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常见细菌性病害的田间诊断及其综合防治
2023-03-24刘峰
刘峰
(江苏省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江苏 淮安 223200)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蔬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由于多年种植,土壤中的病原菌逐年累积,造成细菌性病害发展速度快、危害重、防治难,严重制约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甚至某些细菌性病害已发展成毁灭性病害。
1 危害症状
1.1 大白菜软腐病。田间发病往往从大白菜包心期开始,植株早期的外围叶片通常在日光照射下表现萎蔫,早晚又恢复正常,随着病情逐步加重,植株外叶萎蔫不再恢复,露出中间叶球部位,发病部位充满污白色或灰黄色黏稠液体,腐烂病叶在干燥环境下失水变成透明薄纸状。发病严重时,植株不能正常结球,叶柄下部和根茎部位组织腐烂,里面布满灰黄色黏稠物,臭气熏天,农事操作时易被碰落。
1.2 茄子青枯病。青枯病属于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区别于茄子真菌性枯萎病和黄萎病。茄子苗期一般不表现症状,开花结果以后症状才开始逐渐表现,至盛夏时发病最为严重。病株初期仅部分幼叶表现萎蔫,早晚或阴天温度低时可恢复正常,同时下部老叶轻微黄化,其茎、根部的维管束发病后变褐腐烂,根部则呈水渍状,数天后植株即青枯而死。后期茎的外部亦可部分呈现褐色病变,植株叶片呈青绿色,茎秆粗糙,后期病株随更多叶片的萎蔫与枯死而导致全株死亡。通过解剖茎秆,发现病茎维管束变褐,横切后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黏液流出,这是青枯病典型症状。根据此项特征,可与真菌性的枯萎病或黄萎病相区别。
1.3 番茄溃疡病。番茄溃疡病属于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病害从幼苗期即可发生,引起植株部分叶片萎蔫和茎部溃疡,发病严重时幼苗提前枯死。成株期植株早期下部叶片萎蔫下垂,叶片卷缩,植株一侧或部分小叶出现萎蔫,而其它部分生长正常。茎秆上出现褐色条纹,后期条纹开裂形成溃疡斑。纵剖病茎木质部有黄褐色线条,多雨季节用手挤压有菌脓从茎伤口流出。果实病斑呈圆形,外圈白色,中心褐色,呈鸟眼状,称鸟眼斑,是该病特有的症状。
1.4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害主要侵染叶片和果实,也能为害茎蔓、叶柄和卷须。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叶片染病,从下部老熟叶片开始,向植株上部叶片逐渐扩展,叶片早期阶段形成水渍状斑点,受叶脉组织限制病斑扩大后呈多角形,淡黄色至黄褐色,后期病斑中央易干枯碎裂。湿度大时,叶背面病部可见乳白色黏液,即菌脓,干燥后形成1层白色膜或白色粉末,病斑后期易开裂穿孔。潮湿时瓜上病斑也产生菌脓,后期腐烂,有臭味。幼瓜受害后常腐烂、早脱落。幼苗期子叶染病形成圆形水渍状凹陷,之后病斑变褐干枯。真叶受害后,初生尖头大小水渍病斑,后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
1.5 菜豆细菌性疫病。该病主要为害叶子、茎秆及豆荚部位,菜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叶片发病,早期形成暗绿色油渍状细小斑点,随着病情加重,病斑逐渐变大,病斑呈不规则形,叶片受害部位逐渐变褐枯死,枯死叶片组织变薄,半透明。叶片早期发病部位有黄色晕圈,常分泌一种淡黄色、露水珠状的菌脓,干燥后病部表面形成黄色的薄膜状物。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一大片,后期引起叶片大片枯死,叶片一般不落叶。茎上的病斑常发生在第1节附近,多在豆荚半成熟时出现,表现为水渍状,有时凹陷,逐渐纵向扩大并变至褐色,表面常常开裂,渗出菌脓。病斑常环绕茎部,导致病株在此处折断,此症状又称环腐或节腐。荚上病斑初呈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病斑呈不规则形,红色至褐色,有时略带紫色,最后病斑中央凹陷,病部常有胶状的黄色菌脓溢出。发病严重时,全荚皱缩,种脐部也产生淡黄色菌脓。
2 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能存活2年以上,属弱寄生菌,营腐生生活。带菌种子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种子萌发后,病菌侵染子叶,在子叶、幼茎上形成病斑并溢出黄色菌脓,借助昆虫和雨水在田间扩散蔓延。病菌从伤口侵入叶片,或由气孔、水孔侵害植株内部,引起植株相应部位发病。病菌通过侵入植物的生长点,进入维管束部位,蔓延至植株各个部位,引起系统性发病,严重时引起幼苗枯萎或植株枯死。病原菌在田间主要通过雨水和灌溉水将细菌扩散到未发病的田块或健康的植株上,此外,病原菌利用田间昆虫、农事操作工具等也能传病。温暖多雨、地势低洼、种植过密、通风不良、连作、昼夜温差大、偏施氮肥、磷肥不足等均有利于发病。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和种子处理。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病害的重要环节,不同蔬菜品种抗细菌病害的能力存在差异。种子处理具体方法:用50℃的温开水浸种15min,然后捞出放在凉水中浸种3~4h,再播种催芽;也可用3%中生菌素300倍液浸种2h,清水冲洗后催芽播种,均可起到对种子消毒作用。
3.2 轮作与嫁接。发病较重的地块可与葱姜蒜或禾本科的大田作物轮作4~5年,有条件地区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明显,或采用嫁接技术控制病情。
3.3 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底肥与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减少田间病原。生长后期注意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田间可起高垄、挖深沟、覆盖地膜栽培,以降低土壤湿度及水分蒸发。注意清洁田园,蔬菜拉秧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可集中深埋或烧毁;早期个别植株发病时及时摘除病叶。栽培密度不要过大,确保田间通风透光。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可考虑适当迟播。
3.4 减少田间农事操作和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细菌性病害主要通过植株上的伤口侵入,所以要尽量减少对植株根部、叶片、植株茎部及花柄的损伤。在育苗时要用穴盘育苗,减少移栽不慎造成蔬菜伤根的情况。在除草、施肥、中耕农事操作时,要减少对根系的伤害;在摘叶、打杈、抹芽操作时,选择晴天上午露水干燥后进行操作,加快伤口愈合速度,减少病菌的侵入。另外,要及时喷药防治蔬菜害虫,防止害虫取食形成伤口,导致病菌侵入。
3.5 调节土壤酸碱度。酸性土壤易导致田间发生细菌性病害。因此,在酸性土壤中可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的石灰,亩施石灰50~100kg,将土壤酸碱度调至呈中性或微碱性,创造一个有利于蔬菜根系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土壤环境。
3.6 利用太阳能土壤消毒。夏季高温季节,大棚温室蔬菜换茬时,将温室大棚密闭,在大棚温室土壤表面撒上碎稻草(每667m2用量800~1200kg)和生石灰(每667m2用量500kg),土壤深翻30cm,使石灰、稻草、土壤均匀混合,耕翻后起垄,垄宽50~60cm,高30cm左右,保持水层,在垄上盖严棚膜,密闭大棚半个月左右。石灰遇水放热,稻草腐烂也放热,再加上夏季天气炎热和大棚保温,白天棚内地温可达55℃~60℃,25cm深土层全天温度都在50℃左右,15d左右即可起到消毒土壤作用。
3.7 药剂防治。在细菌病害发病初期,用3%中生菌素1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30%DT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喷雾,每隔7~10d喷1次,共喷2~3次。发病严重植株成株期每次每株灌药液1.0L,防治效果较好。