包括居安城址在内的东周秦人聚落群,可能是秦人衙县(彭衙)的中心区域,居安城址最大可能当是衙县旧址。居安遗址(彭衙邑)所在的洛河流域是秦晋、秦魏河西争夺拉锯的前线,彭衙就是这条争夺线上秦人最为重要的据点之一。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陕西洛川月家庄秦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23(1).

[2]刘瑞.秦封泥集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654-655.

[3]邢澍著,时建国校释.金石文字辨异校释[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4]佐野荣辉,蓑毛政雄.汉印文字汇编[M].台北:美术屋,1978:592.

[5]袁仲一.秦陶文新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304.

[6]后晓荣.秦市亭陶文性质的新认识[J].考古学报,2019(3).

[7]同[2].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517.

[9]同[8]:526.

[10]司马迁.史记:秦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3:182.

[11]徐元诰撰,王树民点校.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498.

[12]同[11].

[13]班固.汉书:地理志第八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4:1545.

[1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54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5:2612-2613.

[15]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十五)[M].同州府二.

[16]同[8]:192.

[1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澄城县居安遗址考古勘探工作报告,内部资料.

[18]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调查新收获[J].考古与文物,2014(2).

[19]同[18].

[20]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538.

[21]同[8]:206.

猜你喜欢

灰陶印痕陶罐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陈若鹏作品
陶罐会呀会跳舞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故乡是你心中的那只陶罐
作品(八)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蜗牛的印痕
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